第一节 农场
第十章 国营农长林长牧场
第一节 农场
一、第一良种场
1948年建立,耕地50余垧,汽车2台,胶轮畜力车3台,“兰次”、“万国”、“卡达必鲁”
链轨拖拉机各1台,“万国”脱谷机1台,农3250余人。1952年,改为示范农常1953年,定名第
二示范农场,以繁育大豆、小麦良种为主。1962年,为嫩江地区依安原种场,属嫩江地区行政
公署农业局,国家投资7万余元,建500平方米种子库,购“东方红—54”拖拉机1台。1964年,
复归县管,为原种场,后顺列为第一良种场,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耕地9000余亩,3个作
业队和蔬菜、基建队。1973~1981年,提供各种作物优良品种2299.8万斤。1982年,农工407
人(技术干部7人),耕地面积增至12340亩,建砖瓦结构教室1000平方米、鸡舍200平方米、水泥
晒场800平方米,繁殖良种230万斤,盈利6.5万元,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潮。1983年,建
砖瓦结构400平方米种子库,繁殖良种270万斤,盈利11.5万元,获黑龙江省科研成果2等奖。
1985年,设秘书、计财、总务、生产、科技组,农工394人,建砖瓦结构房屋5000平方米、晒场
4200平方米,胶轮拖拉机6台,链轨拖拉机5台和小四轮2台,冰箱、恒温箱及化验仪器等50台
(件)。撤销农业、蔬菜、基建队,土地承包到户,拖拉机为场有,承包到组,集体管理,定额
上缴,试验队、卫生所、商店等单位集体承包。繁殖良种250万斤,盈利4.9万元,连续4年被黑
龙江省人民政府和齐齐哈尔人民政府(嫩江地区行政公署)评为先进常二、第二良种场(水稻良种
场) 1976年筹建,国家投资20万元。1977年,初具规模,耕地面积4500亩,农工81人,链轨拖
拉机、胶轮畜力车各8台,役马12匹。1981年,良种库实现砖瓦化,修建机车库1300平方米、水
泥晒场1200平方米、农用机电井10眼、链轨拖拉机5台、胶轮拖拉机6台、联合收割机3台,制米、
磨面、发电等机械配套。农工160人(技术人员8人),下设8个农业队,1个畜牧队。建场后,提
供优良种子75万余斤。1982年11月,设秘书、生产、财务办公室,耕地面积6020亩。1983年,
垦荒1500亩,退耕还林565亩,建砖瓦结构320平方米仓库。1984年,垦荒600亩,退耕还林5亩,
建砖瓦500平方米小学教室。至1985年,农工189人,耕地面积7 542亩,修筑防洪堤坝2.25万米,
土方量21.9万立方米,以繁殖小麦、大豆等自交作物种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