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营工业 1946年,制酒厂为第一家国营工厂。后有被服厂、亚麻厂。1949年,国营工厂增至7家,
职工318人(干部40人),产值80.2万元,利润5.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841元。1950年始,贯
彻“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销售;为大工业服务,为城市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为农业
服务”方针,先后建乳品厂、砖厂(设瓦车间)、棉织厂等。1958年,淀粉厂在技师陈有主持下,
生产“冰山牌”(外销称“雪山牌”)马铃薯淀粉,质量超过英国、赶上荷兰“风车牌”马铃薯
淀粉,打入国际市场,畅销欧洲及马来西亚等地,因而全国淀粉质量现场会议在依安县召开,
为同行业提供经验。1960年后,在“独立自主”、“勤俭办厂”方针指导下,新建磷肥厂、电
子元件厂、机床厂、电机厂、玻璃厂等;工厂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1963年,乳品厂
生产“建华牌”奶粉,驰名省内外。1964年,制酒厂进行技术改造,摆脱笨重手工操作。1969
年,棉织厂迁入新厂房(地址西大营),国家增拨先进设备。1970年,陶瓷厂隧道窑建成投产,
节约能源、利用余热,为黑龙江省同行业做出榜样。1973年,制酒厂制成“依安大曲”、“依
安元曲”酒等新产品。1976年,棉织厂试产印花床单,参加全省轻工产品展销受到好评。1979
年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磷肥厂、电机厂下马。1979年,开展
质量“信得过”活动。至1980年,马铃薯淀粉、平板玻璃被评为嫩江地区优质产品。1981年,
地方国营工业46家,职工3031人(干部632人)。“依安大曲”酒被评为嫩江地区优质产品,“马
铃花牌”CG彩格印花床单和“冰山牌”马铃薯淀粉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工业总产值3921
万元,利润107.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467元。至1985年,地方国营工业43家(关停8家),职
工4165人。总产值4235万元,利润74.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428元。形成以酿酒、淀粉、乳
制品、酱油、食醋为主食品工业;以棉织为主轻纺工业;以平板玻璃、砖、瓦、防水涂料为主
建材工业;以金属切削、电子原件为主机械电子工业。
依安县历年国营地方产值、利润、劳动生产率情况表
一、机械、电子工业
电机 1966年,建电机修造厂。1970年,固定资产21.4万元,流动资金22.1万元,主要生
产13瓩、17瓩电机。
因连年亏损,1980年停产,固定资产84.7万元,流动资金44.9万元。
工农机械 1969年,建工农机械修配厂,职工50人,厂房面积423平方米,主要以维修城乡
工农机械为主。至1985年,职工29人,厂房面积440平方米,固定资产7900元,流动资金7700
元,主要维修、承揽铸造加工各种农机具。
机床 1970年1月,水泵厂改为机床厂,职工113人,厂房面积1350平方米,固定资产18.8
万元,流动资金17万元。1981年,职工266人,厂房面积3800平方米,固定资产99.6万元,流
动资金23.8万元。生产C61.8K车床、TW250型弹棉机、压形机等产品。设备有车床、钻床、铣床、
刨床、镗床、空气锤、摇臂钻、电焊机等62台(件)。同年,生产弹棉机33台,产值34万元。1983
年,职工219人,厂房面积3800平方米,固定资产94万元,流动资金6200元,同年12月工厂关停。
至1985年7月,厂房、设备和部分职工归县农机修造厂。
电子元件 1970年,建电子元件厂,职工26人,厂房面积400平方米,固定资产1万元,流
动资金5万元。1981年,职工67人,厂房面积1014平方米,固定资产33万元,流动资金2万元。
至1985年,职工53人,厂房面积1514平方米,固定资产32万元,流动资金25万元。主要产品有
KH26一c型转换开关、Kzz型波段开关、
另有多频道电视天线、电热线、电热褥子、电子镇流器等产品。试制并生产可控硅管、可控硅充
电器、小型电焊和吹风机等产品,总产值20万元,利润2000元。同年8月,被评为齐齐哈
尔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二、建筑材料工业
依安设治初,即有单独经营瓦匠。民国18年(1929年),相继出现砖瓦业。1946年后,均属
个人经营,生产规模小,产品数量少。1956年,完成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砖厂、
瓦厂。1958年10月,成立建筑材料厂,生产砖、瓦、水泥、耐火砖。1970年始,生产平板玻璃。
制砖 1957年始,建制砖厂。1969年,厂房扩建,迁至红卫(红星)公社红星生产大队第四
生产队,职工537人,固定资产75.3万元,流动资金21.2万元。1974年,分建砖、瓦厂。1981年,
职工405人,厂房面积6669平方米,固定资产114.7万元,流动资金12.7万元,产红砖1217万块,
产值37万元。至1985年,职工195人,厂房面积3369平方米,固定资产149.3万元,流动资金114.7
万元。主要设备有75瓩和115瓩制砖机各1台,75瓩、320瓩发电机组计3套,28门、36门轮窑各
1座。产红砖2150万块,产值93.5万元.利润7.6万元。
制瓦 1956年,由牛广耀、刘学元两个窑业互助组合并为制瓦厂。1958年,与陶瓷厂合并
为建筑材料厂。1959年,从建筑材料厂分出为砖瓦厂,生产采用手搬轮压瓦机,脚踩泥,效率
很低。1974年,制瓦厂独立。1976年,改成五角轮压瓦机。1981年,职工234人,厂房面积2418
平方米,固定资产66.3万元,流动资金12.9万元,产粘土瓦138万块,产值14万元。1984年,实
行小企业放开,扭转连续10年亏损局面。是年,盈利1.6万元。至1985年,职工119人,厂房面
积4607平方米,固定资产112.3万元,流动资金46万元。主要设备有脊瓦机1台,14门轮窑1座,
车床、刨床、立钻、推土机、胶轮拖拉机各1台,133瓩发电机组和半干挤真空挤瓦机各1套,试
制投产R型——857防水涂料,年总产值34.5万元,利润5.3万元。
平板玻璃 1968年筹建。1970年投产,职工65人,厂房面积1.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1万
元。1973年,产平板玻璃10万标箱。1980年,建第二条玻璃生产线,平板玻璃被评为嫩江地区
优质产品。1981年,职工622人,厂房面积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13万元,流动资金74万元,
产量145408标箱,产值167万元,利润87.4万元。1984年,连续5年被黑龙江盛嫩江地区评为同
行业玻璃质量第一名。同年10月4日,经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批准,引进比利时柯尔本法玻璃
生产线及工艺技术。至1985年,职工677人,厂房面积13292平方米,固定资产781万元,流动
资金39万元。主要设备有玻璃熔窑1座,车、钻床和空压、球磨、轮碾机等11台,发电机组4套
,配料系统1套,汽车5台,胶轮拖拉机、推土机计5台,同年7月停产(拆除旧设备,待引进安
装新设备)。
1971~1985年依安县建筑材料工业状况表
三、轻纺工业
纺织 1954年2月,建棉布加工厂。1956年,转为地方国营棉织厂,职工99人,厂房面积910
平方米,固定资产1万余元,流动资金4454元,生产棉布56万米,产值42万元。1959年,生产
毛哔叽、毯子等产品。1969年,厂房迁至“西大营”(距县城4公里)。1976年,生产印花床单。
1981年,职工731人,厂房10860平方米,固定资产222.7万元,流动资金66.1万元,产量109万
米,产值231万元。1984年5月,印花床单先后被评为嫩江地区和黑龙江省优质产品。至1985年,
职工888人,厂房面积10396平方米,固定资产280万元,流动资金567万元。主要设备有织布、
自动卷纬、纱线丝光、摇纱、蒸化、推土机等234台,发电机组及车床、刨床14台,汽车5台,
总产值299万元,利润2.8万元。
陶瓷 依安设治初,建个体瓦盆窑。至1958年7月,建陶瓷厂。同年10月,与水泥厂、砖厂
、瓦盆窑合并为建筑材料厂,设红砖、制瓦、耐火砖、水泥四个车间。1959年,改为陶瓷厂,
职工175人,厂房面积2117平方米,生产民用缸、试制粗瓷碗等。1970年,建隧道窑,生产各
种缸、罐、花盆等产品。1981年,职工567人,厂房面积11318平方米,固定资产237.6万元,
流动资金34.4万元,产量45.4万件,产值96.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898元。1983年,民用缸、
腐乳坛被评为嫩江地区优质产品。至1985年,职工515人,厂房面积11354平方米,固定资产148
万元,流动资金28.6万元。主要设备有隧道窑1座,胶轮拖拉机、推土机各1台,汽车2台,搅泥、
制缸、球磨、半干挤真空挤瓦机和各种车床等20台,总产值118万元。
1955~1085年依安县轻纺工业状况表
①每年印花床单产值同棉布产值混在一起。
四、印刷、造纸工业
印刷民国18年(1929年),印刷业系小本经营。伪满康德10年(1943年),印刷业8户,有石
英铅印两种。1946年,由东文、志文、承德印刷局合并为印刷厂。1955年,改为公私合营东文
印刷厂,职工30人,厂房面积600平方米,固定资产11143元,流动资金6435元,产值8.6万元。
1966年,转为地方国营印刷厂。1968年,国家拨给较先进印刷设备,承佣毛泽东选集》1~4
卷及其他书刊、文字材料、表格、帐册、商标、彩印等印刷品。1971年,迁至新厂(县城东门
外),厂房面积2400平方米。1981年,职工206人,固定资产719867元,流动资金24.3万元,产
量31101千印,产值83.7万元,利润25—415元。1983年后,印刷《食品知识问答》、《铣工技
术问答》、《针灸大名解》、《医学概论》、《小学数学辅导》分别被评为黑龙江省人民出版
社和科学技术出版社封面、装钉单项优质产品,32K笔记、作文、小方、中方、田字格和点算
本获黑龙江省轻工系统优质产品奖。至1985年,职工206人,厂房面积4069平方米,固定资产
770万元,流动资金24.3万元。主要设备有铅印打样、铸数、铸字、刨版、烘版、印刷、裁纸、
彩英照相机等60台,45瓩发电机组1套,汽车、小四轮拖拉机计3台。总产值118万元,利润3.5
万元。
造纸 1947年,建造纸厂。1949年,职工25人,厂房面积25平方米,固定资产3065元,流
动资金1250元。先后生产包装纸、有光纸、新闻纸等。1981年,职工243人,厂房面积3760平
方米,固定资产23.1万元,流动资金34.1万元,生产机制箱板纸1544吨,产值134万元。设备
有机制纸板机、球式蒸煮器各3台,切草机、75Kn变压器、汽车各1台,生产锅炉1座。1984年
1月停产。至1985年,职工146人,厂房面积8900平方米,固定资产200万元,流动资金110万元。
同年6月,恢复生产,产值15万元。
1975~1985年依安县印刷、造纸工业状况表
五、食品工业
酿酒 1946年,“福新兴”烧锅收归国有。1952年,职工87人,厂房面积2928平方米,产白
酒301吨,产值3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793元。1964年,开展技术革新活动,自制吊斗,实现
半机械化。1973年,自制天车、扬渣机、抓斗等,提高生产效率。1977年,“依安大曲”酒投
产。1981年,职工340人,广房面积5941平方米,固定资产125.7万元,流动资金12.8万元,“依
安大曲”酒被评为嫩江地区优质产品,试制成功“依安元曲”、“玉米香”酒均受用户好评,
产量1149吨,产值262万元,利润2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821元。1981~1984年,“依安大曲”、
“干杯牌”白酒,分别被评为嫩江地区优质产品。至1985年,职工370人,厂房面积6841平方米,
固定资产169万元,流动资金85万元。主要设备有蒸溜锅、甑桶各4个,扬渣机、天车、鼓风机、
蒸气锅炉各2台。是年,试制成功并生产“老酒”,总产值274万元。
淀粉 1949年,建淀粉厂。1954年,迁至县城东门外亚麻厂旧址(1953年,原亚麻厂因火灾
迁至呼兰、克山、海伦等县),设备经改造更新,日处理马铃薯由30~100吨左右,粉质显著提
高,内销转出口。1958年,淀粉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65年,设备改用沉淀长槽、甩水机、
钢磨、浸泡桶等,日处理马铃薯120吨以上,特级品奉70%。1981年,职工180人,厂房面积5900
平方米,固定资产153万元,流动资金14.6万元,产量1226吨,产值207万元,利润13.2万元。
引进日本SSG455型、SSC255型迭片离心机计4台,玉米出粉率由48%增至50%,玉米浆制做味精
辅料及可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亚油酸。1983年6月,马铃薯淀粉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至1985年,职工178人,厂房面积4368平方米,固定资产107万元,流动资金46万元。主要设备
有离心、脱水、BH立式粉碎、万能粉碎机和沙轮磨、玉米浸泡、亚油酸罐等26台,总产值181万
元,利润13.8万元。
乳制品 1957年10月,建乳品厂,职工12人,厂房面积420平方米,固定资产4.6万元,流
动资金4192元。1980年,经黑龙江省轻工业局批准,建日处理20吨鲜奶新厂。1981年,职工136
人,新建厂房面积2962平方米,固定资产69.4万元,流动资金11.3万元,产量154吨,产值200
万元,利润23万元。1982年9月,新厂竣工投产,产品由生产练乳、豆乳粉、代乳粉,逐步改为
生产全脂奶粉、冰淇淋等,《建华牌》奶粉驰名省内外,1983年被评为嫩江地区优质产品,远
销长沙、武汉、齐齐哈尔市等地。至1985年,职工161人,厂房面积3420平方米,固定资产231.8
万元,流动资金65.8万元,试制成功婴儿奶粉并投产。主要设备有烘干塔、双效降膜蒸发器、
开膜式浓缩锅、氨压机组、立式贮奶罐、离心式卫生泵、奶油分离机、板式热交换器等42台,
总产值312.5万元,利润46.2万元。
酱菜 1956年,建公私合营天成酱园。1965年,改为地方国营酱菜厂,年年盈利。1974年,
利润4.2万元。1981年,职工93人,厂房面积2187平方米,固定资产50万元,流动资金6.8万元。
生产酱油、醋、青红方、固体酱油等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外地,产量948吨,产值36.9
万元。1982年10月,米醋被评为嫩江地区优质产品。1983年7月,将火炕发酵革新为水浴发酵,
酱油由3级提档为2级。至1985年,职工113人,厂房面积3408平方米,固定资产52万元,流动资
金6.8万元。主要设备有水浴发酵、电气器械、快装锅炉、灭菌器、电动机等39台,总产值39万
元,利润5000元。
冷饮 1983年4月,冷饮厂从乳品厂分出。主要产品有冰棍、汽水、粉丝等。至1985年,职
工67人,厂房面积1 606.5平方米,固定资产42万元,流动资金24.3万元。主要设备有冷库1座,
冷冻、膨化、粉丝、离心、发电机等30台,产值16万元。
啤酒罐装 1985年初建厂,同年9月投用,职工49人,主要罐装克山县啤酒厂“英雄牌”啤
酒,年罐装啤酒3000吨,厂房面积650平方米,固定资产25万元,流动资金10万元。设备有罐装、
冷冻、空气压缩机、汽车各1台,锅炉1座,产值11万元。
1956~1985年依安县食品工业状况表
六、化学工业
1969年,建磷肥厂。1970年始,进口硫酸生产磷肥。1974年,磷肥生产最高产量6372吨。投
产后,原料靠进口,成本高,产量少,连年亏损,1979年停产。至1985年12月,改建亚
麻原料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