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邮政·电信第一节 邮政 依安设治初,邮路由林旬县入境到拜泉县,定期6日班,有时延至8日、10日不定。民国18
年(1929年)12月,设依安县邮局,邮路延至齐齐哈尔市(省城),从依安县经林甸县、小蒿子(泰
康县)、昂昂溪到达齐齐哈尔市需要10余日。民国19年(1930年),邮件改由汽车代运。邮路经富
裕设治局达齐齐哈尔市,1日可到,往返不过三四日。伪满康德8年(1941年)10月,县局迁至泰
安街,邮件由铁路运送,当日收,当日发,风雨无阻。境内乡村邮路182公里。1946年,11个区
(不含城关区)邮路全长256公里,邮件送至区,区向乡屯传递。因全国货币不统一,不办理汇兑
业务。1948年,除办售票、汇兑等业务,始办报刊发行业务,主要有《东北日报》、《黑龙江
农民报》,月发行量1200份。1952年,报纸发行6187份,杂志发行1656份,报刊收入6692元。
1954年,增乡邮人员,邮件、报刊直接投到村屯,邮路增至781公里。1958年后,农村投递邮路
逐年增加,县至公社由汽车代邮,公社至生产大队、生产队由乡邮员骑自行车或摩托车投递,
邮件、报刊每日投递1次,公社、生产大队翌日可见省报。1963年,县局机要员吴海山被评为黑
龙江省机要标兵。投递工作做到“三送、四办”:即送汇款、包裹、特挂到户;办理特挂、包
裹、汇款、挂号。投递班长赵景全,准时无误投递报刊、信件,用休息时间,为使2 000多封
“死信”变成“活信”,为40多名兄弟、姐妹找到失散几十年的亲人,总结“死信复活”经验,
投递路程可绕地球一周半。1970年11月30年,《人民日报》发表他《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做
好投递工作》文章。1971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全国交通会议代表时,亲切地对他说:“你把
‘死信’变‘活信’……找到了收件人,很不容易,这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力。在
《中国建设》杂志上用6种外文刊登他的事迹,向外国发行。他被选为代表10次进北京,7次被
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75年,红星公社(红星乡)乡邮员王国珍被评为黑龙江省模范乡邮员。
1980年,全县邮路总长3050公里,公社至生产大队和生产队2738公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
队均订省报。至1985年,邮路增至338公里,投递路线总长3104公里、乡(镇)至村屯2792公里,
基本达到乡乡、村村、屯屯通邮。县城内接站取筒8公里,函件交换量895486件,收入73586元;
汇兑交换量44113张,收入44937元;包裹交换量23502件,收入47585元;机要交换量767件,收
入466元。报纸发行5993093份,杂志发行882378份,报刊杂志收入89992元。
1952~1985年依安县函件、汇兑、包裹、机要交换量及收入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