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营商业 1946年,泰安贸易局下设新龙商场(原“泰和公”商号)。物资管理局开设地方国营人众商
场(原“德庆泰”商号),职工10余人。1949年,国营商业单位7个,其中。批发站3个、采购站
1个、零售商店2个、行政机关1个,职工686人(含供销),年销售值132.1万元(含供销),国合商
品零售额286.2万元,占社会商品销售额47.94%。1950年,建百货公司、土产公司、粮食公司、
煤建公司,批发站4个、采购站1个、批零兼营1个、零售商店3个、行政机关1个,职工688人(含
供销),年销售值247.1万元(含供销),国合商品零售额344.8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47.57%,
商品流通费用46.3万元,费用水平15.7,利润额18.7万元,利润率6.3,资金周转2.03次,人均
劳效4000元。1953年,商业网点17个,其中:批发站6个、采购站2个、批零兼营2个、零售商店
7个,职工748人(含供销)。是年,对粮食、棉布、棉花、食油实行统购统销和生猪派养派购政策。
1956年,国营商业单位增至21个,其中:批发站6个、采购站3个、批零兼营3个、零售商店6个、
行政机关8个,职工增至1204人(含供销),年销售值2200.8万元(含供销),国合商品零售额2195
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84.82%,商品流通费用266.5万元,费用水平10.7,利润额154万元,
利润率6.2,资金周转3.6次,人均劳效2.4万元。1957年,全国棉花、棉布生产量减少,按上级
决定,将第二期购布票一律按票面数额对折使用,棉布销售量由1956年99384匹、消费水平每人
40.6尺,降到销售量73544匹、消费水平每人30.4尺;棉花零售量由1956年162吨、消费水平每人
1.32斤,降到销售量95吨、消费水平每人0.8斤,年销售值1693.8万元,商品零售额830.4万元,
占社会商品零售额41.3%,商品流通费用279.2元,费用水平14.9,利润额60.3万元,利润率3.2,
资金周转2.33次,人均劳效1.8万元。1958年,随之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商业开展“红旗竞
赛”运动,各项指标猛增,国营商业网点无增,职工增至1637人(含供销)。1960年,根据全酗
储运工作会议精神,开展仓库“六无、一快”(无火警、无霉变、无残缺、无锈损、无差错、无
虫鼠;出入库快)活动。1961年,国家为保障人民生活必需18类商品价格基本稳定,采取凭票供
应办法,对少数糖果、糕点等商品采取高价敞开出售措施,吸收社会游资、回笼货币。1962年,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凭票供应商品百余种,市场货币多,商品少,部分商品实行高价。1965
年,市场供应形势好转,凭票供应商品有粮油、棉布等。“文化大革命”中,商业企业管理混乱,
服务质量下降,网点减少,国营独营,渠道单一,亏损增加。
1978年后,商业实行各种形式经营责任制,注意经济效益,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命令管理
办法,使经营管理走向科学轨道。1979年,为历史最好水平,年购进值6884.5万元,年销售值
7405.4万元,商品费用额540万元,费用水平7.29,利润额255.3万元。资金周转4.89次,人均
劳效7.7万元。1981年,商业网点72个(含集体30个),职工3239人(含集体1 185人),年购进值
6288.5万元,年销售值7014.3万元,商品零售额3095.7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42.68%,商品
流通费用409.3万元,费用水平5.48,利润额110.5万元,利润率1.58,资金周转4.01次,人均
劳效6.2万元(各项指标不含医药公司)。1983年,经济效益最好,实现利润188.4万元,利润率
2.7,名列嫩江地区之首、黑龙江省第三位,1985年,商业网点112个(集体43个),职工3167人
(含集体1149人),年购进额3 872万元,年销售额4244万元,商品零售额1868.6万元,占社会商
品零售额12.1%,商品流通费用332.2万元,费用水平7.83,利润76.9万元,利润率1.8,资金
周转2.84次,人均劳效38973元。
依安县历年商品购销存情况表
注:① 1949~1964年,指国内纯购进值与国内纯销售值;
② 1958~1961年与1970~1971年,包括供销社;
③ 1978年后,不包括煤炭公司;
④ 1979年后,不包括医药公司;
⑤ t984年,不包括纺织公司;
⑥ 1985年,不包括石油公司。
一、百货公司
1950年6月,由贸易公司分出,设人事、秘书、财会、计划业务股和批发部。零售商店4个
(含依龙镇1个),主要经营日用百货、五金、副食品、服装、鞋帽、医药等品种。1952~1963
年,先后分出五金、花纱布、医药、烟酒公司及棉布办公室,批发部改批发站。1979年,为历
史最好水平,销售额2703.6万元,人均劳效8.3万元,利润115万元。1981年,设人保、秘书、
业务、储运、农村指导、财会、计统、物价股,职工605人(含集体160人)。1982年,撤销储运、
农村指导、物价股,职工472人(含集体92人),销售额2852.5万元,利润30.8万元,费用117.5
万元,费用率4.14%,人均劳效7.8万元。1984年1月,增设集体企业股。同年3月,纺织分出单
立。至1985年,职工573人(含集体215人),集体商店增至7个,批发站职工104人,仓库面积3420
平方米,经营品种4050个,销售额9866万元,人均劳效9.4万元。同年9月19日,鞋帽库发生火
灾,经济损失466817元。第一百货商店,职工78人,营业面积660立方米,经营品种4100个,销
售额3052万元,利润15.5万元,人均劳效3.9万元,经济效益居3个国营商店之首。经理姜成琬
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盛嫩江地区和县商业系统优质服务员标兵和省劳动模范。第二百货商店,职
工80人,营业面积960平方米。经营品种4150个,销售额2602万元。人均劳效3.3万元。第三百
货商店,职工80人,营业面积700平方米,经营品种4100个,销售额2817万元,人均劳效3.5万
元。被评为黑龙江盛齐齐哈尔市商业系统先进单位,杂品组青年营业员李明铭免费为顾客修理
挂钟、坐钟、手表等4000多架(块),为商店修理挂钟、坐钟500多架,节约费用2000多元,先后
被黑龙江盛县商业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营业员。
依安县历年主要
百货商品销售量表
二、食品公司
1953年,从土产公司分出单立。1958年,与畜牧站合并。1960年复名食品公司。1979年,
为历史上最好水平,生猪收购112471头,上调86052头,销售额1527.2万元。1980年,是历史上
经营效益最好的一年,盈利643470.62元。1981年,设人事、秘书、保卫、计统、财会、业务、
集企、卫生防疫股,下设批发部、肉食加工厂、车队和第一、第二、第三肉食商店,职工571人
(含集体145人),以扶持生猪生产和收购生猪为主,兼营生肉、鲜蛋、家禽、菜羊及熟制品。农
村设17个食品收购站。1982年,撤销集企、卫生防疫股、增设农村指导股。1983年,收购生猪
76956头,家禽5.62万只,鲜蛋2430担。1984年,增设卫生检疫股。1985年,职工576人(含集体
156人),生猪收购由派养派购变为放开经营,实行合同定购制,规定严格执行收购价格政策,
不压等压价,不克扣群众,全年执行一个收购价格,收购生猪22341头,菜羊41只,家禽27800
只。投资250万元,建成食品冷库,库容300吨。第一肉食商店改称共济商场,除经营肉食品外,
还经营针织、百货、杂品、五金、交电等商品,职工由29人增至52人。延伸先锋、依龙、庆丰
等乡镇收购站网点,开办商店,经营批发、零售业务,解决青年就业,增加企业收入。
依安县历年主要食品类产品采购数量表
三、饮食服务公司
1956年,改福利公司为饮食业公司。1957年,称饮食服务公司。1960年,公司下属基层单
位划归依安镇。1961年交回。196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财贸先进集体。1969年,撤销饮食服务
公司,其业务统归商业革命委员会,基层单位复交依安镇。1971年,由商业革命委员会分出,
改为服务站(含饮食)。是年,服务站分为饮食公司和服务公司。1979年,合并为饮食服务公司。
1981年,设人事、秘书、保卫、业务、财务股,职工939人,下设30个核算单位(含集体),饮食
业营业面积7465平方米,服务业营业面积12654平方米,亏损额32.7万元,是历史亏损最多的一
年。1982年,撤销保卫股。1983年,增设集企股,撤销服务总店,实行两级核算,下设48个核算
单位(含集体),饮食业营业面积1.48万平方米,服务业营业面积9976平方米,亏损15.38万元。
1985年,职工1006人,下设核算单位减至39个(含集体),职工813人(含集体306人),亏损额8.85
万元,比1983年减少6.53万元。
1985年依安县饮食服务网点情况表
四、糖酒公司
1962年初,从食杂采购供应站分出,成立糖业烟酒公司,下属第一副食品商店。1963年夏,
公司接收依安镇综合服务商店,改为第二副食品商店。1965年冬,益民合作商店改为第三副食
品商店。1970年,建第四副食品商店。1975年,建糕点厂。1979年,第三副食品商店改为集体
所有制光明副食品商店,建向前、向阳、奋斗8个集体所有制副食品商店。1981年,公司设人秘、
业务、储运、专卖股,分烟酒、糖奶、罐茶专业批发部,职工308人(含集体91人)。仓库面积2500
平方米,经营糖、酒、烟、茶、罐头、奶制品等270个品种,销售额1300万元。1982年,撤销储
运、专卖股,增设计统、财会、集企股,投资603万元,建仓库面积1920平方米。1983年4月,
烟草分出,更名糖酒公司,职工113人(含集体93人),经营糖、酒、茶、罐头、奶制品等2790个
品种,仓库面积1374平方米,营业面积2810平方米,销售额1500.7万元,利润65.5万元,人均
劳效7.3万元。1984年,撤销人秘股,设秘书、保卫股。同年10月;酒类专卖分出单立。1985年,
职工114人(含集体89人),经营品种增至3290个,仓库面积3294平方米,营业面积2810平方米,
销售额1280.5万元,利润50.1万元,人均劳效6.5万元。
依安县历年主要糖酒类商品销售数量表
五、蔬菜公
1957年,成立蔬菜采购供应站,职工21人,主要经营干鲜菜、酱类罐头、蔬菜等。1962年,
与糖业烟酒公司合并,下设蔬菜批发部,经营品种马铃薯及其制品。1969年7月。水果公司并入,
成立蔬菜水果采购站。1972年5月,从蔬菜水果采购站分出,成立蔬菜公司,设计财、业务、生
产、秘书、人保股,职工42人。1973年,大众、群众、民众、利群、爱群5个集体商店划入。1976
年,相继建东北、西北、北兴、益民、影邻、东方红6个集体商店。是年,建蔬菜商店,营业面
积353平方米。1979年,为历史经营最好水平,马铃薯上调82825吨,利润21.98万元。1981年,
职工350人(含集体244人),仓库面积3287平方米,经营品种40个,地产菜销售2211万斤,马铃薯
上调42322吨。1983年,职工338人(含集体225人),仓库面积3110平方米,经营品种165个,销售
额462.4万元,利润7.5万元。人均劳效48879元。1985年,职工326人(含集体214人),亏损额3.8
万元。
1952~1985年依安县主要蔬菜类产品采购数量表
六、五金公司
1963年,成立五金公司。1968年,与生产资料站合并。1971年分出。1981年,设人秘、业务、
财会股,负责分拨、保管、农村指导业务,职工133人(含集体46人),商店营业面积800平方米,
仓库面积1800平方米,经营五金、电料、化工、水暖器材等2899个品种,销售额515.3万元,盈
利18.3万元。1983年,职工143人(含集体45人),销售额652万元,利润20.8万元,人均劳效61327
元。1985年,职工160人(含集体52人),营业面积900平方米,仓库面积1914平方米,经营品种
2692个,销售额749.4万元,利润13.4万元,人均劳效72767元。青年集体所有制长征五金商店,
职工32人,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主要经营五金、交电、化工等商品,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坚
持思想政治工作,盈利9.7万元,对国家贡献大、积累多,个人收入高,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先
进单位,齐齐哈尔市“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和县“文明单位”。
依安县历年主要五金类商品销售量表
七、医药药材公司
1952年7月,泰安西药房由卫生科移交工商科,成立医药公司,职工11人。1954年3月,县
供销社土产公司成立药材采购批发部。1966年1月21日,私营药店13户合并为公私合营第一药
店和第二药店,职工31人,资金3.54万元。同年6月,药材采购批发部及合营药店划归商业科,
成立药材公司,职工54人,销售额58.4万元。1957年始,药材公司划归卫生科。县内种植红花,
至1959年红花种植面积2 154亩,产量4.91万斤。1964年,药材公司归回商业科。1966年9月,
公私合营药店改为国营,医药平衡分配品种增加。1968年8月,医药、药材公司合并,统称医药
公司革命委员会,.职工92人。1970年7月,划归卫生科。1971年始,建养梅花鹿场4处,养鹿325
只,年产鹿茸27公斤。1972年7月,复归商业科。1973年,复名医药公司,设依龙、三兴、双阳
公社3个批发零售药部。1980年,增第三、第四药店(集体),医药供应点增至471个,销售额372
万元。1984年7月,改为医药药材公司,从商业局分出,属县财贸办公室(局级),增设统计、生
产、集体企业、保卫股和批发部,下增药材加工厂。1985年,职工208人(含集体63人)。
几个年份依安县主要药材、医药经营品种统计表
八、石油公司
1953年,煤木公司设石油供应部,主要经营柴油、煤油、汽油、润滑油,储油用油桶装运,
销售量424吨。1960年,建储油土油罐5个,销售量1434吨。1970年8月1日,从煤建公司分出,
隶属商业科,储油铁制卧式罐59个,销售量6154吨。1980年,:增设立式储油罐5个,容量9999
吨,销售量12516吨,接卸、储存、销售实行半自动化。是年,黑龙江省石油公司调出铁制卧
式罐35个。1981年,设人秘、财会、业务、保卫组,下设营业部、加油站、石油建材商店,职
工118人,销售量15146吨,销售额676.7万元。1982年,组改为股,增设节约股,下增设油库和
经济民警分队、消防队、汽车队。1985年,从商业局分出,上属黑龙江省石油公司,隶属县人
民政府(局级),增设计统、集体企业股,人秘股分为人事、秘书股,经济民警分队改称警察消
防队,加油站分为汽油加油站和柴油加油站,职工150人(含集体56人)。由大庆龙凤和富拉尔基
油库进货。占地面积107600平方米,设消防水池450立方米,消防管线1000米,供应全县18个乡
镇和所属邻县4个经济区(即克山县西联、发展乡和拜泉县长春镇、新建乡),被齐齐哈尔市人民
政府评为防火先进单位。
若干年份依安县主要石油类商品销售量表
单位:吨
九、烟草公司
1949年始,由烟酒专卖局统管。1983年4月,建县烟草公司(局级),设人秘、计财、业务、
生产指导股,职工25人。同年5月,撤销生产指导股,增设专卖股(对外为局)。1984年6月,划
归黑龙江省烟草公司管理,实行盛县双重领导,建青年副食品商店(集体)。是年,劳动效率16.12
万元,利润40256元。1985年,城乡国营卷烟批发点7处,零售点1871个,其中:国营218个,集
体248个,个体1405个。销售量11304百条,销售额427万元。
1982~1985年依安县卷烟销售数量及等级统计表
十、纺织品公司
1984年3月15日,由百货公司分出,隶属县经委,设人秘、财务、统计、业务、储运股和纺
织、针织、服装、信托贸易专业批发部,与依安镇建联营纺织品商店(含集体),在齐齐哈尔市
设办事处。占地面积30889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309平方米,仓库面积
2190平方米。经营商品1728种(其中地方产品617种),销售额1139.3万元,人均劳效21.9万元,
利润300元(扣除国家规定六类商品削价损失16.56万元)。至1985年,归属商业局,职工70人(含
集体15人),经营商品1743种(其中地方产品401种),销售额1091.8万元,人均劳效19.9万元,
利润12.24万元。
1985年依安县主要纺织类商品销售数量表
十一、酒类专卖管理局
1949年,设专卖事业管理所。1950年8月,税务局设专卖股,对外为专卖事业管理局,行企
合一,工作人员7人,负责管理检查烟草市场,并经营烟酒商品。是年,研制输液管联合地下秤
在全国推广。1954年,分出单立,设业务、计财、人保组,工作人员19人。1958年,并入食杂
采购供应站,工作人员1人。1962年初,并入糖业烟酒公司,属业务股,对外是专卖事业管理局,
工作人员2人。1966~1973年,撤销机构。1974年恢复,工作人员4人。1982年,工作人员5人,
收缴酒类专卖罚没款6000元。1983年,收缴罚没款8000元。1984年10月,从糖酒公司分出单立,
设业务股,工作人员12人,收缴罚没款6000元。1985年8月21日,县税务局、工商银行、农业银
行、酒类专卖管理局联合下发《酒类专卖管理处罚条例》。同年12月17日,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
府黑政发(1985)116号文件规定,县人民改府下发《关于加强酒类专卖管理的通知》,各乡(镇)
供销社从县酒厂购进各类洒,专卖局按批发价格收缴专卖利润(散装白酒10%,瓶装白酒2%,啤
酒3%),收缴专卖利润和各项罚没款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