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粮油调运 依安设治后,粮油调运繁忙,始陆运,用木、铁车、后用汽车。民国14年(1925年),输出
大豆37500石、高粱2800石、大麦804石、荞麦2400石。民国16年(1927年),输出大豆9万石,
小麦3000石。民国18年(1929年),大豆输出15.12万石。民国19年(1930年)2月,输出大豆15.02
万石、小麦4500石、谷子3.13万石、高梁2万石,运往省城(齐齐哈尔市)和中东铁路小蒿子(泰
康县)、安达站,小麦转售哈尔滨市火磨。同年3月,齐(齐齐哈尔市)克(克山县)铁路齐泰(泰安
站)段通车。县内几条公路主线和支线与内外相连,粮油大都转运泰安站,公路、铁路兼运。从
拜泉县火磨调入机制粉1.6万袋(每袋30斤,批发价3.4元)。民国20年(1931年),所产大豆13.5
万石、黑豆10万石全部输出。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输出大豆55550石、小麦1.1万石。伪满
康德元年(1934年)上半年,输出大豆1.2万石、小麦1460石、燕麦80石、麻籽1420石、苏子320
石,计15280石。
1946年,粮油调运较困难,本着“先中央,后地方;先重点,后一般;先军需;后民用”
原则。主要任务为解放战争输送军粮。1948年,送军粮4000吨。1953年,按照中央粮食管理
“四统一”(统一征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规定,国家下达调拨计划,包括品种、
数量、质量和时间。在调运中,根据“及时、准确、安全、经济”要求,除用火车调运外,由
社会车辆承担。1976年,中粮车队建立,进口“日野”汽车20台,承担大部分粮油调运任务。
1982~1985年,逐步改为粮食散运,油脂改为油槽车运输。浸油厂备汽车式小型油罐车、火车
油罐车,便于铁路散装发运,提高运输能力。粮油调运由各粮库运至依安或新屯粮库,经铁路
运转,除省内外调剂,大部分出口日本、苏联、多为大豆、葵花油,少量为玉米。
若千年份依安县粮食调拨、出口统计表
单位: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