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财政收支

第二节 财政收支






民国18年(1929年),财政收入大洋75 815元,支出大洋71 187元。伪满时期,因灾患频繁,
土地荒芜,土特产品滞销,财政竭蹶,致入不敷出。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经极力整顿,仍
须国库补助,方能收支相等。伪满康德3年(1936年),财政收入伪币90 293元,税捐收入占财政
收入的93%。嗣后,年年收不抵支。

1946年后,本县财政收支主要靠国家补助。至1947年,连续3年遭旱、涝和冰雹自然灾害,
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县委和县政府发动生产自救,大搞副业生产。1948年,副业生产收入
19025211元(东北流通券),国家贷给农民粮食30万余斤,救济粮食172690斤,贷款1.6亿元(东
北流通券)。是年,开展大生产运动,全县完成800万斤公粮任务。1949年,征主粮56194325斤,
国家为稳定物价平衡预算收支,采取统一财政经济管理决策,国家补助逐年减少。1954年始,
财政收入126.1万元,支出113.9万元,保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1959年,财政收入猛增至
1232.2万元,其中农业税收入405.3万元(系主粮94886305斤),为历史最高水平,总收入是1954
年的9.7倍多;支出1 192.9万元,其中支援农业支出最多,为197.1万元,是1954年的17.6倍。
1962年,为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财政收入减至693.5万元,其中工商税收入228.2万元,上级
补助收入209.2万元,另调入其他资金32万元;支出684.5万元,其中上解支出211.7万元,文
教卫生支出130万元,支援农业支出105.5万元,其他支出103.8万元。1968~1971年,调入其
他资金102.5万元。1981年,财政收入1 822万元,其中上级补助收入797.1万元、工商税617.6
万元、农业税收入325万元;支出1 705.5万元,其中文教卫生支出555.5万元、支援农业支出
443.7万元,其他支出省借扣108.5万元、国库券9.1万元。1982年,财政其他支出省借扣70万元。
1984年,财政收入2409.2万元,支出2122.1万元,结余287.1万元,为财政结余历史最好水平。
至1985年,财政收入2623.7万元,其中预算内收入2472.6万元,主要是农业税收入537.2万元,
工商税收入80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005万元,预算外收入151.1万元,为财政收入历史最高水
平;支出2408.5万元,其中经济建设费396.8万元,社会教育费973.2万元,行政管理费599.8万
元,安置费24.2万元,其他支出286.9万元,上解支出67.4万元,预算外支出60.2万元
(见253—256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