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组织工作 一、组织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和东北抗日联军小分队几经依安,先后火烧“冷家店”(新兴
乡)警察所,夜袭通宽镇(上游乡建明村)和亚麻厂等。地下党活动属中共讷河县委(地下)领导,
宣传部长方冰玉(别名方明玉、姜贵和)于泰安镇被捕。1945年11月,省工委派由延安中共中央
党校和抗日军政大学6名党员组成中共依安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根据省工委“关
于在特定情况下,县工委委员可以代表组织直接接收新党员”指示精神,开始秘密建党,在县
大队中最早发展党员满凤翥。1946年1月1日,县工委进县城后,在县大队和党政机关中发展党
员,建县直机关第一个党支部。同年3月,在双阳、依安(依龙镇)、通宽(上游乡)等区发展党
员,至9月末发展党员97人.军队和机关设7个党支部,其他单位和农村均建党小组。1947年初,
11个区建13个党支部(内有3个区以整党为主),发展党员185人。至同年11月,建党支部32个,
党员1151人。1948年,县城公营工厂和其他事业单位建党支部3个,党员62人。同年4月,县委
在整顿区农会(内称“区工委”)基础上,建12个区委。周年8月,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对目
前建党工作指示》,县委在中心区翻身村进行公开建党试点,并派工作队员117人,到11个区
(城关区未开展)选择二三个有党组织或工作基础好的村,由区委领导进行公开整党建党试点,
然后全面铺开。到年末,发展党员590人,新建党支部39个。
1949年11月~1952年,为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建设,县委先后召开5次党员代表会议。
1956年4月24日,召开中共依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9月,为迎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省委批准县委设书记处。1962年9月,撤销书记处。“文化大革命”中,党组织瘫痪,党员停
止组织生活。1969年6月,成立中共依安县革命委员会核心组。1972年6月14日、15日,召开中
共依安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使“文化大革命”中瘫痪的党组织得到恢复。但仍在“左"的思想
影响下,突击发展党员,经几次整党整风,党员受到教育,党组织得到巩固和提高。1978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明确党组织在“四化”建设中的任务,健全“三会一课”(支部、
支委、小组会;党课)制度,开展评寻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活动。1982年,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组织本着“四少、四多”①(①“四多、四少”:农忙少活动,农闲
多活动;少搞长时间活动,多搞短时间活动,少搞集中活动,多搞分散活动;少在晴天活动,
多在阴雨天活动。)原则,坚持开展党的活动。全县有7 275名党员联系12 761个贫困户,并
总结推广中共解放公社党委“党员联系户”经验。1984年1月,按照干部“四化”(革命化、年
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中共黑龙江省委、嫩江地委对县委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年龄结
构作适当调整。中共商业党委坚持“党管党”经验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县直机关组织建设座
谈会上介绍。1985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县委领导班子进一步加
强。全县先后共召开八次党的代表大会。下设党委40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850个,党员14643
人。评选先进党支部67个,其中向前乡新合村党支部、双阳镇人和村党支部、气象局党支部被
中共齐齐哈尔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县委评寻先进党支部”64个,优秀党员110人,县公
安局:第一派出所户籍员曹琦、实验中学副校长于桂荣、新华书店图书发行员陈存富被中共齐
齐哈尔市委评为“优秀党员”。
若干年份依安县党的基层组织情况表
若干年份依安县发展党员情况表
续表
若干年份依安县发展党员年龄、时间情况表
二、党员培训
1948年11月,为县、区培养输送干部,提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建县委党训班,由县委、
副书记兼任主任,工作人员7人。冬春两季办班,每期1个月左右,主要训练党员和区、村干部,
学习党史、土地政策和政权建设等方面理论。1950年,工作人员增至9人,根据形势任务需要,
每年办班三四期。1958年7月2日,党训班改为党校,由不定期训练转为经常办班。1966年后停
办。1968年始,办学习班,后改为“五·七”干校。1977年,恢复党校,与干校合署。1978年,
干校撤销,党校主要训练科(局)、股级党员干部和后备干部,每期3~6个月,系统学习马列主
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至1980年,办短训班7期,轮训党员干部475人,其中科
(局)、股级干部85人。1981年,以办培训班为主,两期培训党员干部101人,其中科(局)级干部
15人,科、股级后备干部73人。1982年6月始,办后备干部高中文化补习班,办8期,每期6~8
个月,共培训学员103人。1985年3月,设教务处、总务处,工作人员20人。办村党支部书记短
训班,设党的农村政策、法律知识、农村党的建设、文明村建设、怎样当好党支部书记等课程,
培训110人。
三、老干部工作
1980年2月,组织部干部组设1人负责老干部工作。同月6~9日,召开依安县第一次老干部
代表大会。8月,组织部设老干部组,9月,借广播科30平方米活动室,有30余种报刊和少量游
艺品。1981年6月,于乌裕尔河大桥西侧建老干部活动基地,设休息室、活动室和食杂店,修
花池9个、循环公路1500延长米,栽风景树7000棵。1982年8月29日,成立县老干部工作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内称“老干部组”)。1983年4月,城乡配专职干部36人,均设老干部活动室。同年
11月,拨款5万元,为17名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离休干部解决住房。12月20日、21日,召开依
安县第二次老干部代表大会,向560名第一批离休干部颁发“老干部离休荣誉证书”。1984年1
月,办公室改为局,工作人员6人。同年11月,搬迁活动室,面积300平方米,设办公、游艺、
阅览、阅文、休息室,游艺品增至10几种,报刊63种,工作人员6人。至1985年,为289名建国
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填发“特殊医疗证”,药费全部报销。先后组织书法展览、外出旅游、游
艺活动13次,举办各种讲座、报告会21次,参加人数5000余人次。并对家住农村、不吃供应粮
老干部解决冬煤353吨,木材114立方米,钢材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