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1949年5月,县委在县贸易公司进行建青年团试点,发展团员40余人,建全县第一个团总
支部委员会。嗣后,亚麻厂、大众木厂等单位团组织相继建立。同年6月,农村进行建团,通
宽区(上游乡)建第一个团区委。全县发展团员1000余人,普遍建基层团组织。8月,建中国新
民主主义青年团泰安县筹委会。12月,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泰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产
生青年团泰安县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11人。设组织、宣传、儿少、青工部。1950
年,动员团员、青年报名参军,先后152名青年赴朝鲜战场,其中团员120人。是年,团县委负
责筹建中国少年儿童队,23所小学建少年儿童队组织,发展队员700人。1953年,改称中国少
年先锋队,由儿少部负责。同年8月,儿少部长陈怀玉出席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至1954年,
少先队员5633人,辅导员111人。23454名青年和少先队员参加捡粮运动,捡粮食1556673斤,
土豆1391831斤,甜菜174706斤,269名团员被评为卖粮模范。1955年,依安中学历史教员侯永
江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7年5月,根据第三次全国团代表会议决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6000人。1958年秋,中共黑龙江省委为
采伐山林,修筑嫩(嫩江县)西(西林吉)铁路,团省委号召组成“青年筑路队”,并命名为“共
青团铁路”。全县动员100余名青年组成筑路队,历时1年,提前完成任务,受到团省委表彰。
1964年4月6日,县广播站播音员沈桂芝在执机时,为保护广播机器,与破坏分子搏斗负伤,同
年5月4日团县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文化大革命”中,停止组织生活,“红卫兵”
代替共青团,“红小兵”代替少先队。1972年,组织恢复,工作仍受“左”的思想影响。1978
年,恢复少先队组织。1980年9月,开展“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教育活动,编写共产主义
道德品质教育宣传讲话4讲,95%以上的团员达到合格团员标准。1982年5月25日,在校学生
84552名少年儿童全部戴上红领巾,成为全省最早实现“红领巾县”县份之一,团省委来电报
祝贺。1983年6月12日、13日,召开共青团依安县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至1985年,团委43个,
团支部2046个,团员14237人;少先队大队259个,少先队员81948人,辅导员2152人。

附:依安县历届团员代表大会表

依安县历届团员代表大会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