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资福利 一、工资制度
伪满时期,官吏实行俸给制。伪满康德2年(1935年),伪县公署县长俸给240元,科(局)长
80~95元,股长34~48元,科员20~30元,雇员15~18元,佣人8元。
1946年后,工资制度实行供给制和俸给制两种。
供给制 党、政、军机关工作人员以集体食宿、发给服装和津贴费形式支付。农村区干部
生活困难者给少量代耕田。
俸给制 1946~1948年初,政府留用人员、教职员、医护人员和国营企业职工实行粮米制,
每月工资240~280斤小米,折合现金支付。1950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部门(驻军除外),均
实行工薪分制,以本月20日的1斤6两二等高粮米、6分解放布、2钱5分豆油、1两2钱5分粒盐、3
斤7两中煤,5种实物价折合货币支付,采用北安地区工薪分值。每年1月和7月调整工薪分,遇
有提升、立功受奖或受罚者,随时增减。1956年,废除工薪分制,改行货币工资制,延续至
1985年。
二、工资调整
1959年,职工调资3122人晋级,调资面30%。1963年,3642人晋级,调资而41.6%。1972
年,低工资调整,3600人晋级。1977年,10964人晋级,其中:国家职工8761人、集体职工2203
人,调资面40%强。1978年,141人晋级,其中:国家职工131人、集体职工10人,调资面2%、
年增加工资总额10152元。1979年,10730人晋级,其中:国家职工7308人、集体职工3422人,
年增工资总额79.3万元。1981年,2970人升级,其中:国家职工2699人、集体职工271人,调资
面19%,年增工资总额22.3万元。1983年,11840人升级,其中:国家职工7020人、集体职工4820
人,调资面100%,年增工资总额908832元。1985年,工资改革单位156个,其中:党政机关70个,
事业单位86个;职工6867人,其中:干部4815人,工人2052人,年工资总额6534756元。
三、工资形式
1、计时工资 以劳动时间计算工资形式。1981年,计15525人,工资总额112.28万元。
1985年,计7092人,工资总额6293259元。
2、计件工资 以劳动产品计算工资形式。1981年,计15人,工资总额1.9万元。1985年,
计209人,工资总额203460元。
3、附加工资 1960年始,某些企业实行综合奖,作为保留工资工资形式,后经多次冲销,
至1981年,有2030人带附加工资,年支付额5.5万元。
4、补贴
生活补贴(粮煤补贴) 1965年,国家粮煤提价,为不影响职工生活,按国务院规定,职
工及家属每人每月发生活补贴7角8分,享受补贴职工6971人,后无增减。
取暖补贴 1957年始,每年冬季发职工每人取暖补贴30元。1981年,职工15743人,发取
暖费472290元。1985年,职工16808人,发取暖费504240元。
副食补贴 1979年11月1日,在提高几种主要副食品价格的同时,国家发给职工副食补贴
每人每月5元。
废旧金属回收补贴 1980年始,物资系统7名废旧金属回收人员,按国家规定,每人每月
5.1元,共发补贴费35.7元。1985年,人员15人,每人每月5.1元,计发76.5元。
福利事业岗位津贴 1967年始,民政科所属火葬场火化工作人员每人每月津贴10元,收容
遣送站工作人员每人每月津贴9元。1985年,火化工4人,发津贴480元。遣送工作人员8人,发
津贴864元。
中小学班主任津贴 1979年儿月1日,按国家规定发中小学班主任津贴费,中学每月分为
5元、6元、7元;小学每月分为4元、5元、6元。1985年,中学班主任397人,发津贴3.4万元;
小学班主任2073人,发津贴6.9万元。
医疗卫生津贴 1981年7月始,对医疗卫生单位直接接触毒、害和传染危险的医护人员,
实行医疗卫生津贴,共798人,月计发津贴费3872元。1985年,增至1076人,月计发津贴费7420
元。
废旧物资岗位津贴 1979年12月26日始,对供销系统直接从事废旧物资工作人员45,人实
行岗位津贴,月发津贴费225元。1985年,享受津贴40人,月发津贴费204元。
特殊教育津贴 1960年始,对从事聋哑教育教师,每月发其工资的15%津贴费。1985年,
聋哑教育教师6人,年发津贴费1650元。
5、奖金为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发放各种形式奖金。1981
年,获利润留成奖3375人,超产奖4581人,小指标安全奖164人。1985年,超产奖6500人,发奖
金69.55万元。
1946~1948年依安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计算表
单位:元(东北流通券)
1046~1948年依安县职(员)工(人)工薪等级表
(公务人员)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表
1556年7月6日执行
依安县历年职工工资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