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中学教育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伪满康德10年(1943年)2月,建伪北安省立依安县国民高等学校(农科),学生2个班,100
人。设日语、满语、国民道德、数学、博物、物象、历史、地理、农业(畜牧、林业)、体育、
音乐、图画、军训、劳动等14门课程。伪满康德12年(1945年),学生5个班、258人,教职员8
人,夫役(农工)3人。

1947年后,沿用旧学制,即“三、三制”(初中3年、高中3年)。县立中学1所,初中4个班、
学生147人。初中课程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
音乐、美术等。学校设教导处、总务处,并建学生会、团委会等组织。1950年,增至7个班,
学生237人。1956年,根据“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精神,初级中学增2个
高中班,依龙镇设初级中学,全县共22个班,学生1235人。依据我国教育方针和青少年年龄特
点进行调整,初中设语文(汉语、文学)、数学(算术、代数、几何)、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
史)、政治(政治常识)、地理(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生物(植物、动物、卫生常识)、
物理、化学、工农业基础知识、体育、音乐、图画等课程;高中设语文(汉语、文学)、数学(代
数、几何、三角)、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政治(社会科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外国经济地理)、生物(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理论)、物理、化学、外语、
体育、制图等课程。1957年,依安镇成立民办中学,招生100人,后改工业中学。1958年,在
“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指导下,11个公社创办农业中学。县城增民办普通中学,招收2个班、
学生100人。1960年,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其中依龙为三中、宝泉为四中、中心为五中),
学生3260人,农业中学12所,学生906人。由于学校大办工厂(农场),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
过多,打乱教学秩序,影响学生正常学习。1962年,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
教职工进行精减、调整,全日制中学非教学人员精减110人,缩小校办工厂(农场)规模。1963年,
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中学教育进一步整顿,砍掉8所农业中学,为提高
教学质量,招生名额减少,只招收初中706人、高中84人。1965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公
社农业中学增至27所、学生600余人,耕地1894.5亩,耕畜36头(匹),校校有基地,经费基本自
给,既有利于为农村培养技术人才,又减轻群众负担。县城工读中学设半工半读兽医、财贸班,
学生150人,初中班7个,学生385人,半工(农)半读中学按“六、五、一”时间安排教学、劳动
和假期。建国后的前17年,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学由建国初1所增至32所(含农业中学),
依龙、宝泉(阳春乡)、中心公社建全日制中学,学生由建国初237,人,增至2856人,是建国初
的12倍。1966年8月,学生“停课闹革命”,学校一片混乱。1967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复课
闹革命”指示,学生返校,相继复课,天天唱语录歌,节节上批判课,军宣队进驻学校军训。
1969年始,学校由工(贫)宣队、师生、领导干部“三结合”革命委员会(领导小组)管理。1971
年,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记要》下发,中学“三、三”制改为“二、二”
制,取消升学考试。1973年,批教育“回潮”,大砍基础课,否定“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
导”原则,极力推行“朝农”经验,搞所谓开门办学,教师与工人、农民“对流”,“革命小
将”登讲台。提出“读大学不出县,读高中不出公社,读初中不出生产大队,读小学不出屯”
等一套“左”的口号,掀起突击发展中学热期。全县完全中学24所,高中生7174人,教职工360
人;初中生12605人,教职工555人,生产大队“戴帽中学”(即小学附设初中班)143所(企业办
学7所)。学校比1965年增长5倍(不含戴帽初中),数量膨涨,质量下降。1977年,批判“两个估
计” (前十七年教育是黑线统治和知识分子基本是资产阶级的),平反“冤、假、错案”,改
正右派,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整顿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恢复正常教学秩
序,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重新走上正常轨道。1978年,根据《1978年至1985年全国教育事业
规划纪要》(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精神,坚持“稳步发展初中、控制发
展高中”原则,对高中网点布局作合理调整,大部分公社中学只保留初中,将高中并入县第一
中学、依龙、阳春、新兴等公社完全中学和实验中学,调整生产大队戴帽初中班。按教育部
《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精神,确定实验中学为重点中学。学制改为“三、
二”分段试行。至1981年,完全中学7所(企业办学1所),初中24所,生产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
69个,班级442个(高中班38个),学生21399人(高中生1889人),教职工1317人,初中设语文、
数学、外语、政治(青少年修养、法律常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
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生产劳动、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高中设语文、数学、外语、
政治(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物理、化学、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地理、生物、体育
等课程。学校规章制度健全,设备完善,教师、学生两个积极性得到发挥,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982年,学制实行“三、三”分段,调整戴帽初中,依龙公社初中分区设点。1983年,县第二
中学高中班并入第一中学,第一中学为高级中学。依龙公社新立中学向重点高中、普通高中、
中专、中师输送新生38人,为全县生产大队办初中升学率之首。1985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
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调整农村高中,巩固农业技术高中,撤销依龙镇和阳春、新兴乡高中
点。同年3月,县实验中学教学楼破土动工,11月交付使用,建筑面积4984平方米。是年,中
学28所(高中5所),432个班(高中班44个),学生21 849人(高中2375人)。初中毕业生3912人(农
村2560人),参加统考1489人(农村934人),录取891人(农村582人)。参加高考471人(经预选),
升入大专179人、中专75人,创历史最好水平。实验中学2名和第一中学1名学生被黑龙江大学中
文系免试录龋实验中学获齐齐哈尔市“高中优秀教学质量奖”,第一中学获齐齐哈尔市普通高
中高考第一名。

一、第一中学

1958年9月,从依安县初级中学分出2个高中班和部分初中班,成立依安县第一中学。1959
年7月,首届高中生毕业。至1966年,在历届高考中,均取得较好成绩,多次受到黑龙江省教
育厅和嫩江地区行政公署教育局表彰。1978年,定为重点中学。1979年,撤销重点中学,为完
全中学。1983年,改为普通高级中学。至1985年,教职工78人,教学班8个,学生1149人。占
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17平方米,校田地225亩,围墙900延长米,硫酸厂1处。是年,
升入大专院校学生50人,获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高考第一名。

二、第二中学

1947年,建泰安县初级中学。1948年,改称黑龙江省第八中学。1952年,复称依安中学,
县初级中学。1956年9月,设高中班2个。1958年9月,高中班和部分初中班迁入第一改称依安
县第二初级中学。1962年8月,学校迁入依安师范(西大营)旧址。1965年,迁至现址。“文化
大革命”期间,改为完全中学。1983年,高中班调出,复为初级中学。至1985年,教职185人,
教学班22个,学生1366人。占地面积37750平方米,建筑面积2818平方米,围墙680延长米,
校办印刷厂年收益8600元。

三、第三中学

1962年7月,县育青中学成立。1964年8月,称为育青职业中学。1965年8月,改为第一工
读学校,学生530人,并接收机关农常1967年3月,改称卫东中学(全日制)。1979年8月,更名
第三中学(完全中学)。1980年,撤销普通高中班,设工艺美术和家用电器高中班。至1985年,
教职工82人,教学班20个,学生1 208人。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93平方米,围墙
1200延长米。校办铁工厂年收益1万元,设物理、化学实验室,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实验室
建设先进单位。

四、第四中学

1966年,建依安镇民办中学。1967年,改称育红中学(公办)。1971年,迁至现址。1979年,
改称第四中学(完全中学)。1981年,调整为初级中学。至1985年,教职工82人,教学班22个,
学生1 541人。占地面积31996平方米,建筑面积2792平方米,围墙1000延长米。校田地180亩,
建铝制品厂、木工厂,年收益1万元,被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五、实验中学

1979年3月建校,为全县重点中学。1985年,迁入新校址,投资180万元,教学楼面积4984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14平方米,占地面积76010平方米。教职工67人,教学班14个,学生696
人。设物理、化学实验室,图书室、医务室、建筑工程队、商店。

是年,升入大专院校学生116名,获齐齐哈尔市“高中优秀教学质量奖”。

六、依龙中学

1956年8月建校。1958年,改称依安县第三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复称依龙中学。
1981年,变为完全中学,为农村重点高中。1985.年,撤’销高中班,改为初级中学,教职161
人,教学班20个,学生800人,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1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