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成人教育
第五节 成人教育
一,工农教育
1946年后,按老解放区传统,开展冬学运动。1948年,冬学93处。1949年,冬学138处,
学员2040人,县城工人夜校2处,学员230人。1950年,根据中共中央“要扫除占人口百分之八
十的文盲”精神,县成立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负责城镇职工、市民教育和农民扫盲工作,参
加夜校工人285人,市民365人,冬学农民23594人。1951年,职工教育联校6处,厂办夜校38处,
入学人数4171人。1952年,县城立扫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专职干部,区建扫盲中心
校,小学设分校。1954年,冬学229个班、67个组,学员5378人。1955年,转入常年学习,参
加学习人数4757人,脱盲1230人。1956年,工农业余教育发展较快,专、兼职扫盲人员二三千
人,参加学习农民48630人,占农村文盲的67.1%;城镇市民3845人,占市民文盲的76.5%;
职工联校、厂办夜校43个班,学员2152人。1958年,扫盲工作出现忽视实际效果,片面追求速
度浮夸现象。1959年,工农教育大部分停办。1963年,随着经济形势好转,恢复工农教育。
1966年后,业余教育遭到破坏,砍掉机构,调离专职干部,解散民师队伍,民校变成政治文化
室。1974年,推广“小勒庄”经验,大办政治夜校,文化学习流于形式,业余教育名存实亡。
1976年后,农民业余教育逐步恢复,重建机构。1977年,文教科设业余教育办公室,干部4人,
公社配专职业余教育干部1人,普查文盲,制定规划,培训民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1978年,
业余教育办公室编写脱盲《常用识字表》和扫盲《识字课本》共12万册,发至全县。1979年,
132725名青壮年摘掉文盲帽子,占青壮年总数的85.3%,经嫩江地区行政公署验收,成为“无
文盲县”。1980年6月,县召开奖模祝捷大会,奖励2个扫盲先进公社,17个先进生产大队,164
名先进个人。1981年,设工农教育办公室(科级),工作人员6人,开展县城职工文化补习工作,
参加补习职工9756人,考试合格1909人,占补习人数的19.6%。至1985年,工作人员4人,指
导县城各系统职工学校,办班培训,提高职工文化业务水平;管理社会团体办学;对农民进行
农业技术培训,办农业技术短训班,为农民科学致富服务。县城22个系统办文化补习班203个,
10113名职工补习初中文化课,考试合格7085人,占补习人数的70%。1150名职工参加高中、
中专和中级技术学习,其中高中毕业623人,中技结业253人。
农业机械化学校 1972年建校,工作人员9人,其中专职教师4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至1985年,办各种短训班42期,培训农机驾驶员和管理人员3891人次。
卫生职工学校 1 981年5月建校,专兼职教师15人,建筑面积1 290平方米。至1985.年,
办长、短期培训班15期,培训医士、药士、检验士和护士900人次。
粮食职工学校 1981年5月建校,专兼教师6人,其中专职教师2人,建筑面积242平方米。
至1985年,办短期培训班11期,培训职工395人次。
供销职工学校 1982年3月建校,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12人,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至
1985年,办短训班6期,培训基层供销社财会、业务和管理人员360人次,商业职工学校 1985
年5月建校,专兼教师5人,其中专职教师2人,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办短训班7期,培训商业、
服务人员366人。
二、干部教育
地方干部培训班 1948年4月1日,建泰安县干部学校,学员50人,学期6个月。同年10月,
改称地方干部培训班,招收学员8期、150人,主要是在职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及少数学生。毕
业后,大部分到县直机关工作,少数去外地。至1951年6月,改为工农文化班。
工农文化班 1951年6月,黑龙江省第八中学(泰安中学)附设工农文化班。学员来自泰安,
克山、富裕、甘南县等80人,年龄17~40岁。主要为县直机关及区、村培养行政、党群干部和
农业技术人员。分初小班和高小班,学制1年。设语文、算术、政治常识、历史、地理,体育、
音乐等课程。1952年7月,初小班毕业;高小班少数学员考入黑龙江省工农速成中学,多数回
原县分配工作。
三、广播电视大学
1980年,建县电视大学工作站,负责黑龙江省电视大学招生,组织学员学习,管理学员学
籍和选聘辅导教师等。1982年,招收8年制业余文科学员108人。1983年,招收2年制业余脱产
中文科学员41人,8年制经济类企业管理班26人。1984年,招收8年制业余英语专业班46人。1985
年,工作人员7人,聘请兼职教师8人,招收3年制业余法律类20人,招收3年制汉语文学类汉语
专业26人。设电视机3台,录音机5台,录放机2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