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卫生保健

第四节 卫生保健






一、疫病防治

1956年4月,县人民医院设防疫室,医护人员3人。同年10月,县防疫站成立。1958年11月
县防疫站撤销,1960年复设,1968年与县卫生防治院合并,1969年10月又建。1981年,县防疫
站医护人员33人,其中:技术人员28人、其他5人。至1985年,医护人员45人,其中:技术人员
37人,行政人员5人,工勤人员3人。

1、传染病 旧社会常见传染病有天花、霍乱、疟疾、伤寒、梅毒,腥红热、菌立肝炎、
结核、白喉、百日咳等十几种。1946年,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生产力发展,认真贯彻“以预
防为主”方针,旧社会流行的天花、霍乱、疟疾、梅毒等传染病均已消灭,其他传染病亦逐步
得到控制。1949年,患白喉41人,死21人;伤寒121人,死31人;麻疹2756人,死513人;痢疾
1125人,死45人;百日咳301人,死51人。1951年始,坚持每年8次预防注射各种疾病菌苗。至
1958年,百日咳69人、伤寒1人,均未死亡;麻疹1171人,死21人。1981年,痢疾818人、百日
咳35人、伤寒22人,均未死亡;麻疹395人,死2人。1985年,传染病发病人数727人,死亡11
人。其中:流脑24人,百日咳32人,腥红热24人,麻疹64人、死亡1人,痢疾327人,伤寒4人,
肝炎97人,流行性出血热155人、死亡10人。

2、地方病 原由县防疫站主管。1971年,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成立,由10人组成。1976
年,设办公室(简称“地病办”),工作人员1人。1981年12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依安县
为基本控制地甲病先进县。至1985年,地方病有克山并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布氏杆菌并大骨节
病和氟中毒5种。

克山病 分布三兴、新兴、向前、中心、依龙、解放、庆丰、泰东、上游、先锋、红星、
新屯、依安镇等公社和依安农常至1981年,有痨克病938人,以采取综合防治和改善生活条件
为主预防措施,对急型患者实行抢救。1985年,患慢型、潜在型克山病42人。

地方性甲状腺肿病 遍布城乡(阳春公社除外)。1981年,患者23349人,用碘化钾片、消
瘿注射液、碘盐防治。至1985年,计治愈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患者27722人,治愈率88.7%,患
病率降至1.03%。

大骨节病 主要分布新屯、向前、新兴、三兴、依龙、富饶、庆丰、中心、泰东、上游、
红星等公社。至1981年,患者4 651.人,用亚硒酸钠对症治疗。1985年,先后在向前乡小学及
新合村小学,上游乡建明小学、兴旺小学设点观察发病消长情况,以此指导大骨节病防治工作。

氟中毒病 分布三兴、依龙、富饶、向前等公社。至1981年,患者33787人,其中氟骨症
1199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改良水质预防。1984年,普查16个乡、151村、524个自然屯,
重病区18个、中病区10个、轻病区396个,患者37303人,其中:氟斑牙36 724人,氟骨病579
人。至1985年,在18个重病区打降氟改水井30眼,配套19眼,受益1334户,7093人吃上自来水。

布氏杆菌病 分布双阳、先锋、依安镇公社。1981年,患者3人,采取消灭传染源,对羊
进行检疫,注意水源不受污染等预防措施。1985年,县布氏杆菌考核领导小组成立,制定具体
考核方案。同年8月,在三兴镇裕民、东安村,新屯乡太平村,县第一良种场东、西2屯进行考
核,调查5217人,查出布病患者7人,进行治疗。

3、职业病 1975年,县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成立,卫生防疫站设专职医生。至
1981年,在尘毒作业工厂企业中,进行空气浓度(含粉尘、苯、铅)监测,对接触粉尘工人,每
年体检1次,拍照胸大片,共查出矽肺病50人,其中:I期矽(尘)肺病43人,Ⅱ期矽(尘)肺病4人,
Ⅲ期矽(尘)肺病1人,死亡2人。并查出慢性苯中毒5人、慢性苯中毒观察对象4人,慢性铅中毒
3人、铅吸收1人,黑变病1人,支气管炎(哮喘型)1人,过敏性皮炎3人。凡予体检工人,均建踺
康档案。对定诊职业病现患,采取调换工种,中、西药结合治疗,均收到较好效果。1983年,
与劳动局联合制定《依安县1983年防治职业病意见》,设专人负责。工矿企业均建规章制度,
设安全防护措施,改善劳动保护条件。部分工厂组织矽肺病患者去外地疗养。1984年4月,卫生
防疫站对城内15个工厂企业接触苯和铅作业工人进行体检。轻度铅中毒7人(运输公司1人,水箱
厂4人,印刷厂1人,钟刻印刷厂1人),慢性苯中毒6人(工艺美术厂4人,橡胶厂1人,毛巾厂1人),
苯中毒观察对象5人(汽车修配厂、运输公司、棉织厂、燃料公司、水箱厂各1人),职业性皮肤
黑变病1名(橡胶厂)。对城内35个工厂企业,分别进行卫生学及工业粉尘情况调查,只有制粉厂
低于国家标准。建11个粉尘毒物采样化验点,工厂普遍建工人卫生档案。是年,卫生局、社队
企业局、劳动局和县总工会对城乡劳动条件差、职业病严重的工厂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治理方
案,组成县、乡(镇)工业职业危害调查领导小组,建专业工作队。

二、爱国卫生运动

1950年,开展以“反细菌战”为中心爱国卫生运动。1951年,发动群众,要求做到“五有”
(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家家有厕所、户户有灰仓)、“三勤”(勤起、勤垫、勤打扫)。
1952年,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开展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讲卫生群
众运动。1954年,党中央、国务院把卫生工作纳入《农业发展纲要》。1958年,县“除四害”
办公室成立,在城乡多次掀起“除四害”高潮,层层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卫生面貌发生显著
变化。“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被撤销。1970年,党中央提出“两管”(管水、管粪)、“五
改”(改厕所、改马棚、改水井、改环境、改炉灶)。1978年,恢复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设
办公室。1981年,农村改水有突破,打小口井26755眼,手压机井13150眼,自来水41处,15421
口人吃上自来水。上游公社建明生产大队、向前公社新合生产大队为“两管”、“五改”典型,
新合生产大队被评为黑龙江拾卫生文明单位”。城镇建专职卫生清洁队,有胶轮拖拉机、小四
轮各4台、手推车48台,拉运垃圾、粪便等,建公共厕所89座,正街设铁制卫生箱103个。并与
有关部门配合,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建立切实可行奖惩制度,对城乡9类12种食品
进行监测,调离有传染病从业人员,实行餐具消毒等。1984年8月,配合“文明礼貌月”活动,
城镇突击“治脏”,参加9857人次,出动汽车、胶轮车3600台次,运出冰雪、垃圾14873立方米。
1985年,重点抓美化环境和卫生治本工作。城镇维修新建厕所52处,补栽树木2500棵,安顺水
涵洞230节,清除垃圾污物18万吨,评出城镇甲级卫生单位25个;农村出现“道路砂石化,住房
砖瓦化,猪圈规格化,路旁庭院绿化”高标准村屯11个,24500人吃上自来水。根据国务院通知
精神,城乡开展灭鼠活动,共投药18.6吨,灭鼠26万只,鼠的密度降至10%。

三、妇幼保健

民国13年(1924年),为旧法接生,产婆8人,个别难产者,用迷信法接生,致使产妇死亡。
国民19年(1930年),省民政厅公布《助产士特种考试条例》。伪满康德2年(1935年),产婆63
人。

1946年后,县人民政府推广新法接生,举办各种训练班,培养卫生人员。1961年,县卫生
院设妇幼保健组,对助产士、接生员进行业务培训,改造训练旧产婆20人。1953年,县设保健
室和联营保健站,区均配备助产士,培训接生员465人,建接生站155处,开展产前检查和产后
访视工作。推行妇女“四期”(月经、怀孕、产、哺乳期)保护措施和“三调、三不调”(调近
不调远、调轻不调重、调干不调湿)制度。1954年,培训产婆233人,并建三级(县、社、队)妇
幼保健网,开展“帝王切开手术”(剖腹产),挽救垂危产妇13人。威胁母婴性命产褥热、破伤
风得以控制,死亡率大幅度下降。1956年,县妇幼保健站成立。1958年,改称妇幼保健医院,
设妇产科、儿科、药局、注射室、病房,医护人员30人,床位11张。建小型产院45处,产床124
张。培训接生员765人,新法按生基本普及。1964年,公社卫生院设接生技术指导站,接生员
587人,产包495个,查出子宫脱垂159人,治愈128人;小儿佝偻病142人,治愈117人。1966年,
复称妇幼保健站。1968年,划归县人民医院,为妇幼保健科,后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合并。1978
年10月,恢复妇幼保健站,设妇保、儿保、门诊、妇科、儿科和药局、注射室、办公室等,医
护人员18人,床位8张,手术无影灯、恒温箱、电冰箱各1台,设30毫安X光机、显微镜等医疗器
具11台(件)。1979年,设四级(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妇幼保健网,培训女赤脚医生163
人,接生员738人。对62484名儿童进行健康普查,占应普查儿童的45.8%。1981年,妇幼保健
站设手术、婚前检查、激光治疗室,医护人员28人,其中:技术人员24人(西医师7人),管理人
员3人,工勤人员1人。18个公社、5个农林牧尝232个生产大队均建妇幼保健组织,产妇6779人,
产前检查3 581人,产后访视3 479人,对妇科“三脖(子宫脱垂、宫颈炎、尿漏)坚持普查和防
治工作。1985年,对城镇21个单位已婚女职工作健康普查2134人,患病280人。对托儿所、幼儿
园577名儿童作健康检查,患病240人,其中:龋齿85人、沙眼47人、扁桃体炎36人、佝偻病16
人、四环素牙8人、急性腮腺炎2人、先天性心脏病2人、白痴1人、其他疾病4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