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文化第一章 文化事业第一节 艺术团体 一、协和剧团
伪满康德10年(1943年),建县协和剧团,演职人员30余人,以演京剧为主。至1945年
“8.15”解体。
二、大众剧团
1946年1月,建县大众剧团,演职人员20余人,以演话剧为主,亦演歌剧、舞剧等。代表
剧目有话剧《孤儿恨》、《锁不住的箱子》等,歌舞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至1947
年解体,演职人员参加土改工作队。
三、艺术剧团
1953年,由赵文学等6名民间艺人组成民间艺术队。1956年,演职人员增至15人,徐困启
任队长。1961年,改为民间艺术剧团,演职人员24人,为集体所有制。代表剧目有二人转、拉
场戏《花木兰》、《审椅子》、《蝴蝶梦》、《美人计》、《三只鸡》、《回娘家》等。至1968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解体,演职人员改行。
四、评剧团
1954年12月,以民间艺人王兆礼小班为主组建。1955年初,县评剧团成立,演职人员30余
人,以传统评剧、地方戏为主,辅之以歌剧、舞剧,自负盈亏。至1956年,转为全民所有制。
1961年11月,共产主义教育文工团并入,演职人员增至65人。代表剧目有现代评剧《台湾来的
女客》和古装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大庙芳魂》等。1964年,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经常
深入农村或基层演出,下乡187天,演192场,观众231119人次。1966年停演,部分演职人员改
行或到干校锻炼。1972年,恢复演出,以演“样板戏”为主,兼演少数自编剧目等。1978年三
后,演现代和传统古装剧目,以移植为主,改编和自编较少,经常下乡巡回演出。1980年4月,
演员王燕被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劳动模范。1981年,下乡演出90天,121场次,剧目有
古装评剧《杜十娘》‘、《十五贯》、《白蛇传》及现代评剧《小二黑结婚》、《刘胡兰》、
《千万不要忘记》,《谁是强者》等40余剧目。1982年,被黑龙江省文化局评为“上山下乡”
演出先进单位。1983年,分为评剧、地方戏演出队,实行经济承包制,工资浮动,利润分成。
1984年,改为评剧、地方戏、剧场承包队,被齐齐哈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至1985年,演职
人员65人,演古装评剧《状元打更》、《状元与乞丐》、《武则天》、《巧县官》、《小王打
鸟》等20余剧目;现代评剧《出租的新娘》、《合家欢》、《功与罪》、《傻女婿》等十几个
剧目,被齐齐哈尔市文化局评为先进单位。剧场改称第二职业队,购录像机1台、彩色电视机2
台,以占场费和演录像为收益,安置演职人员和待业青年27人。
1982~1985年依安县评剧团演出、收入情况
五、共产主义教育文工团
1958年4月,共产主义教育文工团成立,演职人员30余人,以演歌剧、舞剧、器乐独奏为主,
以小戏曲、歌剧为辅。优秀节目有舞蹈《游击队员》、《牧笛舞》、《伞舞》和吕剧《小借年》
等。至1961年11月,与县评剧团合并。
六、曲艺团
1961年4月,依安镇公社建曲艺团,由书曲队和二人转队组成。1962年初,书曲队改为县
曲艺团,书曲艺人9人(固定),为集体和个体两种所有制。演书曲有《杨家将>、《呼家将》、
《东汉》、《三国演义》等。至1967年,“文革”期间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