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群众文艺

第二节 群众文艺






民国16年(1927年)5月,设通俗教育讲演社,讲演员1人。民国20年(1931年)7月,讲演社
改为民众教育馆,馆长1人、讲演员2人。伪满时期,对人民推行奴化教育,批售黄色歌曲和书
刊。置图书100余册、杂志9份、报刊2份、留声枪1台、游艺室1处。

1948年,建文化馆,设群众文化、社会教育组,并组建业余剧团。1951年,设广播放大点。
1967年,与县工会合并,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工作人员19人。1971年分立,复称文化馆。
1981年,设创作、文艺、美术辅导和社会宣传组,群众文化工作日趋具体化、专业化。1982年,
9个公社建文化站,工作人员各1人。1984年,公社文化站增至17个。同年11月,双阳、解放、
阳春、新发、泰东、红星、先锋、中心、向前、新屯、富饶乡(镇)文化站长聘任为合同制干部,
任职3年。1985年,文化馆录像厅营业,安置待业青年3人,收入2500元。

一、文艺活动

1946年初,群众文艺活动以大秧歌为主,每逢春节期间盛极一时,二人转、大鼓书演员城
乡活动,县和少数区设业余剧团。1958年,县建共产主义教育文工团,演职人员30余人,以表
演歌舞为主。同年,商业《跃进之花》剧组,自排评剧,参加黑龙江省财贸战线业余文艺汇演,
获集体优秀表演奖,5名演员获个人表演奖。“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工厂均成立毛泽东
思想文艺宣传队,在县内和外地演出。1974年,开展所谓“学习小靳庄”活动,县组成1130个
文艺宣传队。1981年6月15日,举行首届“依安之夏”音乐会,县委、县政府领导参加演出。在
嫩江地区新歌新秀音乐会上,获个人1等奖1人、2等奖2人。1982年,解放公社成立农民剧团,
演职人员12人(演员10人、乐队2人),演出东北地方戏《二人转》、《拉场戏》、《单出头》等
剧目,其中古装戏占80%。春节,县举办秧歌比赛和彩灯赛会,城镇10个秧歌队参加比赛,均
获表演奖;参赛彩灯16盏,其中“孔雀开屏”、“龙凤对宫”彩灯获1等奖,获奖者扎彩灯照片
分别在《黑龙江日报》和《嫩江日报》登载。1983年,生产大队文化室176个,业余文艺创作人
员151人,业余文艺骨干375人。春节,县举办城镇音乐会、迎春诗会、秧歌比赛、彩灯展览。
1984年7月,依安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下设文学创作、书法、美术、音乐、摄影协会。
分别举办城乡文艺汇演、国庆节焰火晚会、春节灯展。设村文化室42个。1985年,城乡举办春
节秧歌比赛,109队秧歌参赛,农村出现个人组织秧歌队。县城举办迎春诗会、舞会、除夕之夜
焰火晚会和第五次灯展,展出彩灯114盏,观众3万余人次。

二、创作

1946年,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活动即始。1947年2月20日,《西满日报》登载双阳区吉利乡
农会集体创作《农会誓词》:

地主造谣就报告,

坏蛋走狗不能饶;

一人当走狗,众人都下手。

恶霸不死,咱也不死心。

穷人要翻身,打倒胡匪中央军;

穷人要享福,打倒恶霸大地主。

好汉出马一条枪,敢作就敢当;

不卖国不投降,才算英雄将。

1951年,文化馆设立美术宣传画廊,群众创作漫画96张、连环画290幅。1974年,在“批林
批孔”运动中,发动群众创作儿歌、漫画等。1981年,在嫩江地区以上刊物发表的作品共524篇(首、
幅)。至1985年,在省级以上文艺刊物发表作品26篇,其中。小说11篇,连环画文学脚本5篇,诗歌8
首,散文诗1首,戏剧1篇。


依安县在省级以上文艺刊物发表作品名录




三、展览

1949年后,全县共举行22次大型展览,其中:英雄人物事迹展览5次,形势教育展览8次,
革命传统教育展览2次,伟大领袖革命实践活动展览2次,美术展览5次。1966年,举办“抗大展
览”,观众1.8万人次,为诸展览之首。1982年和1983年春节,均举办迎春画展,展出绘画、书
法、摄影作品322幅。1984年,举办首届“红五月”画展、儿童书画展和美术联展。同年10月1日,
举办美术摄影展览,作品119幅。

四、民间文艺

设治初,书曲、“蹦蹦”(二人转)、皮影等地方曲艺陆续传入,民间艺人活跃城乡。至1979
年,为加强对民间艺人管理,进行艺术考核,44人发“二人转”演出证,8人发“唢呐”演出证,
20人发“鼓书”演出证。1980年,取消演出证,发艺人证。1981年,发证21人。至1985年,民间
艺人50人,东北地方戏艺人占80%,主要活动在农村,县文化局委托县文化馆管理,换证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