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图书、档案
第四节 图书、档案
一、图书
1949年,县文化馆设图书室,藏书100余册。1954年,双阳、三兴、依龙区设图书流动站。
1956年,藏书量增至万余册,读者三五百人。1965年,图书室每周举办文学讲座、评书演唱,
在县农机修造厂、绳麻社等单位建立图书流动点。“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几乎洗劫一空。
1976年,县图书馆成立,工作人员7人,设采编、城镇、科技服务组及阅览室。1980年10月,
迁入新建馆舍楼,设儿童阅览室和借阅处、书库等,藏书增至23514册。1981年,读者13195
人次,图书流通14210册次,城镇中、小学均建立图书流动站,三兴、向前、依龙、红星、解
放公社建图书室,扩大图书利用率。1982年,设服务辅导文物、阅览咨询服务、外借、后勤组,
工作人员7人。寒暑假和“六·一”儿童节,均为少年儿童设专场,共接待小读者4000余人次。
采用开故事会、讲演会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至1985年,开馆时间350天,有
证读者1805人,阅读157044人次,日均430人次。
二、档案
1958年12月30日建馆,工作人员2人,县委办公室主任兼馆长,设置2库(县委、县人委)、
3室(资料、阅览、办公室),库房5间、50平方米,卷柜20个,资料柜5个,目录3本,档案4550
卷。1960年,工作人员3人,卷柜30个,档案4872卷,资料、1120册,编制案卷目录、存放地
索引、重要索引、全宗和立档单位历史考证、资料目录、报纸目录等,并建案卷接收、借阅、
保密、防火和库房管理等制度,制定《依安县档案馆工作细则》(草案)。1963年,设正、副馆
长。1969年,战备转移到依龙公社,经整理鉴定后部分档案烧毁。1970年,改为档案组,工作
人员4人,接收东北局转旧政权档案5 852卷。1973年6月,黑龙江省整理旧政权档案现场会议
在依安县召开。1979年,贯彻全国档案工作会议关于“恢复、整顿、总结、提高”精神,加强
馆内基础建设和抓基层打基础工作。至1981年,工作人员6人,扩大库房面积75平方米,购置
铁制箱115个,资料柜6个,馆藏案卷全宗9个,档案20392卷,其中永久6588卷、长期5417卷、
定期2535卷、旧政权5852卷,资料2200册。农村公社档案室18个,生产大队普建档案箱。1982
年1月11日,改为档案科,科馆合一。城镇各单位档案室72个。同年9月3日,黑龙江盛嫩江地
区档案局在依安县进行职称评定试点工作,有1人被评为馆员。1984年2月,科改局,局馆合一,
属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8人。馆藏文书档案29 275卷,资料3077册,双套文件9512件,声像
档案145盘,专业户档案3卷,汇编档案史料51种、4015册、900余万字,以保管文书档案为主,
逐步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增添复印机、吸尘器、打字机、照相机、翻拍仪、切纸机等设备。为
2308人次提供各种资料1.15万卷次。获黑龙江省档案工作竞赛第一赛区先进单位。1985年,列
为县人民政府序列,工作人员10人,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被齐齐哈尔市档案
局评为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