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衣、食、注行
第三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衣、食、注行
一、衣着
民国时期,衣着服饰差异较大。农民以粗布便衣为常见,冬天,腰系布带,头戴毡帽头儿,
脚穿乌拉。统治者则衣着阔气,地主多穿绸缎呢绒外套、长袍、马褂、坎肩;官吏多着中山装、
戴礼帽,亦穿长袍、马褂。
伪满时期,人民沦为亡国奴,着更生布、扎麻绳。官吏、豪绅越发讲究,政府公务人员一
律穿协和服,戴协和帽或战斗帽。军队、警察、自卫团均着制服。少数阔少多为西服、革履。
官吏眷属和女职员等,穿紧身旗袍,登高跟鞋。
解放后,衣着发生变化,男装以制服、中山服为大宗,老年人尚不舍便衣。女人穿女式制
服、便服不等,丝绸套衫、呢大衣屡见不鲜,花样翻新,质地优良。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后,衣
着款式发生变化,多穿化纤、尼龙和毛织品等。
二、饮食
解放前,面粉、大米价格昂贵,穷苦人很少食之。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饮食
得到改善。城镇居民按国家统一标准,供应粮、油、肉、蛋;农村则以农民自产定品种和数量。
蔬菜品种较齐全,夏、秋以青菜(茄子、豆角、黄瓜、芹菜、柿子等)为主,冬、春多食土豆、
白菜、萝卜、酸菜,辅之以粉条、豆腐、干菜等。富裕人家肉、蛋、禽增多,婚、丧、嫁、娶
和重要节日等均摆设酒宴。
三、居住
解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农村多系土草房、土平房。农民住房简陋、拥挤、破旧。地主多
为三合院(正房、东西两厢),外有围墙,四角设炮台,亦称“响窑”。
解放后,城乡人民居住条件变化很大。农村多数农民盖起新房,少数为砖瓦结构,城镇公、
私房兼而言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砖房大量增加,有的盖楼房。
四、行走
境内地势平坦,因土壤多为黑土,含砂量少,夏秋季淫雨天,道路泥泞,步履艰难。解放
前,车辆主要运货,很少载人。人们通行多是徒步,长途晓行夜宿,冬季雪后乘雪橇,少数富
有人家骑马,惟富豪出门坐轿,至民国19年(1930年)3月,齐(齐齐哈尔站)克(克山站)铁路齐泰
(依安站)段通车,始有乘火车。伪满康德9年(1942年)始,乘敞蓬汽车。解放初,修旧道建新路,
乘私人胶轮马车,从县城(依安镇)至依安区(依龙镇),两天往返1次,行路困难。1950年,复乘
国营机械农场敞蓬汽车,城镇少数人家已骑国产自行车。1958年,始乘县运输站客车。1978年
后,城乡多以自行车代替步行,除国营单位,集体、私人大小客车、摩托车与日俱增,交通日
趋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