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富拉尔基区地处齐齐哈尔西南,嫩江中游平原,东经123°38′—123°43′,北纬47°02′—47°22′,
距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37公里。东与昂昂溪区相邻;西与龙江县毗连;北邻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南接泰来县。滨洲铁路横贯东西。全境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区辖9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

  富拉尔基区地质构造处于第二沉降带及第三隆起带的松辽沉降带上。地层构造分表土层、
细砂层、砂质粘土层、砾砂层。全区四分之三的土地位于嫩江一级阶地之上,四分之一的土地
处于嫩江河谷低漫滩上,均属于平原地貌。土壤分为黑钙土和草甸土,局部地区分布有沼泽土
和水稻土。植被为温带森林草原型,植被覆盖为12%。嫩江在富拉尔基区境内流程33公里。全
境湖泊较多,水面面积在30亩以上的有11处。富拉尔基属中温带,年平均气温4℃,平均活动
积温2700℃。由于处于季风区内,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为336.1毫米。

  富拉尔基区境内有可耕面积140000亩、林地面积17000亩、草地面积115000亩、水域面积
36000亩。林木以青杨、春榆、垂柳等树种为多。药用植物有防风、柴胡、知母、龙胆草、玉
竹等20多种。广阔的草原生长着纤维植物、蜜源植物、饲用植物、编织植物和食用植物约80多
种。野生动物和鸟类有獐、狍、黄羊、野兔、野鸭、鹌鹑、百灵等20多种。天然水域盛产江虾、
鲇鱼、狗鱼、草根、鲤鱼、鲫鱼、白鱼等10多种。矿产有江砂、河流石、石油等。



  富拉尔基历史悠久,明代后期亦有少数民族沿江定居,至清代中期逐渐有村落出现。1897
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东清铁路开工修建,富拉尔基实行站制。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东
清铁路建成通车,由铁路警察管理站内政务。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铁道两侧界定内面积
划为铁路“附属地”,站界之外村屯由黑水厅管辖。1923年(民国12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
国收回中东铁路行政权,成立东省特别区,富拉尔基建乡市政公所,属昂昂溪市政分局。铁路
“附属地”之外区域,由龙江县管辖。1933年(伪大同2年),伪满洲国实施“保甲法”,富拉尔
基保成立警察署。1936年(伪康德3年),废除“保甲制”,实行“村屯制”,富拉尔基保改为村
公所,隶属龙江县公署。自1932年10月至1945年8月,日伪政权通过各种地方管理机制,对全区
各族人民施行残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统治,广大劳动者陷入苦难深渊。

  1946年3月,人民政权——富拉尔基区政府建立,区下设4个街政府和13个村政府。1954年
9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龙江县所辖富拉尔基区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设区长、副区长。
是年10月,经齐齐哈尔市委批准,组建中共富拉尔基区委员会。为适应城区管理需要,1955年,
区政府下设4个街道办事处。1956年,区政府所属职能股改为职能科,工作机构由12个增至15个。
区人民法院和区人民检察院同时建立。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富拉尔基区成立红岸公社
和红宝石公社。1961年,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决定,红岸公社和红宝石公社合并
为富拉尔基人民公社。恢复原设工作机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于1967年2月,18个群
众组织在驻富部队的支持下,成立了富拉尔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设政治部、生产部、保
卫部、大联合总部。1968年公安、司法部门实行军事管制。1973年撤销军事管制,恢复原机构。
1974年公社革命委员会重新设置21个工作机构及下属街道分社和农村分社。1980年富拉尔基公
社革命委员会改称富拉尔基区人民政府。工作机构增设到30个,同时恢复街道办事处名称。1985
年,富拉尔基区共有党政工作机构55个,下属街道办事处9个、乡政府3个。

  明代末期,努尔哈赤在“瑚拉尔吉”(即富拉尔基)收降女真族乌拉部。清代初期,居住在
黑龙江、精奇里江流域的达斡尔族迁徙到嫩江流域。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富拉尔基已形
成多民族的村镇,除达斡尔、蒙古、满族外,亦有汉族。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山东、河北、
辽宁等地汉民迁来富拉尔基定居。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东清铁路建成通车后,富拉尔基
人口迅速增加。1912年(民国元年)已达1694人。1933年(伪大同2年),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人拥
入富拉尔基,城区人口达6539人。1939年(伪康德6年),城乡人口发展到33126人。新中国建立,
富拉尔基区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人口大量增加,1954年城区人口为65314人。1985年,富拉尔
基区有汉、满、达斡尔、蒙古、回、朝鲜、鄂温克、布依等16个民族,人口总数24.7万人。其
中,男性12.6万人、女性12.1万人;汉族人口占总数的94.5%。



  富拉尔基人民,有光荣的斗争历史,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为建立人民政权,许多人献
出宝贵生命。1931年(民国20年)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齐齐哈尔,企图进犯富拉尔基。黑龙江
省边防军,在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下,以嫩江为防线,阻击日军,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1932
年(民国21年)9月,苏炳文、张殿九率部在中东铁路沿线发起“海满”抗战,打击日军。腰库
勒阵地,红枪会会员英勇战斗,有52人壮烈牺牲。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政权为
加强奴化统治,进一步限制言论自由,并大肆“肃奸”。富拉尔基小学教员潘忠存等5人被警
察署以“政治犯”逮捕入狱,其中3人,由齐齐哈尔市伪高等法院判刑。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解放富拉尔基。1946年建富拉尔基区人民政府,全区人民配合嫩江
军区警备二旅、蒙古骑兵支队,全面开展剿匪斗争,缴获大量军械、战马、弹药,消灭敌匪数
百人。广大青年参军参战,奔赴前线。1947年8月,组织土改工作队,在4个街、20个自然屯开
展土地改革运动。贫苦农民、城镇居民分得土地、牲畜、房屋。1950年,全区人民积极投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斗,广大群众以财力、物力踊跃支援前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区
有78名战士、担架队员英勇牺牲。



  清代,富拉尔基境内以渔、牧业为主。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只种植少量谷物。渔业,自然
扑捞,品种繁多。牧业,有牛、羊、马。各业产品除自给自足外,大部作为交换。1903年(清光
绪二十九年),东清铁路建成通车,清政府鼓励开荒,农业生产开始占主导地位。1911年(清宣
统三年),粮商开办粮栈多家,促进了农业发展,是年出口小麦、大豆27吨。1912年(民国元年),
富拉尔基开办粮谷加工业,生产面粉、豆油,出口量急剧增加,远销国内外,成为省内粮食集
散地。1929年(民国18年)猛增至53572吨。1933年(伪大同2年),日伪政权以缴地税、低价收购
等强制手段,从农民手中大肆掠夺粮谷。据统计,富拉尔基站运出大豆22.4万吨、豆粕2.55万
吨、小麦8340吨。1938年(伪康德5年),伪满公布《粮谷管理法》,富拉尔基村伪“满洲粮谷
株式会社”,控制粮食购销和粮油加工。严重破坏了农业经济。1940年至1943年(伪康德7年至
10年),伪富拉尔基兴农合作社,以高利贷形式榨取农民的经济收入,逾期无力偿还的强行以
粮抵债。1945年“八·一五”光复前夕,富拉尔基大多数耕地被地主占有,失去土地的农民被
迫沦为地主的雇工和佃农,生活饥寒交迫。

  1946年,富拉尔基区人民政权建立,采取各种办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和发动农民
进行土地改革。贫苦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热情高涨,努力改善耕种条件,提高产量。1953年国
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富拉尔基区委、区政府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有步骤地把农民
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全区生产粮食437.5万公斤,为城市提
供,肉、蛋、禽60万公斤。1958年搞农业“大跃进”,由于刮共产风,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致使农副产品产量下降。1962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贯彻《农业六十条》,搞生产责任制,全
区农业得到恢复,品种、产量逐年上升。1965年生产粮食324万公斤,蔬菜555万公斤,肉、蛋、
禽92.5万公斤。“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指标第一”、“工分挂帅”,“割资本主义尾巴”,
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农副产品供应紧张。1976年粉碎“四人帮”,全区农业生产形势逐渐好转,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1980年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
制,粮食和副食品产量大幅度提高。1984年,进一步实施改革,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提倡
科学种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新技术,加快了农业发展。1985年,生产粮食860万公斤,
生产蔬菜2600万公斤,生产肉、蛋、禽33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达1170万元。

  富拉尔基境内,清末仅有几家手工业作坊和俄商开办的酒厂。1912年(民国元年),黑龙江
省广信公司在富拉尔基创办广记火磨,自备发电机,采用机械生产,加工面粉、豆油,年产量
180至200万公斤。产品除部分供应内地外,多为出口外销。并有几家粮栈加工粮谷。1932年(
伪大同元年),富拉尔基沦陷后,日伪统治者没收广记火磨资产,机械被拆除卖掉。1941年(伪
康德8年),日本商人在富拉尔基建造小松制材厂,从林区采购原木,加工成材向区内外销售。
1946年,富拉尔基区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和恢复民族工业。扶植手工业作坊的建设和发展。1953
年,国家开始在富拉尔基区内兴建大型工业企业,按照区政府制定并经中央批准的第一部《城
市建设总体规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重型机器厂、北满钢厂、
热电厂等中央直属企业陆续破土动工,至1960年先后竣工投产,每年为国家创造利税数亿元。
到1964年底,黑龙江化工厂、富拉尔基纺织印染厂、齐齐哈尔建材厂等省、市属工业及区属电
子仪器厂、电线厂、钢管厂等也竣工投产。1978年至1982年,随着改革开放,第二发电厂、黑
龙江玻璃厂先后动工兴建。区、街、委和乡村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增建一批为大、中型企业
和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的生产、加工企业。

富拉尔基境内,清末民初仅有几家粮栈和杂货店。东清铁路建成通车后,交通便利,人口
增加,商业发展很快。1928年(民国17年),共有各类大小商业、服务业店铺132家。日伪统治
初期,日人商户不断开业,到1940年(伪康德7年),中国商人开办店铺受到各种限制,由于缺
少货源,多被迫停业。1946年,富拉尔基区人民政权建立后,为发展经济,鼓励和帮助已停业
的商号恢复经营,同时发展摊贩活跃城乡市场。1947年富拉尔基区成立国营贸易商店。1949年,
政府动员城乡职工、农民集资入股,建立城市消费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生产生活服务。
1951年,龙江县在富拉尔基区建立百货、粮食、土产、煤建4个专业公司,下设零售网点。1952
年始陆续增设医药、五金交电等各类门市部。1956年对私人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大多数私
人店铺组成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由国营批发商业部门和区商业分局双重领导。
随着国营商业的发展壮大,购销业务十分活跃,社会商品零售额逐年上升。1958年开展“大跃
进”,商业系统推行大购大销,盲目进货,造成部分商品积压,经济损失数十万元。“文化大
革命”期间,关闭集市贸易,商品品种减少,流通渠道单一,销售额下降,服务质量普遍较低。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富拉尔基区各类商业经过整顿,企业面貌发生变化。1979年
开始改革,市属各专业公司逐步下放经营管理权。1981年,区内16家国营商业同市主管公司签
订经营承包合同。在购销业务活动中,打破单纯依靠计划管理的旧模式,广泛开通商品流通渠
道,灵活经营,经济效益显著增加。1984年,市、区主管部门决定把富拉尔基区主要批发商业
列为新的扩权单位,实行经济指标承包到组和利润分成办法,并对10个商品零售企业实行放开
经营,干部自选分配自定、盈亏自负、民主管理。新的改革措施,使企业增强了活力。1985年,
全区国营和集体商业发展到589个,形成商品批发、零售和饮食、服务等门类齐全的商业网络。
全年销售总额18789万元,是1954年的9倍,实现利税214万元。私营经济繁荣活跃,全区有轻
工、综合、农贸市场11个,年成交额1730万元。

  1914年(民国3年),富拉尔基境内仅有烧锅屯一所私塾。1924年(民国13年),区内创办第
一所公立小学校。至1931年(民国20年),学生增加1.5倍,分设高孝初小5个班。是年,富拉尔
基天主教堂开办小学1所(以传教为主,不久即停办)。1936年(伪康德3年),日伪统治者为推行
奴化教育,将富拉尔基村两所学校划归龙江县直接管理。1945年至1949年,富拉尔基区共有3
所小学校。新中国建立后,大力发展教育,到1958年,全区城乡有小学20所、中学2所、大专
院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大学1所。职工技术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也有相应发展,全区范
围内基本完成扫除文盲任务。1965年,全区小学发展到41所、中学发展到14所。小学入学率达
到98%。“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造反夺权。“文化大革命”中期,批判“师
道尊严”,使教育遭到严重摧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左”的思想影响,进
行教育改革,区委、区政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学质量。1985年,全区
城乡小学增至48所(企业办学20所);中学23所(企业办学16所)。全区小学在校生25000多人,
中学在校生16000多人。此外,有大学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技工学校6所,以及聋哑学校、
电视大学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各级学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为
“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培养人才。

  富拉尔基区,民国时期有4家私人药铺,各有1名坐堂中医;私人中西医诊所2家。1941年
(伪康德8年),日军修建1所专为日军服务的陆军医院。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区内
有私人药铺11家,均有坐堂医生看病。1947年龙江县政府在富拉尔基开办卫生所,为区内第一个
国家医疗机构。1953年至1959年,富拉尔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人口增多,地方政府和国有
大、中型企业,先后兴办医院及卫生所。市属第三医院(现齐齐哈尔医专附属医院),面向全区
服务。区属医疗单位有中西医联合诊所、传染病院、卫生防疫站、保健站、卫生队、农村卫生
所等。“文化大革命”中期,富拉尔基区各医疗机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继承与
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并在农村发展“赤脚医生”,提倡使用中草药,收到较好效果。1985年,
富拉尔基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67个,其中,企业所属医院(所)33个,地方所属14个,农村卫
生所20个。共有床位1462张,医护人员2169名。医院设备先进,医疗水平较高。

  富拉尔基区,日伪统治时期,文化落后,文化设施仅有1家日本人修建的俱乐部。1946年,
县、区政府组织文艺宣传队,深入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49年,建立“农村收音网”,
1951年建区广播站,至1954年城乡有线广播喇叭发展到450个。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先后建成文化馆、图书馆、书店、电影院、职工俱乐部、地方剧团,文学艺术创作也日趋活跃。
1977年,富拉尔基区建电视差转台,转播中央电视台和盛市电视台节目。1985年,富拉尔基区
城乡文化设施有13个,其中农村文化站2个。影院、俱乐部及大厂文化宫经常上演群众喜闻乐
见的电影和文艺节目。摄影、诗歌、小说等创作,体裁各异,丰富多样,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
很好作用。

  1953年后,中央、省、市主管部门在富拉尔基区陆续建立科研机构,开展科学、技术研究。
1966年至19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领域受到干扰,影响了试验项目的进度。进
入80年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不断增加,至1985年,区内有省、市属
科研机构7家。科研项目主要有机械、医疗、大田作物栽培、畜牧改良、林业开发利用、蔬菜
培育、技术应用等。科研成果得到推广,效益显著。

  富拉尔基区体育事业逐步得到发展。1954年成立富拉尔基区体育运动委员会。1975年设专
门机构,负责组织全区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至1985年,区内有各种体育
馆、场175个,其中篮球场125个,排球场32个,足球场17个,大、小型体育馆各1个。全区各
级各类学校达标率为70%.群众性体育活动日益普及和发展。

  富拉尔基区城乡建设面貌焕然一新。1953年始,按《城市总体规划》改造旧城区。城区改
造项目分期分批逐步落实。民用建筑风格多样,具有现代水平。1956年,住宅面积达14万平方
米。1976年,住宅面积增至70万平方米,1985年发展到257.4万平方米,大多数为2至7层楼房,
人均居住面积近6平方米。乡村住宅土坯房、草房逐渐减少,砖瓦结构住房逐年增多,富裕农
民还自建双层楼房。1985年,城区街巷多达93条,总长度87.6公里,多为油渣路面。城区绿化
发展迅速,有树木142万株,绿化面积达449万平方米,覆盖率为12%。区内大小公园、果园、
广场游园8处,花坛、花池1086个,路灯1276盏。

  富拉尔基区由新中国建立初的一个小镇,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成举世瞩目的工业区,是
个了不起的变化。全区人民将继续奋发图强,艰苦拼搏,把富拉尔基建设成具有现代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城市,在嫩江中游树起一座高大的社会主义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