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自然地理第一章 地质地貌第一节 地质 富拉尔基区地质构造,处于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我国东部第二沉降带及第三隆起带的第
二沉降带(松辽沉降带)上。区内西部为大兴安岭复背斜,松辽中新断陷带的西部斜坡带边缘上。
即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松辽沉降带)与第三隆起带(大兴安岭隆起带)的交界处。
地质演变,区内处于东亚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二沉降带的松辽坳陷盆地西北部。全区地层
属于由西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
大约在古生代下二世纪前(距今2.5亿年前),区内的平原还为浅海所淹没。古生代二世纪
时期,发生巨大的华夏地壳运动。在它的影响下,湖盆基底产生北东向和向北东向的褶皱带,
并伴有碎屑岩和火山岩的堆积,之后地壳逐渐上升。到三世纪时期(距今2.5亿—1.95亿年前),
完全升出水面,浅海变成陆地。
到白垩纪,发生燕山运动(距今1.37亿—0.67亿年前),对区内地质发展,产生剧烈的影响。
首先是在燕山运动早期(中生代白垩纪之初),碾子山地区抬升,平原地区下沉,形成西高东低,
向东倾斜的大单斜雏形。同时在平原地区西侧,发生嫩江大断裂带。到燕山运动的晚期(白垩纪
末期),平原地区地壳大幅度沉降,形成松嫩湖盆,湖水大规模入侵,湖底形成一个超覆带湖
泊含油沉积层。与此同时在单斜上又发生局部的小规模褶皱,使区内地展形成短轴背斜穹窿构
造。隆起幅度在100米以内,闭合幅度在50米以内。为石油、天然气的富集、贮存,提供空间
条件。进入新生代第四纪洪积世时,嫩江汇合平原内所有河流,其搬运与堆积能力很大,堆积
了粗砂与细砂的相互层(第四纪洪积世时,整个东北大平原相当低洼。平原北部还没有小兴安
岭,中部也没有松辽分水岭。平原的边缘堆积着由东西两侧山地搬运来的粗砂、细砂,并夹
着砾石)。
到洪积世末期,平原内盛行风沙,堆积黄沙,河流规模随之缩小。与此同时,小兴安岭急
剧隆起。在北部大小兴安岭隆起上升时,嫩江与北部的水系断绝。但由于地形上升,促使嫩江
水源丰富起来,水势流速很大。后来松辽水岭的逐渐隆起,阻止嫩江南流。改道汇入第二松花
江,携同东流,汇合松花江,成为黑龙江重要支流。区内处于嫩江中游,地势低洼,故有广泛
的洪积世堆积。系大、小兴安岭输送来的堆积物:黄白砂和有些黄白砂中夹有砾石。以后,气
候转向干燥,水势减弱,但风沙盛行。在黄白砂堆积层上,又形成一层不太厚的黄土层(细砂
粒夹黄土)比洪积世末堆积的黄沙土层要细得多。同时在风力作用颇大的情况下,这些黄沙土
层在平原上又造成风蚀凹地和浅砂丘群。后来随着植物、土壤的良好发展,气候逐渐湿润。终
成波状起伏的平原地貌。
区内地层结构:结晶基底埋藏很深,超逾千米。在218米以下,是白垩系黑灰色泥岩、泥
页岩的基岩。其上为200米厚的第四系松散泥积物。自下而上为更新世早期(
更新世晚期(
其构造方向为“北北西”,系喜马拉雅运动所致。
区内地质,属新生代第四纪地层。其堆积物的水平分布规律,大致是:靠近大兴安岭地带
颗粒较粗,越近嫩江河谷渐渐变细,形成东厚西薄的分布。最厚处堆积可达157米。可为第四
纪地层深处,以中生代火山岩和第三纪玄武岩为主(露头出现在大兴安岭地带)。新生代第四纪
地层又分洪积世和冲积世,而区内洪积世地层达15—40米厚。它的底部由粗砾、砾、砂构成的
河成层。它的上部是砂质粘土混砾、粘土等粘土物质组成。可能为风成和湖成相互交错而成。
冲积世地层是复盖在洪积世地层上面的。其厚变亦在15—40米之间。其下部同洪积世地层上面
非常相似,而上部各层则非常复杂。由地表到100米深处,其地层构造是:1.表土层:耕土厚
0.2—0.5米,人工土厚1.0—3.0米。2.细砂层:黄褐色、有粘性,层次不均,厚0.5—9.0米。
3、砂质粘土层:呈黄褐色、灰色,不均匀,厚度4.5—8.0米。4.淤泥及砂质粘土层:在不同
深度中夹多层薄砂。
富拉尔基工程地层结构:由地表向下,依次可分为五层。
1.表土层:砂土,色黄或灰黄。厚约0.30米。
2.砂质粘土层:色黄褐,稍湿。厚度4.50米—8.00米。中间夹有薄层粘土,局部地区为粘
土所复盖。粘土层厚可达2.00—3.00米。
3.微砂及细砂层:色灰褐至黄褐,内含有粘性质土,水分饱和。厚1.0州4.00米。
4.淤泥及淤泥质砂质粘土层:色灰褐至黄褐,内含腐植质、氧化铁和砂。水分饱和。厚达
2.70—4.50米。
5.砾砂层:为细砂、中砂、粗砂和砾石交互层。厚度在10米以上。
地层基土容许承载力(自上而下)为:
亚粘土层(厚度2.1米—3.2米)R=20吨/平方米。
细砂亚粘土层(厚度1.0米—2.4米)R=14吨/平方米。
粘土层(厚度0.6米—10米)R=18吨/平方米。
亚粘土层(厚度1.5米—2.2米)R=14吨/平方米。
砾砂层(厚度0.5米—0.7米)R=200吨/平方米。
细砂层(厚度2.2米—3.3米)R=12吨/平方米。
砾砂层=16吨/平方米。
富拉尔基工程地质结构好,地层抗压强度较大,地下无溶洞,无流砂,便于打桩。适于修
建高大厂房和安装大型、重型设备的施工要求。一般低层建筑或地下工程构筑,均无需采取特
殊加固措施。
富拉尔基西侧是“北北东”向的嫩江大断裂带以及雅鲁断裂带。具有发生地震的条件。嫩
江及其西部属于破碎的构造带上,有深层断裂带的存在,长约480公里。以甘南为界,北段是
表现具有一定活动性质的断裂带,又被若干条活动的“北西”向断裂带所切割;甘南以南,表
现为隐伏的破碎带性质,走向变化较大。由泰来至甘南段,破碎带走向呈南北向,过甘南后转
为“北北东”至“北东”向。由于深层构造的存在,使断裂带两侧地质构造迥然不同。特别在
燕山运动期间,西侧主要为上升剥蚀区,而断裂带东侧为大面积沉降区。沿此断裂带的磁场与
重力场反应不同。其升高值与降低值的变化在3000r—4000r,没有发生强地震的原因。1977年
8月,富拉尔基发生过4.0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