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种植业

第三节 种植业




一、蔬菜

至1949年,富拉尔基境内农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城郊菜农种植少量夏、秋菜,供市民需
用。

新中国成立后,龙江县政府有计划地安排城郊农民种植蔬菜,面积有一定增加。海雅屯1949
年种植蔬菜130.5亩,到1955年增至300亩。

1956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200亩,占播种面积的46%。1957年蔬菜种植面积1800亩,占播
种面积的69%。1958年蔬菜面积2283亩。1971年蔬菜面积20375亩。1976年种植蔬菜面积为23351
亩,产量28000000公斤。1985年蔬菜面积16548亩。

1.种类

1945年,富拉尔基区农村蔬菜种植品种较少,春菜有小白菜、水萝卜、小葱、菠菜、韭菜、
白瓜等。夏菜有茄子、青椒、黄瓜、豆角。秋菜有白菜、萝卜、土豆、南瓜等。

1946年后,区内种植的春、夏、秋菜品种逐年增多,1985年发展到40多种。春菜有黄瓜、
油菜、生菜、香菜、韭菜、菠菜、葱、小白菜、水萝卜、早甘兰等,夏菜有黄瓜、茄子、西
红柿(番茄)、青椒、芹菜、白瓜、豆角、中甘兰、元葱等。秋菜有牛心菜、长白菜、秋甘兰、
土豆、大萝卜、胡萝卜、大蒜、南瓜、菜花等。

2.单产、总产

三菜平均单产,1971年为1300公斤。1985年为1955公斤,是1971年的150.4%。

三菜总产量1971年为27287500公斤。1985年为32354500公斤,是1971年的118.6%。

春菜:1971年耕种面积2707亩,单产1250公斤,总产为3381500公斤。1985年耕种面积为2471
亩,单产1224.5公斤,总产为3025500公斤。

夏菜:1971年耕种面积5683亩,单产1762.5公斤,总产10016000公斤。1985年耕种面积7317
亩,单产1549.5公斤,总产11337500公斤。

秋菜:1971年耕种面积11985亩,单产1159公斤,总产13890000公斤。1985年耕种面积6760
亩,单产2661.5公斤,总产17991500公斤。

土豆:1971年耕种面积6200亩,单产370公斤,总产为2294000公斤。1985年耕种面积4082
亩,单产716公斤,总产2922700公斤。

1956-1961
附:富拉尔基区: 蔬菜生产统计表
1971-1985

单位面积:亩单产:公斤总产:千公斤







蔬菜生产情况统计表

面积:商单产:公斤总产:千公斤







3.种籽

1946至1955年富拉尔基区农村种植蔬菜种类较少,种籽多是农户自繁自种。

1956年至1958年,区内各农业生产合作社用的蔬菜种子多由区种子站购进外地良种。六十
年代,联合村建立杂交育种科普园地。杂交种子有齐杂1、2号茄子,齐红1、2号西红柿。各生
产队繁育推广春菜良种早甘兰报春、北京熟、11号和18号黄白菜、光头菠菜等。中秋甘兰有京
丰、海拉尔大平顶、秋丰等。夏菜茄子有齐选1、2号、盖县茄子、伊春茄子。黄瓜有长春密刺、
京研1—4号。西红柿有齐红1、2号,齐研矮粉、76591、桃柿子、奶柿子等。秋白菜有通元4号、
通化二牛心、矮4号、大小翻心菜等。萝卜有灯笼红、大红袍、青萝卜等。

4.肥料

1955年前,富拉尔基境内农村种植蔬菜均用农家肥。1956年后,各农业生产合作社施用粪
肥外,开始施用硝酸氨。各农业生产合作社先后建立常年积肥组,根据不同季节积造绿肥和高
温肥。

1980年,区成立城肥管理站,专门管理城区公共厕所粪肥掏运分配。农村各生产队固定专
人、专马、专车积肥,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如社员向集体投肥制度、投肥代粮制度、投肥以
质记分制度等。1983年亩施农家肥4000至5000公斤。在施用农家肥为主的同时,各生产队还
做到合理施用化肥。用磷肥、氮肥等做基肥,用尿素、硝酸氨追肥。

菜田历年施用化肥、农家肥统计表

单位:吨、亩










5.园田建设

解放前后,富拉尔基蔬菜种植多靠土、石井浇灌,建国后,打大口井。1958年除土石井外,
打大口井4眼,灌溉面积达256亩。1960年大口井增至30眼,灌溉面积1278亩。1962年有大口井
36眼,灌溉面积1827亩。

1963年始用电机井,大口井改建成电机井。是年建有机井37眼,灌溉面积2200亩。1965年
电机井增至59眼,1970年电机井85眼,灌溉面积3970亩。1973年电机井增至157眼,灌溉面积
10685亩。1976年电机井达258眼,灌溉面积14586亩。到1979年有电机井335眼,灌溉面积16460
亩,1980年有电机井435眼,灌溉面积达22229亩。1985年有电机井290眼,灌溉面积14503亩。

1975年菜田建有取暖温室47栋,11232平方米。日照温室6栋,780平方米。菜窖9个,2711
立方米。塑料大棚67个,75亩;小棚16个,10亩。温床17100扇,26819平方米。

1985年取暖温室62栋,21928平方米;日照温室16栋,6400平方米;菜窖5个,1340立方米。
塑料大棚99个,93亩;小棚135个,84亩。温床1330扇,1768平方米。塑料覆盖面积1112亩,
地膜覆盖面积2100亩。

园田管理,能自己育苗的,农民自设温室。育好苗,适时定植,后查田补苗,力争苗全、
苗壮。通过铲、搂、锉、趟等田间管理,达到松土、灭草,提高地温。同时,搞好追肥、浇水,
确保蔬菜丰收。

此外,为确保海雅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于1955年至1958年三次修筑长青大坝,坝长2.8
公里,高3米,底宽12米,上宽6米。控制了江水泛滥,保证了园田生产安全。

1958年由长青、小北、团结等村联合修筑长青水渠,东自嫩江,西至团结大队,长4公里,
因工程建设脱离实际,建成后,不能投入使用。

蔬菜基地建设统计表(一)




6.栽培技术

富拉尔基区农村,种植蔬菜长期采用的是传统栽培方法,凭各自的经验定植,稀的稀,密
的密。夏菜行距56公分,株距40公分或35公分。播种秋菜,行距66公分,牛心菜和大萝卜株距
达59公分。这种蔬菜种植方法,单位面积产量较低。1960年始,蔬菜种植逐渐实行缩垄增行,
合理密植。茄子由55×30公分改为50×25公分,亩株数由4041株增加到5334株。青椒由55×25
公分改为50×20公分,亩株数由5334株增加到6667株。柿子由60×30公分改为60×20公分,亩
株数由3700株增加到5556株。秋白菜和萝卜由60×45公分改为60×40公分,亩株数由2460株增
加到2775株。并运用科学的轮作方式:

柿 子 豆 角
(一)茄子——青椒{ } { }
黄 瓜 大头菜
大头菜 茄 子
(二)黄瓜——柿子{ } { }
青 椒 豆 角

蔬菜密植株行距统计表(二)




1985年推广植物生长素统计表




7.防病防虫
富拉尔基区境内,夏菜茄子、柿子、青椒秧苗易得猝倒病,采取更换床土、喷洒敌克松防
治。黄瓜易得霜霉病,采用瑞毒霉防治。茄子易得黄萎病,用DT杀菌剂防治。白菜易得软腐病,
用瑞毒霉防治。秋白菜、萝卜幼苗易遭黑条跳蛱虫,50和60年代,用六六六粉灭虫,近年用敌
百虫粉防治。危害白菜、萝卜根部的地蛆(萝卜蝇),用锌硫磷防治。

1970年,团结、新建、小北和海雅生产队等地发生1次较大的病虫害,7天全部捕灭,局部
地块(小北村)的玉米叶子全部吃光。

1982年在前库勒、后水和永青等村发生一次草地螟虫害,由于发现早,动手快,很快捕灭,
损失不大。

几年来以预防为主,且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期、生长期、泛滥期等病情、虫情活动规律,提
前备好药品、工具、基本做到随时发生、随时消灭病虫害。

蔬菜病害防治一览表




8.商品量

富拉尔基区蔬菜生产,自1971年始,不断调整种植面积、品种、产量,保证蔬菜市场需求,
达到区内供求平衡。

1971—1985年蔬菜总产量和商品量统计(单位:公斤)




二、粮食作物新中国建立前后,富拉
尔基区农村仍以耕作粮食作物为主,1952年种植面积为267000亩。其中小麦1050亩,水稻
1035亩,大豆35500亩,高梁63000亩,玉米78000亩,谷子46950亩,杂粮32700亩,其它18015
亩。

195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34850亩。其中高梁、玉米、谷子为99570亩,大豆19350亩,
其他经济作物15930亩。

1954年,富拉尔基区从龙江县划出,归齐齐哈尔市。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城区附近以种植蔬菜为主。1958年区内有耕地面积96320亩,其中大
田作物面积为78090亩。197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5552亩。197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6364
亩。198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9862亩。

1.种类

富拉尔基区农村粮食作物品种主要有:玉米、大豆、小麦、谷子、高梁、水稻。

经济作物品种主要有:甜菜、向日葵、蓖麻、线麻、青麻、烟叶。

2.单产、总产

1950年,全区粮食作物平均亩产17.4公斤,总产量为1691541公斤。

1952年平均亩产23.7公斤,总产量为2428065公斤。1953年平均亩产82.9公斤,总产量为11188000
公斤。1957年平均亩产96公斤,总产量为11664000公斤。1962年平均亩产84公斤,总产量为2921688
公斤。1965年平均亩产93.5公斤,总产量为3246787公斤。

1976年,全区平均亩产88.72公斤,总产量为6702970公斤。1979年平均亩产为88.95公斤,
总产量为5789431公斤。

1985年,全区平均亩产110公斤,总产量为7684800公斤。

富拉尔基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单位:亩、公斤)




3.耕作制度

清代,富拉尔基境内种植作物多采用较原始的平播方法,到清朝末期,实行垄作。之后,
在实践中逐渐建立地力复肥、耕暄轮作、间套等耕作制度。

复肥。土地长期耕种,地力下降。农户坚持底肥施农家肥,追施化肥的方法,提高地力。

耕暄。长期使用三角犁铧,在同一深度土层中耕暄,下面形成坚硬的三角形犁底层,影响
通气透水,妨碍作物根系深扎。1953年始,全区推广新式马拉农具及农业机械,坚持深耕细作,
使土壤疏松,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

轮作。清末民初,引入轮作制度。开荒当年种糜子、稷子或荞麦,之后,逐年播种大豆、
高粱、玉米。三年循环一次,力避重茬和迎茬。其方法是:

第一种:高粱——谷子——玉米;
第二种:谷子——大豆——土豆;
第三种;玉米——大豆——谷子。

农业互助合作化之后,使用新式农具,轮作制度有新的发展,新旧农具结合的轮作方式:

土豆
谷子 大豆 玉米 高粱 谷子
玉米——高梁{ } { }或是{ } { } { }
小麦 土豆 土豆 甜莱 小麦
亚麻

新旧农具结合的辅助轮作方式:

小麦——高粱——谷子——玉米
谷子——大豆——小麦——高梁
玉米——谷子——土豆

新式农具的轮作方式:

谷子 大豆
玉米——高梁{ } { }
小麦 土豆

玉米——高粱{拿三}{夸兰}新式农具的辅助轮作方式:

谷子——大豆——高梁

间作。高杆作物“前期空,后期挤”,不利通风,影响生长。从60年代
始,根据作物高矮,叶片尖圆,根系深浅,推广“间作制度”,充分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
70年代后,由粮豆间作,发展到粮粮间作、粮薯间作、粮菜间作。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多为小
面积间作。

混种套种。农业合作化前,区内农民仅混种玉米、麻籽、杂豆。在耕作制度不断改进的过
程中,普遍推广应用混种、套种、复种。

4.种籽

1958年齐齐哈尔—二七厂与原园艺农场合并,定名和平农场,1966年改名和平良种场,培
育、推广优良品种。1972年富拉尔基农村人民公社建良种站。生产队建种子田,自选自繁、自
留自用,少量为外引品种。玉米有高杆黄、金顶子、老来秕、大八趟、火球子、马牙子等;高
粱有大蛇眼、小蛇眼、歪脖张、黄壳棒子、黑壳棒子等;谷子有刀把齐、大白沙、大黄谷、杏
山黄等;大豆有青皮、满仓金、荆山甫、铁夹青、大金黄、小金黄等;小麦有克强、克壮;水
稻有国光、北海、查哈阳1号;糜子有黑糜子、黎糜子、大白黍。

1972年以后培育推广的优良品种主要有:

高梁——同杂2号

玉米——嫩丹1号、嫩丹3号

大豆——丰收10号、丰收9号

小麦——合作1号、合作4号、合作5号

水稻——合江1号、合江11号

5.肥料人民公社建立初期,各生产队建立常年积肥专业人员。大田作物主要施农家肥,并设
专人积造肥料。

70年代始,各生产队固定专人、专马、专车常年积肥。同时规定每个劳动力—年交2米粪
肥,每口人交1米粪肥。社员投肥,以质论价,按工分计算,以此推动农家肥的数量。由于各
乡重视粪肥工作,各生产队基本做到有积肥队伍,有粪堆,社员家有猪圈、有厕所、有粪坑,
积肥量稳定。

80年代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土地包产到户,各户在实用农家肥的同时,还施用化肥。
用氮肥做底肥,用尿素、硝酸氨做追肥。

富拉尔基区大田作物施肥统

单位:吨、亩







注:1、1974午以前,仅长膏乡筑计数字

2、1979年以前,仅长青乡、富国乡统计数字

6.技术推广 1952年,富拉尔基区农村开始推广肇源“等距、宽播、间苗、保苗和分期追肥”
的增产经验。同时推广缩垄增行,增加单位面积株数。

1953年,加强种子、粪肥、整地和保墒等一系列综合性技术措施。

60年代,推广甘南县太平大队吕和“三看三定”农业生产经验。即:“看天气、看墒情、
看茬口”,“定播种时间、定播种顺序、定播种方法”。对农作物的抗旱保苗很有作用。

70年代,总结出“四不种”经验。即:种子不出芽不种,墒情不好不种,不保出不种,不
施肥不种,使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7.灌溉、排涝

灌区建设:

日伪时期,罕伯岱村建库勒河水库,开渠灌溉水田。但由于堤坝工程质量差,经常决口。
新中国建立后,几经加固,也时常漏水。1972年冬,国家投资,兴修堤坝,加宽加高,用钢渣
护坡,建起泄水闸、灌水闸,使库勒河水库变成大面积的灌区。灌溉水田6000亩,面积增加10
倍,做到能灌、能排。

1958年建设工农兵灌区,1964年竣工,1965年投入使用。灌区投工280余万个,完成土方140
万立方米。干渠总长20公里,底宽8米,顶宽12米,支渠50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设计灌溉
面积2.1万亩,实际灌溉0.6万亩,受益单位有稻香村、前杜尔门沁村、后杜尔门沁村、前罕伯
岱村、后罕件岱村、前水村,以及龙江县华民乡的龙鲜村。如灌区再加改造,灌溉面积可达2
万亩。

水利建设:1965年,为实现旱田水利化,开始打电机井,收到较好效益,但土地承包后,
多数电机井得不到充分利用。

富拉尔基区历年灌溉面积统计表(单位:眼、亩)




注:1962年前为大口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