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
第二章 工业
综述:
清末,沙皇俄国修建中东铁路,在富拉尔基设火车站和交涉分局,铁路沿线两侧三华里以
内,划为沙俄直接管辖。伴随资本主义的侵入,地区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1907
年,俄商格利亚尤夫在富拉尔基开办火磨、油房。日产面粉6552公斤。厂内有铁路专用线,安
装发电机。1912年俄国商人将产业转让给广信公司,改称广记火磨,雇工40人,日产面粉13104
公斤,豆油4914公斤,远销海参崴。是年,广元吉面粉厂和油房投产,一昼夜面粉产量12285公
斤。1918年广记火磨附设电灯厂竣工营业,并架设路灯。1929年德昌盛火磨、乃积昌酒厂竣工投
产。
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境内手工业也发展起来。有粮食加工业、木匠铺、皮铺、乌拉铺、
铁匠炉、薄铁铺等41家。
1932年10月9日,富拉尔基沦陷为日伪统治。广记火磨被日伪没收,设备拆除运往外地。
据《龙江县志》记载,1937年富拉尔基有手工业作坊56家。1941年日本人经营的小松制材厂开
业。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富拉尔基解放。1946年春,龙江县第一区人民政府在此
建立。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时,将2家烧锅、2家油坊以及庆丰源铁工厂收归国有,后来改称公
兴铁工厂。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后,富拉尔基地方国营企业发展迅速,至1953年有铁工
厂、印刷厂、制米厂、制材厂、制酒厂、制砖厂、制油厂、制瓦厂、被服厂、水泥管厂、砂石
土公司等10多家。
1953年,我国开始进入国民经济大规模建设,全国156项重点工程,其中三项在富拉尔基
兴建,1953年始建富拉尔基热电厂,1954年始建北满钢厂(现齐齐哈尔钢厂),1956年始建富拉
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
与此同时,为三项重点工程配套的地方工业也迅速发展。1953年起至1958年止,先后新建
和扩建水泥管厂、耐火材料厂、电石厂、硅酸盐厂(建材厂),1958年以后兴建富拉尔基纺织印
染厂、黑龙江化工厂。
1956年,全区进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3月,组成22个生产合作社(组),社员1231
人,是年产值达390万元,利润8.3万元。
1958年,全国出现“大跃进”形势,中共中央提出大办工业,根据“就地取材,就地制造,
就地销售”;“为大工业服务,为城市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为农业服务”的方针,富拉尔
基区掀起大办工业的高潮。到1960年8月统计,红岸公社和红宝石公社,兴办小型工业691个,
职工7778人,产品品种达981种。由于缺少原材料和技术条件,大部分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
低。之后,经过调整,到1961年末仅剩27家工厂。1962年,电线社、电器五金社、汽车配件社、
造纸社、木器社、皮革鞋帽社、橡胶社、五金社、服装社、自行车社、化学社、炼油厂12家企
业上收为市属企业。齐齐哈尔市第二轻工业局给富拉尔基区17万元作为机械设备、原材料的补
偿。1968年市二轻局又将这些企业放给区管理。
1964年,中共黑龙江省委提出兴办工业,安置浮闲劳力,各街道办事处,先后办起生产生
活服务站。1966年公社利用服务站所积累的资金,兴建电表厂、纱布厂、美术印刷厂、化工厂、
无线电仪器厂、战备砖厂,同时把红岸五金机械厂、服装厂、编织厂上收为公社所属。
1973年和1978年,社办工业先后两次上收市局,共计30家,职工5286人,固定资产1457万
元,流动资金1481万元。
富拉尔基区办工业三次上收,严重挫伤了地方的积极性。区属工业寥寥无几,仅有物资经
销站和机械加工厂两家企业。
1980—1982年,为求发展找财源,医治“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在副市长、区委书记
魏玉令同志倡导下,以区生产生活服务公司为主体,采取隶属关系不变,经济体制不变,组建
区域性经济联合体,即富拉尔基工业联合公司。全公司有36个单位,约有4300多名工程技术人
员、工人、干部参加。艰苦拼搏三年,完成135项建设工程(1980年3项、1981年34项、1982年98
项),创造总产值9360万元(1980年610万元、1981年2235万元、1982年6515万元),上缴市区135
万元,公司自身积累21万元。其他区办工业,伴随改革开放,也得到迅猛发展。
1985年底全区共有大中小型工业企业90家,其中中央、省、市县团级以上企业13家,职工79366
人(包括大集体21255人),年工业总产值86917万元。市管工业企业24家,职工8060人,年销售
额为6528.83万元,年利润为218.2万元。区属工业14家,职工1344人,年销售额1156.54万元,
利润55万元。乡村办工业10家,街委办工业20家,校办工厂9家。个体工业。702家,从业人员
104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