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方工业

第一节 地方工业





一、区属企业

1953年,富拉尔基区创办手工业生产合作企业,1956年,经过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
年3月,相继成立22个生产合作社(组),社员1231人。

1957年全区手工业合作社(组)统计表




1956年市商业局为支援重点工业地区,决定把齐齐哈尔第一国营食堂的糕点车间迁到富拉
尔基成立食品厂。1957年,民政科组织生活困难又有劳动能力的烈军属、社会困难户、残疾人
开展生产自救,成立综合加工厂。1958年开始“大跃进”,全党全民办工业,形成公社、分社
以及机关企事业办工业热潮。到1960年8月统计:红岸人民公社创办小型工业515个,职工人数
达6282人;红宝石人民公社创办小型工业176个,职工人数达1496人。因厂房设备简陋,技术
力量薄弱,原材料紧缺,产品质量低劣,造成产品积压。1961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生产合作社和小型工业进行“关、停、并、转”。红宝石人民公
社兴建的农业机械修配厂,相继与东风五金厂、解放五金厂、丰收机械厂合并。改称齐齐哈尔
市钢管厂。当两个人民公社合并后,仅剩27个工厂(社)。富拉尔基区豆制品厂,原是重机厂福
利基地豆腐车间,1964年移交区里,后改称豆制品厂。同年为发展地方经济,解决浮闲劳动力
就业,各行各业兴办工业。各街道办事处成立生产生活服务站,各企事业办家属厂。1966年起
公社利用服务站的积累,先后办起电表厂、纱布厂、美术印刷厂、化工厂、劈铁队、二电子、
物资经销站等企业。同年,齐齐哈尔市冶金机械局,把综合加工厂的机加、翻砂两个车间上收,
改称齐齐哈尔市第三机械厂。把留下的冰棍车间和北味食品厂合并成立朝阳冰棍厂;豆腐车间
和豆腐社合并,后来豆腐社又并到红岸食品厂。机械加工厂原是黑龙江化工厂1969年成立的“五
七”家属厂,1981年移交区里。


从七十年代开始,为安排家属工、待业青年先后兴办一些大集体工厂,如房产科的工程机
械厂、工商银行的扳金厂、“五七”干校相继建立轴承厂和电焊条厂(干校改为党校后停办),
民政科投资建立纺织塑料器材厂、纸制品厂,粮食局办的饲料经销站转为饲料加工厂,劳动科
投资创办的金属制品厂、镜品加工厂。

从街道上收的工厂有工艺编织厂、五金机械厂、服装厂、帆布厂、战备砖厂、红宝石金属
结构队。沿江砂轮厂和朝阳冰棍厂,合并成立市第二糖果厂,后又改称齐齐哈尔市啤酒厂一分
厂。

到1985年区属工业企业,由于三次上收只剩下人员少、规模孝资金少的小工厂14家。

1985年区属工业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元




二、街委企业

1964年春,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指示,富拉尔基区组织社会闲散劳动力从事街道生产、生
活服务。是年9月,红岸、红宝石、铁北、沿江、北兴五个分社组织生产、生活服务站16个,
吸收424人从事劳动。生产、生活服务项目有打麻绳、编土篮、服装加工、拆洗缝补衣物、维
修房屋和提供零星用工。在此基础上各分社自筹资金办工厂,至1972年,红岸分社、红宝石分
社、沿江分社、北兴分社、铁北分社先后兴办服装厂、五金机械厂、编织厂、五金电镀厂、铆
焊厂、钢铁厂、砂轮厂、机械厂、电机厂等10多家。委办企业有服装部、鞋垫厂、格布厂、饲
料加工组等,从业人员351人。

1975年开始,街委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好的陆续上收区属。留给街委的多是规模小、人
员少、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的小企业。1981年统计,红岸办事处所属工业有:薄铁厂、电
镀厂、服装厂、苫布厂、新宏铡草厂、荣胜纸袋厂、新华制帽厂、文治纸花厂、向阳服装厂、
新华劳保服装厂。红宝石办事处所属工业有:铆焊厂、服装厂。委办工业有南14街区金钢砂厂、
北15街区玻璃丝厂、6街区阀门厂、12街区手套厂、南8街区手套厂、文胜委手套厂、6街区手
套厂。北兴办事处所属工业有管道队。委办工业有建联弹簧厂、建联缝纫厂、建运缝纫厂、建
机工业厂、青华缝纫厂、青华肥皂厂、56栋缝纫厂。铁北办事处所属工业有电机厂、服装厂。
委办工业有中白玻璃厂、中白方块布厂、中白鞋帽加工厂、中白服装加工厂、小北鞋帽加工厂、
建设织布厂。沿江办事处所属工业有五金电器修理部、服装合作社、工程修理服务部。委办工
业有群力五金组、红星修理服务部。

1983年,各街道办事处先后成立经营性公司,把委办企业组织成联合企业由公司统一经营。
到1985年全区街道办工业有20家,职工542人,年产值达464.03万元,年利润25.23万元。

1985年街道办工业企业统计表

单位:万元




三、乡村办企业

1951年,各村投资7.4万元,建碾磨房24个,其中村办17个。1956年合作化后,各生产合
作社兴办烘炉、木工厂、缝纫组。1958年“大跃进”,公社、管理区和生产队先后办制砖厂、
制酒厂、编织厂、粉房、油房、磨房、土陶、烘炉等167个。

由于缺少资金、设备、技术人员,1961年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进行调整,充实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有米面加工厂、制油厂、服装厂、制砖厂、
农机厂、打草垫子等63个工厂。1964.年,农村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认为打草垫子和制砖等
是资本主义尾巴,一律取缔。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乡村工业得到发展。先后兴办铆
焊厂、翻砂厂、铸管厂、富国农机厂、长青农机厂。1978年长青乡投资30万元,建前进砖厂,
后水大队砖厂。1979年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在资
金和原材料方面给予扶持,乡村工业进一步发展。1984.年,区政府设乡企局,专门管理乡村
工业。1985年乡村工业有制砖厂5家、农机厂2家、冶炼厂1家、铸管厂1家、无纺布厂1家、粮
米加工厂33家、制油厂7家,烘炉14家、木材加工厂7家、服装6家,共计77家。其中乡办3个工
厂,村办7个工厂。主要产品有水田犁、脱粒机、铸铁管、红砖、裸铝线、铜芯铝绞线、
无纺布等。年产值470.7万元,年利润42.65万元。

1985年乡村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元







四、校办企业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富拉尔基区各类学校相继兴办工厂,作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的基地。1961年,由于原材料供
应紧张,校办工厂绝大多数停办。

1970年,为创立学工基地,各校先后兴办翻砂厂、纸箱厂、纸盒厂、制腊厂、电子原件厂、
木工厂、印刷厂。到1973年全区校办工厂已有18家。主要产品有铸件、各种表格和学生用本、
腊、纸箱、纸盒、纸绳、电子原件等。

这些校办工厂,因缺少资金和技术人员,两三年后多半停产或转产。向阳小学纸箱厂转为
复印厂,六中电子原件厂先转为硫酸氩铁厂,不久又转为翻砂厂,三十五中学翻砂厂先转为生
产水刷石,然后又转为被套厂。到80年代全区效益较好的校办工厂有第七中学机械加工厂,第
六中学的综合厂,文治小学的印刷厂,第十九中学的家电厂。1985年有9家校办工厂。

年全区学校办工厂基本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