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方工业成份 一、个体企业
中东铁路通车后,由于水运和铁路交通方便,富拉尔基个体私营工业得到发展。1912年,
广元吉面粉厂投产营业,1928年,境内有火磨油坊1家、木匠铺3家、皮铺5家、铁匠炉6家及其
他个体私营工业计27家。
1932年10月9日富拉尔基沦陷。在日伪统治时期,德昌盛火磨倒闭。1937年境内手工业作
坊有油坊1家,粮米加工4家,白铁制作3家,木器加工10家,金银加工2家,面条加工3家,皮
革制造4家,成衣加工5家,粉坊2家,铁工业5家,肉食加工2家,酱醋业2家,烧锅2家,印刷1
家,磨坊5家,共计51家。
1941年个体私营工业统计表
1946年,区人民政权建立后,对个体私营工业采取保护政策,生产发展较快。
1945—1955年个体私营工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单位:元
区内个体私营工业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为生产服务的烘炉、翻砂、机件加工、劳动保护用
品,以及农具生产;二是为人民消费服务的薄铁、木器、棉织、服装、鞋帽、糕点、糖果、豆
腐、酱油。
1956年,对个体手工业和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私营工业均转变为合作企业或
公私合营。1962年地方工业经过调整,部分从事修鞋、服装加工、木工退出合作社,成为个体,
有88户,104人。1964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动员个体手工业者人社,取消个体工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个体工业重新
得到发展。至1985年,自行车修理52户,从业人员63人;家用电器修理10户,从业人员18人;
钟表修理26户,从业人30人;刻字9户,从业人员13人;补轮胎5户,从业人员8人;喷漆3户,
从业人员6人;机械维修4户,从业人员11人;摩托车修理6户,从业人员7人;机动车修理6户,
从业人员18人;木器加工24户,从业人员41人;黑白铁加工11户,从业人员15人;裁剪缝纫154
户,从业人员179人;五金铆焊27户,从业人员55人;制蜡10户,从业人员18人;烘炉14户,从
业人员28人;豆腐坊、粉坊、磨坊,油坊120户,从业人员168人;塑料加工8户,从业人员9人;
其他手工业213户,从业人员362人,共计702户,从业人员1049人,其中待业青年268人、退休人
员96人、社会闲散人员499人。自有资金322097元,年产值39972000元。
二、集体企业
富拉尔基区集体工业,始办于1956年。个体手工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立生产合作社(
组),1957年3月,发展到22个。合作社(组),厂房、设备、原料作价入社,根据集体经济发展,
规定社员逐渐将入社资金提回。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全党全民大办工业,区内掀起大办工业高潮,兴办一些小型集体
企业。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集体工业进行整顿,“关、停、
并、转”,到年末,全区有27个集体工业。
1961年区内集体工业统计表
单位:万元
1966年集体工业有所发展,新办电表厂、纱布厂、美术印刷厂、化工厂、综合机械厂(钢
管厂)、二电子管厂。1972年街道办的服装厂、编织厂、五金机械厂变为区办集体工业。之后,
区属各科局也兴办集体工业,有工程机械厂、帆布厂、扳金厂、纺织塑料器材厂。全区共有集
体工业14家,职工1902人,年产值698.5万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各系统、
各单位为安排返城待业青年,相继兴办集体工业。到1985年,工业局管集体工业2家,其他局管
集体工业8家,街道管集体工业20家,乡村办集体工业10家,校办集体工业9家,全区共有集体
工业49家,职工3123人,年产值1526.3万元。
三、全民企业
1956年,市第一国营食堂糕点车间迁富拉尔基建食品厂。1957年为安排军烈属、荣转军人
及社会救济户,兴建综合机械加工厂。1966年交市机械冶金局管,改名齐齐哈尔市第三机械厂。
是年建朝阳食品厂,隶属区商业局1982年交市轻工业局管理。1971年接收富拉尔基重机厂福利
基地豆腐车间,由区蔬菜分公司管理,1982年交区粮食局管理,1983年改称富拉尔基区豆制品
厂。1970年区投资兴建富拉尔基区物资供应站。1979年区粮食局把饲料经销站扩建成新型现代
化饲料加工厂。1985年区管全民工业4家,年销售额623万元,年利润25.57万元,年税金21.64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