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地方工业管理

第六节 地方工业管理





一、企业管理

1955年富拉尔基区设手工业管理科,负责管理地方工业。1956年合作化后,各合作社设理
事会、监事会,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会选举产生。理事会主任和副主任主持生产、管理行政
事务,监事会起监督作用。1957年始,为加强党对企业领导,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理事会负责
制。1960年推广《鞍钢宪法》,提倡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实行领导、技术人员、工
人“三结合”,民主管理企业。1964.年始,贯彻中共中央《工业七十条》,企业建立各项生
产管理制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批判“一长制”,由群众组织管理企业。革命委员会成立后,
实行一元化领导。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公布后,恢复
党支部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区内各工厂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加强对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

1981年,根据国务院《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规定,区内各地方工业企业
普遍建立党支部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实行民主管理企业。1983年,集体企业成立理事会、
监事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重大事情由职代会讨论,由理事会决议,职工代表选举厂长,
企业生产经营由厂长负责,党组织起保证监督作用。乡村和街道企业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乡村企业职工录用制改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为浮动工资制,改领导任免为聘任制。从1985年
始,全区各工厂逐步转向集体承包经营体制。

二、财务管理

1956年始,国营和合作企业普遍建立财务制度,实行成本核算,设置专职财务人员和核算
人员。对物资采购、流动资金使用、费用开支等,均实行计划调节、控制。1958年,由于破除
一些管理制度,原材料消耗大,产品成本高,到1961年全区小型工业共亏损42.48万元。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地方工业普遍实行经济核算,建立
健全财务制度,编制生产、销售、财务、成本、劳动工资、物资供应、设备维修、综合计划,
使财务管理人员水平有很大提高。

1965年,推行班组核算,开展增产节约活动,减少原材料消耗,压缩各种费用开支,降低
产品成本,普遍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文化大革命”初期,批判所谓“管、卡、压”,财务
制度被破坏,开支无计划,利润普遍下降。1976年,“文革”结束后,区内各地方工业,加强
财务管理,恢复和完善经济核算制度,生产限额供料,用款计划开支,指标分口管理,费用分
项包干,产品成本普遍下降。

1980年之后,实行经济责任制,由统收统支改为“利润包干”,超亏不补,减亏分成。集
体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结余分红。1984年,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按八级累进税率
征收所得税,调节税和承包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解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
业“大锅饭”的弊端。1985年实行分级承包,厂分车间、车间分班组独立核算,通过节约原材
料,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劳动管理

1956年,区内地方工业,由于厂社规模小,人员少,劳动调配和劳动工资均由厂社负责人
直接管理。1957年后,为加强对企业的领导,各厂、社先后建立党支部,人员工资直接由党支
部负责管理。1958年,党支部设专职干事,负责劳动调配和工资。1962年,较大工厂设劳动股,
统管全厂生产工人、辅助工人、学徒工、临时工调配、晋级、转正、工资、补贴费发放。1977
年,劳动管理普遍得到完善。其任务是:(一)管理劳动调配,调剂劳动力余缺;(二)管理劳动
工资,考核工人晋级,学徒工转正定级,办理工资关系,负责病事假、公伤、劳保等工资计算,
掌握并控制工资指标;(三)管理职工考勤,组织职工签到,办理职工请假手续;(四)管理发放
劳保用品。1983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区内地方工业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分配原则,实行奖勤罚懒,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根据企业效益浮动。奖金、工资,上不封顶,
下不保底,实行计件、计时工资。1985年,实行定额计件、岗位工资、联产计酬等经济承包责
任制,劳资股负责承包单位发放和提成工资,并承担病事假,公伤和劳保工资计算发放,办理
职工退休和转出转入手续。

四、经济效益

1956年,区内地方工业实行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划归区财政预算内管理,企业所得利润全部
上缴财政,亏损由财政负担,企业不担风险;生产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盈利分红。
全区地方工业总产值1957年为410.4万无,1961年为1188万元。1958年在“大跃进”中兴办的
小型工业,到1961年末,亏损42.48万元。1962年进行调整,采取“关、停、并、转”的措施,
压缩流动资金,彻底清理钱、帐、物,使企业经济效益逐渐好转,到1963年工业企业纯利124.5
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批判经济效益是“利润挂帅”,规章制度为“管、卡、压”。
管理混乱,不讲经济效益。

1976年后,区内地方工业恢复和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把经济效益放在企业经营首位。1983
年,采取不同形式承包,劳动效率和工资挂钩,实行多劳多得。1985年区直工业、乡村工业、
街委工业总产值2211万元,利润122.89万元,税金59.67万元。

富拉尔基区1966—1985年工业产值统计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