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营种类 一 百 货
百货业由杂货业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于南大街的允昌发杂货铺。以百货业称谓的商家是
公和厚百货商店。宣统三年(1911年),杂货铺共有74户。
公和厚百货商店
民国初期,杂货(百货)业进一步发展。1931年,新开业的杂货业有19户,资本金(大洋)16.31
万元,从业人员380人。其中,从业人员10人以上的杂货店有洪昌盛、天和润、益丰源、义和
公、兴隆奎、三合盛福记、复和兴、玉和祥、聚德兴、永泉厚等11家。洪昌盛百货商店是齐齐
哈尔城中最大的百货商家,经营面积达800平方米,经营针织、呢绒、绸缎、布疋、服装、鞋
帽、小百货、儿童玩具、钟表、五金、瓷器、食品等,同时还附设百货批发部。
洪昌盛百货商店
沦陷阶段,由于关内商业渠道阻隔,百货商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日本,日货充斥市场。
1934年,百货杂货商店有46户。其中,16户杂货店新开业,一些较大的商店经营情况还好。
1939年,只有少量较大商家稍有盈利。这种状况一直延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
瑞庆和百货商店
1939年三家大商店经营情况
表2—68 单位:元(伪满币)
50年代,境内先后建立了二百商店、公私合营光明商店、百货专业商店、北关百货商店、
东增和小百货商店和劳动保护用品商店等,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布疋、绸缎、钟表、五金电料、
器皿、服装、鞋帽、化妆品及劳动保护用品。一般在三四千种至五六千种。其中,二百商店和
光明商店经营管理水平较先进。1962年,二百商店职工118 人,营业面积1 200 平方米,经营
品种4000余种。从1952—1 %2 年,年年超额完成计划,年均销售364 万元,资金占用始终维
持在40—50万元间,年均周转6.37次。年均利润22.7万元。1979年,销售额980 万元,比上年
提高13.7%,为前10年平均2.25倍,上缴利润72.2万元,比上年提高21.5%。
这期间还有妇女儿童用品商店,以及百货总店下属的永新百货商店、诚佳文具店、先进文
具店、先进百货店、巨丰厚百货店、同义诚百货店等。区属为小型的百货店,有私营和合作商
店9 处,经营毛巾、肥皂、香皂、牙刷、学生用品、纸张之类,经营品种千种左右。
80年代,区商委、各街道、各部门和乡村陆续建立一些百货商店,其特点规模小,专业性
较强,且都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较大的商家有建华商场、建华百货商店、浏园百货商行、长
城文教用品商店、京龙商场、祥云体育用品商店、中信不锈钢公司、呢绒专业商店、建华百货
商店。
1995年,区属百货商店有34户,职工513 人,固定资产原值525.5 万元,净值397.5 万元;
销售额3373.6万元,利润121.9 万元,税金75万元。
二 粮。油
最早的粮油商户是道光元年(1821年)开业的万增粮店。同治元年(1862年),三义德粮
栈在东城壕开业,资本金28000 吊,有磨盘3 个。继后在光绪至宣统年间(1875~1911年)又
有福成栈、。祥聚泰、涌聚广、德顺永、永顺隆、合丰店、公和祥、万合永8 家粮栈(店)分
别在南大街、东城壕等处开业。这些粮油商户经营方式大都是前店后厂、亦工亦商。
1912—1931年,有26户粮油店,其中,油业3户。从业人员285人,资本金(大洋)92440
元。
沦陷初期(1932~1934年),新开天增福、德占隆、福德粮栈、涌泉发、瑞德兴、复盛涌
等20户粮油业。粮食自由买卖。但到1939年后,日本侵略者公布了“特产专营法”和“粮谷管
理法”,设立了控制、催收出荷粮的“兴农合作社”,粮油商户纷纷倒闭。至9 月,仅有万福
粮栈(强家胡同9 号)、源信粮店(裕丰胡同3 号)、发记粮店(万增胡同6 号)、永顺兴粮
店(吉家胡同3 号)、富来德粮店(东四道街11号)5 户,勉强维持经营。
1946年,市政府在东菜市的东兴店、鸿顺店,西江沿的永兴店、金兴店设立“粮谷交易市
场”和“粮谷经纪交易所”,实行公平交易。但处于解放战争,物资不足,粮价屡屡上涨。
1949年比1947年粮价上涨十几倍,在平抑物价上,一区利民合作社、五区大众合作社起到很大
作用。
1947年粮油商户基本情况
表2—69 单位:万元
续表
1953年11月,国家政务院颁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一区、五
区、六区(后改四区)根据市政府和市粮食局的统一部署,在辖区开始实行粮食计划销售,取消
私营粮商,由国营粮店统一经营,执行国家统一价格,对居民发放购粮证。是年末,成立建华
区粮食供应管理处,同时组建解放门、同信、东盛兴和建华等9个粮油供应店,有职工64人。
经营白面、大米、高粮米、包米楂子等粗细粮23个品种。负责辖区城镇26268户、95796口人的
粮油供应任务。仅12月份,供应粮食1 436940公斤,食油47898公斤。1955年8月,北关区贯彻
执行市粮食局制定的各类人员粮食供应标准,共分7类31个标准。粮店按各户不同人员工种标
准供应。全区共有15304户,77334人,每月供应粮108万公斤。另外补助缺粮户粮食76876公斤。
1975年,推广旅大市职工粮食定量管理经验,实行职工工种粮食定量管理。一般职工基本
口粮每月30斤,另外有工种补差粮(按不同工种发补差粮小票)。粗、细粮的比例,根据货源情
况搭配供应。
1983年,国家商业部公布“关于议价粮油实行多渠道经营,允许国营、集体、个体一齐经
营的指示”,从此,私营个体粮点开始经营议价粮油,满足多层次的需要。国营供应粮点只供
应定量内粮油。新增设军华、建丰、金华等6个粮食供应点(店),新增职工38人。1984年,各
粮店学习推广龙沙粮管处芙蓉街粮店供应熟食品种的经验,境内14个粮店先后加工馒头、麻花、
切糕、煎饼、玉米面条等熟食品。年均供应量约9万公斤。
1995年,建华粮管处所属粮油供应网点发展到15个,有职工102人,其中管处机关30人。
经营品种达34种。是年,供应城镇居民口粮18.8万公斤,食油32726公斤。销售额为168.5万
元,亏损7.3万元。
1995年粮食供应部门基本情况
表2—70 单位:万元
三 蔬菜·副食品
清朝初,境内就有商贩经营副食商品。康熙六十年(1721年),蔬菜、鱼、蛋、禽、黄烟、
调料等商品由摊贩在土城南(中市场一带)至砖城南及北关、东城壕(今群众电影院一带)、西城
壕(今解放门南一带)以及京剧院一带自由销售,价格随行就市。熟食、糕点品种最初较少,主
要是麻花、烧饼、大锅饼、大果子、光头饼、油茶面、炉果。后期逐渐生产饼干、蛋糕、长白
糕,下八件及回民糕点厂生产的民族糕点等20多个品种。随着砂糖的出现,糖果市场品种也逐
渐增多。小人糖、饴糖(麦芽糖)年产几百斤。蔬菜品种有白菜、土豆、芹菜、菠菜、生菜、芥
菜、葱、蒜、茄子等。酒类有烧酒、米酒、果子酒、黄酒、甘牙克酒、南酒、奶子酒等。奶子
酒由达斡尔人用牛马乳制造的;南酒、烧酒各来自吉林、沈阳等地。
1912~1931年,各类副食杂货店相继开业,坐商铺户逐渐增多。有副食品商铺54户,从业
人员409人,拥有资本金(大洋)74704元。大商家有合成玉茶庄、瑞兴永茶社、新鼎货铺、鸿发
海鲜货铺、大同酱园等。
1912~1931年副食品业
表2—71 单位:元
1934年副食品业
表2—72 单位:元
沦陷初期,经营副食品的商户还有所发展。但到1940年以后,日伪对副食品进行严格控制,
实行“配给制”,酒类由日本人控制,货源枯竭,食品杂货经营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从人民利益出发,积极组织蔬菜和副食品供应,在原有的商点基础上,
按民居点情况辟建新的供应网点。至1956年,专兼营副食品的个体商贩275 户。并走合作化道
路,组建成公私合营商店或合作小组。到1962年,副食品网点共有80个。其中,食杂网点52处,
职工126 人;蔬菜果品网点28处,职工247 人。另外,市管有保健食品商店和中市场。是时,
副食品主要品种有食糖、酒类、卷烟、茶叶、糖果、糕点、罐头、乳制品、牛羊猪肉、鸡鸭鱼
蛋、熟食品、干调、海鲜产品、水果和蔬菜等2000余种,但部分副食品采取记证或凭票供应。
尤其是鸡、鱼、肉、蛋、食糖等副食品供应紧张,有些年份节假日每个居民才供应2刃肉,1—2
个鸡蛋,每到年节每户才供应1 只鸡,平常日子鸡蛋、食糖、奶粉等商品只能供应给婴儿、产
妇和特需人员。
猪牛羊肉鸡蛋供应标准
表2—73 单位:年人均斤
续表
蔬菜供应情况
表2—74 单位:斤
1980~1995年,副食品供应开始好转,出现了副食品经营网点、经营品种、从业人员三增
加,物资丰富,市场繁荣的新局面。除原有的副食品商店外,又办起许多大集体性质的食杂店。
仅市二商局就在境内办起卜奎蔬菜商店、群众蔬菜商店、建设副食品商店等6 处。区属各部门
和街道、乡镇本着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于1995年陆续办起了华实副食品商店、老
鼎丰食品商店等21户副食品商店。从业人员227 人,固定资产原值153.4 万元,净值130.2 万
元,销售额1226.8万元,利润118.4 万元,税金30.6万元。年底,较大的副食品商家有卜奎街
道办的老鼎丰食品商店,职工26人,销售额131 万元,利润4.3 万元,税金2.9 万元。中华街
道办的远东副食品批发部,职工8 人,销售额81万元,利润2.5 万元,税金0.7 万元。劳服公
司办的中华路味精调料部,职工8 人、销售额56万元,利润0.6 万元,税金1 万元。区商委办
的华润副食品商店,职工10人,销售额60.2万元,利润0.5 万元,税金0.6 万元。区商委办的
中华街食品批发部,职工12人,固定资产原值7.7 万元,净值6.3 万元,销售额304.9 万元,
利润3.6 万元,税金3 万元。
四 五金·交电·化工
清代出现经营犁铧、马掌、小农工具及刀、剪、铁锅、锅铲、铁勺之类的小商户。
1912~1931年,五金商家有5户。沦陷初期,增至26户,经营各类五金杂件,但大都规模
较小。
解放后,经营五金交电商品行业逐渐发展。1951年,市建小五金商店经营各类锛刨斧锯、
门窗插销、炊食用具、铁锹、锅等数百种民用五金。1954年,建立电工商店和交通商店,经营
民用五金、收音机、灯具、电料、电线、自行车等。而经营化工产品,解放前在境内较少,解
放后才逐渐增多。
70年代,市五金交电公司建立集体性质的第一五交化商店。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
相继建立区属东方红拖拉机配件商店、商联汽车配件商店、英林五金商店、建西五金商店、建
齐五金商店、民航五金商店、远大交电器材商店、东盛五金商店、远东五金经销处、齐星五金
商店、港深摩托车配件商店等20余户商店。而化工行业,陆续办起区属精细化工商店、北方化
工产品经销处、黑龙精细化工产品经销处、光大化工经销处等7户。这些商店规模较小,年销
售额50万元的仅有3户;20万元以上的也不过2户。
1995年,仃五金交电商店36户,分别隶属商委、区各有关部门、街道和乡村。从业人员358
人,固定资产原值125.4万元,净值119万元,销售额2457.8万元,利润67.2万元,税金61.8
万元。主要经营民用五金、电器、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制冷设备、自行车、元钉、罗丝、
各类铁线等近二千种。另有20余家经营民用五金、摩托车、自行车、汽车配件、电器配件等个
体私营商店。
五 煤炭·木材·石油
煤炭经营 经营煤炭始于1930年。1932年,蒋心茹开设3处售煤网点。一处在德福胡同4号,
天长煤厂;一处是在金鱼胡同6号,鑫隆煤厂;另一处在隆盛胡同21号,荣盛煤厂。资本金(大
洋)1500元,从业人员17人。
1933年,秦林堂、孙海亭二人分别在万寿胡同11号、和义胡同115号开设公和号煤厂和仁
昌号煤厂。是时,境内共有5处煤厂,从业人员26人,资本金(大洋)4000元。
1940年后,煤炭经营统由日本人办的齐齐哈尔煤炭株式会社控制。这种局面,直到1945年
8月日本投降。
1951年,煤炭经营纳入国家计划,企业、居民用煤统由市煤炭公司管理,统一供应。1952
年,在三里岗子建立煤炭营业部(今市第二煤炭商店),供应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用煤。
1953~1957年,国家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城市人口增加。同时由烧柴转向烧煤,
煤炭销售量增加。但因煤炭货源充足,煤炭市场敞开供应。
1959年起,国家进一步加强煤炭物资的管理。为保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用煤,在供应方
法上采取“凭证记数不限量”的供应方法。
1965年,市煤建公司在北大桥附近建立北大桥煤炭门市部,在东五街道建立东五煤炭门市
部,供应附近居民用煤。
1972年起,由于煤炭需要量增加,煤炭货源紧张,各煤炭网点都实行“凭证定量供应。”
1986年后,煤炭生产好转,货源比较充足,逐渐敞开销售。同时,品种也增加达50种,有
原煤、混煤、水洗煤、粉煤、蜂窝煤、木炭等。1995年,煤炭二商店年销售量6.2万吨。
齐市煤炭二商店 齐市煤炭二商店,位于建设大街151号,建于1952年(原名三里岗子小煤
店)。占地18.2万平方米,利用面积13.8万平方米。最高储煤量达20万吨。铁路专用线2条,
1 240延长米。有卸煤机2台,铲车3台,地中衡3台,各种汽车5台。1985年,有职工318名。担
负6万户居民、506个企事业单位(主要境内机关、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用煤供应任务,
年销煤29.8万吨。其中工业用煤6.6万吨、生活用煤23.2万吨。
木材经营 经营木材始于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傅志在东城壕开设亦工亦商、前
店后厂方式的德发永木材加工作坊,从业人员5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南大街开设三合
永木局。宣统二年(1910年),西江沿开设敬源公木局。
民国初期,经营木材的商户有较快的发展。1912~1931年,先后有31户开设木材业。其中,
利用嫩江水运之便,在西江沿、北江沿、顺江大街开设的木材经营户就达19户。
沦陷阶段,有顺江大街的复合昶、同义公商铺2户经营木材,资本金(大洋)6500元,雇工5
人;经营木器家俱的有东昌兴、福盛和、德兴成、瑞合祥等9户,雇工44人,资本金(大洋)1604
元。经营方式亦工亦商,前店后厂。1940年后,统由日伪的木材组合和薪炭组合统一经营。
1945~1949年,木材由省市煤建公司统一经营管理。1954年,在建设路组建木材第二营业
部(今第二木材商店)。同时,在北大街、东菜市等处有私人开设的木材私营门市部。1956年,
合作化将其组成合作网点。1963年,有合作煤木网点8处,职工52人。
1979年后,市木材公司将8处煤木网点上收,统一由木材公司经营。1980年后,个体经营
网点逐渐增加。到1995年,国营、集体经营木材有木材第二商店、建华煤木商店、日杂商店
(兼营)、北斗木材门市部、北大街木材门市部、建华金属建材商店(兼营)、中华街木材门市部、
菜站木材门市部、通东路煤木建材门市部等11户,职工282人,年销木材约14800立方米。经
营品种有松木、杨木、柳木、榆木、黄菠罗、楸子等,并经营各种板材、大方木、地板块和薪
炭材、木拌子等50余种。
1911~1931年木材商户基本情况
表2—75 单位:元
续表
0000284;[/$$p]
注:资本金栏,元为大洋;吊为江钱。
齐市第二木材经营处 市第二木材经营处(原名三里岗子木材经营处)始建于1954年。占地
9.6万平方米,储木场占地2.8万平方米。有2条铁路专用线400延长米。1985年职工477人,
供应木拌子4432立方米,供应计划内木材6586立方米,供应计划外木材4675立方米。
石油商品经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有美国美孚石油商行、德士古石油商行、英国亚
细亚石油商行等外国商行经营石油。
沦陷阶段(1932~1945年),美英石油商行退出,石油市场为日本石油商家和伪满傀儡政权
组成的石油组合垄断。
解放后,由西满贸易公司百货批发部批发石油商品。1948年,成立齐市煤建公司批发经营
石油。期间,东来矿油商行(址在雷家胡同)、德增仁矿油商行(址在解放门附近)经营石油商品。
1951年,市百货公司在南大街建立第一个国营石油商店齐市第一油脂商店,后改为第一石
油商店。1952年,市百货公司将石油商品移交市煤建公司经营。是年,又在南大街成立第二石
油商店。1956年,石油商品实行国营专业经营,私营石油商行和国营的第一、二石油商店同时
撤销,由市煤建公司的厂矿服务室承担厂矿、企事业等集体单位用油供应业务。石油货源偏紧,
由控制供应变成凭证供应。
1964年后,大庆油田开发,石油货源形势有所好转。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汽油按需要供应,煤油敞开供应,柴油优先供应农业生产,润滑油实行专品专用。
1978年,石油实行统购统配,定量供应(即两统一定)。对用户建立台帐,并加强废油(汽
油、润滑油)回收,开展收旧供新业务。翌年,市石油公司在中华街建立石油建材商店,除经
营各类汽柴油、润滑油、刹车油外,还兼营乳化剂、清化剂、沥青、瓷砖、油粘纸、油漆、涂
料和小五金等商品。是年,建立建设路石油加油站,占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1980年,实行“保证重点、压缩一般、控制消费,按定量包干使用,超销不补”的供应原
则。1983年5月,开始经营高价油,汽油、柴油都采取高价,平价油也同时分配指标,一起下
达供应指标,供应情况稍有缓和。
1990年,在新江路西端建立新加油站,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1.4平方米。1992年,
在齐黑公路建立华海加油站,占地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石油商品基本敞开供应,
保证需要。
六 饮 食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省城小酒肆极多”,“城中通衢巷皆无名号称,惟齐齐哈尔南
门一街,因有酒楼,俗称九龙胡同,九龙者酒楼之转音也”。小酒楼、小饭庄一类饮食业发展
起来。宣统元年五月(1909年6月),王林发、杨学贤、侯介忱3人在戏院胡同(今京剧院附近)开
设同兴园饭庄,后又迁至德茂胡同2号。拥有资本金(大洋)3000元,雇厨师、店员40人。以经
营山东大包子为主,逐渐发展烹炸溜炒、烩炮拌扒,包办酒席,成为全城有名的大饭庄。同年,
在南大街开设的德祥陆饮食铺和在东酒篓胡同开设的房泉酒局等也相继开业。
1919年5月,杨宾在西城壕开设西域饭馆,雇用店员14人,资本金(大洋)200元。1922年,
苍斌泉在隆盛胡同19号开设北京饭店,雇用店员32人,资本金(大洋)1000元。1930年,陈连堂
在南大街8号开设厚德福饭庄,是北京大栅栏厚德福饭庄的分号。开业时有资本金(大洋)5000
元,从业人员16人。设施装饰、接待方式都按北京厚德福饭庄样式。间壁雅座19位,另有大厅
可容纳七八十人,既有便餐又能接待大型宴会。1931年9月,苍绪清、张万元等4人合伙在砖城
南门的西侧坤顺街13号,开设同域轩饭店。有资本金(大洋)50元,后来逐渐扩大,雇店员12人,
成为城中有名的回族饭店。到“九·-A”前夕,在南大街、正阳街(北段)、戏院胡同、东城
壕等繁华地区大小饭店19户,资本金(大洋)9264元,从业人员215人。经营品种档次分明,有
鲁菜、京菜、天律馆和浙江、广东的南味馆。主食有包子、饺子、馒头、馅饼、锅烙、烧麦等
以及卖大路食品麻花、烧饼、面条、米粥等。
沦陷后,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在饮食业建立起各类“组合”,实行物资配给制。饮
食业开始萧条,经营亏损。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时,实力强一些的同兴园饭庄、厚德福
饭庄也只能勉强支撑。
1946年4月齐齐哈尔解放,饮食业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7月,东市场一带有25户大小饭庄
开业。其中,饭馆7户、煎饼铺8户、粥铺5户、烧饼批发店4户、零食铺1户。
1950年5月,黑龙江省商业厅以1.8亿元(旧人民币)买下同兴园饭店的全部房产和设备,
除经理外,人员全部留用,改为国营第一食堂,隶属黑龙江省商业厅,成为第一家全民所有制
的饮食企业。除对外营业和负责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接待外,还对省百货公司等4个单位的190
多各职工包伙。每日三餐,分大、中、小灶,实行饭票制。
1956年,有较大型饭馆41户,占全市同类型饭馆50%,并相继实行公私合营。市饮食公司
对全市的饭馆组成6个饮食总店。其中在境内有2处:一处是东市场饮食总店,下属有东盛园饭
店等1.4户饭店;另一处是戏院子胡同饮食总店,有美香春、同域轩、二友轩等17家饭店。此
外,卖烧饼、麻花、果子、切糕等个体户以及小食店,则按地区划归饮食总店管理。1958年,
为适应大办人民公社的形势,民办公共食堂86处、小吃部16处。
1963年,建华公社(区)主要转向管理合作饮食业。有合作饮食网点20户。其中,街道民办
2处。
1975年,区管饮食业主要是各街道办的集体所有制的代营饭店,共有20户,从业人员184
人。其中,中华街道6户、53人;东市场街道5户、46人;西大桥街道4户、28人;东五街道3处、
44人;卜奎街道2户、8人。这些小饭店主要经营“大路”饭菜。
1987年,有集体性质的饮食网点28户,从业人员171人。其中,区商服公司管理的饭店16
户,从业人员80人,销售额93万元,利润4.5万元。街道、居民委办的饮食网点12户,从业人
员91人,销售额36.9万元,利润3.7万元。城乡个体饮食网点274户,从业人员878人,营业
额550万元。个体户在恢复传统风味起着积极作用。如,王福田恢复绿豆糕的品种。薛长有办
起第一家手拉面饭馆。
1995年8月21日,对部分大众菜肴、主食品价格实行限价经营,有大拉皮、炒尖椒干豆腐、
滑溜里脊、锅包肉、烧鱿鱼、红烧鱼、烧鸡翅、三鲜汤8种;主食馒头、米饭、油条、水饺、
手擀面、手拉面、馄炖、砂锅豆腐8种。是年,有集体性质的饮食点8户,从业人员53人,销
售额267.5万元,利润7.4万元,税金4.8万元。其中,区商委管理的有清真阁饭庄、远东大
酒店、解放门手拉面馆等3户,从业人员22人。街乡办的饮食网点5户,从业人员31人。新办私
营饭店28户,从业人员179人。个体饮食业户有686户,从业人员2616人,年销售额503万元。
个体饮食业户摘年统计
表2—76 单位:万元
七 服务业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同信胡同建立卜魁驿站,供信使和过往官员食宿。乾隆五年
(1740年),拥有资本金白银4000两的公和店在南大街开业,店主焦安福,时为规模较大的旅
店。至光绪年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旅增多,各类大小旅店逐渐多起来。光绪元年二月(1875
年3月),王惠轩在马神庙东胡同2号开设王家店。光绪十五年四月(1889年5月),李永明在东城
壕开设汇源店,拥有资本金1 600吊。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邵光发在贤良胡同3号开设世昌
店。此外,还有广兴客栈、增盛店、安和店、万增店等相继开业。清末,浴池华祥厚(址在戏
园胡同)开业。
民国初期,由于中东铁路开通,过往商客、军警频繁,给服务业发展带来商机。较大的泰
兴昌照相馆(址在西酒篓胡同)开业于1912年4 月,业主张兴洲,有资本金(大洋)5000元。
晋阳旅馆(址在酒篓胡同3 号),于1913年3 月开业,资本金1000吊,由牛生光、武振文等合
资开设。嫩江春旅馆(址在万增胡同5 号)开业于1913年4 月,店主兼经理祖纯仁,拥有资本
金7000吊。瀛寰旅馆(址在广信胡同3 号)于1914年开业,资本金2 万吊,店主王明阁,经理
尹秀臣。同年,在南大街、京剧院、正阳街(北段)、东城壕等地有理发店15户。其中,较大
的有四海堂理发店、明德堂理发店、东顺堂理发店。最大的浴池是德善堂,由华祥厚改称,位
于京剧院胡同,从业人员38人。设备较完善,服务项目较多。池塘盆塘兼有,附有理发、修脚、
推拿(按摩)、快洗衣服等项目,接待的对象多为官商、士绅等上流人士。1931年,有旅店、
理发店、浴池、刻字、照相、洗染业等51户,从业人员357 人,资本金31809 元(大洋)。其
中,旅店(大车店、发行店)15户、理发店15户、浴池4 户、刻字3 户。
沦陷初期,除旅店业有所发展之外,其它行业均没有大变化。有各类服务业91户。旅店
(粮车店、牛马车店)由过去的15户增至53户。齐齐哈尔卜奎旅社于1934年建成正式开业。地
址在今京剧院一带。业主刘世忠、靖国纶,经理王翰臣。有客房68间、136 张床位。客房都是
1 —2 个人的小客间,4 个等级管理。一等客房设有沙发、衣柜、写字台、转椅、梳妆台或座
式大立镜、钢丝床、睡衣、拖鞋等。接待对象主要是社会上层人士、官商、军警和日本人。1933
年,开设的豫太店、福顺粮栈、永兴店、游龙别墅等也属于中等客栈。其余大部分都是小客栈。
1939年,服务业受日伪经济统制的影响,逐渐萎缩萧条,到日本投降前大部分倒闭。
解放后,旅店、浴池、理发、照相、洗染等服务业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仅东市场一带就
有11户小旅店、11户车马店、5 户理发店陆续开业。南大街的德善堂浴池、卜奎大旅社、红玫
瑰理发店、四海堂理发店等同时恢复营业。
1950年,市总工会接管德善堂改名为工人浴池,并逐渐恢复了搓澡、修脚、理发、沏茶水
等传统服务项目。1956年,旅店、浴池、照相业公私合营后,均归市各专业公司管理。而一些
小理发店和小洗染网点由区级管理。
1963年,建华人民公社(区)所属的服务业共有22个网点。其中,合作小组14个,街道办
8 个。职工315 人。其中,合作小组171 人,街道从业人员119 人。另有个体游街串巷的服务
人员2 5 人。直到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服务行业变化不大。
大光明摄影场
1980年改革开放后,服务业有较快的发展,尤其是私营个体办饭店、旅店、理发业有明显
增加。1984年,个体服务业由过去的25户增加到74户,从业人员106人。1987年,集体服务业
有27户(区办1户、街委办26户),职工260人;销售额110.4万元,利润2.3万元。个体服务业
170户、258人,营业额235万元。
90年代初,集体性质理发、旅馆等合作社大都解体,与此同时,私营与个体服务业迅速发
展壮大起来。
卜奎旅社
1995年,有私营服务业5户、从业人员38人。个体办的旅店、照相、理发等服务网点490户、
从业人员753人,年营业额308.4万元。服务业基本遍布城乡,为广大群众服务。
个体服务业摘年统计
表2—77 单位:万元
八 修理业
修理业始于清末。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青华斋修表店在德福胡同7号开业,业
主李甸青,有2名店员,资本金(大洋)70元。宣统三年(1911年2月),春林斋修表店在南大街1
号开业,业主王海亭,有3名店员,资本金(大洋)100元。
民国初期,明文斋、德福、金生、双盛发、时利斋等修表店相继开业。同时,刻字业的博
文斋、会友斋也在南大街开业。伴随人民生活的需要,在街巷胡同的修鞋业也不断增多。
沦陷阶段,除修表、修鞋、刻字业之外,还有少数修理自行车个体户。1934年,有修表店
9户,从业人员33人,资本金(大洋)615元。刻字业3户,从业人员14人,资本金(大洋)240元。
1934年修理业统计
表2—78 单位:元
新中国成立后,服务项目有所增加,开始出现修理收音机(无线电)业户。1956年,对个体
修理业户按行业组织合作社或合作小组。1958年,建华人民公社(区)成立靴鞋修配合作社。1962
年,城市靴鞋修理业组成一个大合作社。下设网点90处,每个网点3—5人。后经过整顿,一部
分退社单干。合作社的职工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分配形式,月收入一二百元不等。其它修表、
修自行车等也相继成立了合作社。
1967年,修鞋合作社解体,一部分人调入靠背坐垫厂,其余人员基本恢复个体经营。
1980年后,修表、修鞋、修自行车、刻字等合作社大部分解体,从事个体经营。同时,兴
起一批修理家用电器、修理汽车和摩托车的个体户。,期间,涌进一批南方城市的个体挑担修
鞋户。
1984年,个体修理业169户、214人;1987年266户、407人,营业额235万元。这些个体修
理业对活跃市场、方便群众、补充国营的不足,起到一定的作用。
个体修理业摘年统计
表2—79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