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
文化篇
第一章 文化
建华区的文化艺术活动始于清代,主要表现为世居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活动。清乾隆年起,
关内移民大量流入,人口骤增,民间出现了“扭秧歌”等活动。王屯(今建华乡黎明村)的大
秧歌闻名全城。宣统二年(1910年),城内有7 处接待曲艺艺人演唱的茶社,比较出名的是民
乐茶园、东市场茶园。
1913年,境内设第一个文化事业机构——通俗教育社,举办音乐传习所,向青少年传播音
乐知识;设改良戏曲会,倡导和演出共和思想戏目;办通俗图书馆、通俗教育报。1933年,德
寿胡同口开设世界电影院,开始引进先进文化。1943—1944年,师道学校教师、画家王绍维举
办个人绘画展览,文化创作活动引向新层次。
解放以后,境内的歌咏、秧歌、戏曲、美术活动空前活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唱遍城乡。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合作化、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
造、“大跃进”等期间,街头经常敲锣打鼓扭秧歌,表达人民的喜悦之情。每逢春节,王屯、
省木材厂、建华机械厂等秧歌队踊跃参加全市秧歌比赛。同时,群众文化活动和专业创作也异
常活跃,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京剧《罗盛教》,民歌《肥料山》等。
“文化大革命”初期,涌现出一批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颂扬领袖的节目。后期,看样
板戏、演样板戏风糜一时,群众的文化生活显出单一化和公式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艺术事业拓展出广阔的道路。1979年,区文化馆组建了第一
个业余文工团,自编、自导、自演舞蹈、独唱、器乐合奏等文艺节目。1983~1984年,在全市
画廊评比中,区文化馆主办的《卜奎史话》、《马克思生平》两期画廊均获一等奖。1988—1992
年,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空前活跃。1995年,歌舞厅、电
视厅、练歌房等文化设施悄然闯进文化艺术领域,文化艺术开始推上商业化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