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文物·古迹·传说

第二节 文物·古迹·传说





  一 又物·古迹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铸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1975年
建华机械厂一位工人在施工中发现。铜炮长248厘米,炮口内径11厘米,外径27.5厘米,炮底
外径34.5厘米,炮重1吨。炮筒前细后粗,炮身中部铸有双耳,尾部球形。炮口和底部上方分
别设有瞄准用的星和斗。炮膛内尚存1枚实心弹丸。弹丸直径9厘米,重2.7公斤。炮身下端用
满、汉文刻有“神威无敌大将军”“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字样。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曾由黑龙江清军携带,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和二十六年
(1687年)参加抗击沙俄侵略军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立下了显赫战功。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于黑龙江省城内城东北隅火器营建“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库,安放铜炮。1975年, “神威无
敌大将军”铜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铜炮今在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第二佐领图记印 “黑龙江正蓝旗满洲第二佐领图记”铜印是境内发现的(齐齐哈尔)第一
枚清代官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制,呈正方形,边长5.8厘米、厚2厘米、钮高8.3厘
米,通高10.3厘米,重817.5克。印文是阳刻满文悬针篆,据省满语研究所专家译汉文为黑
龙江正蓝满洲第二牛录钤记(牛录,为清朝早期的军事政治相结合的基层组织,后改八旗制,
仍沿用牛录为基层组织,其首领为牛录章京,正四品;牛录章京,译汉文为佐领)。印背阴刻
满文楷书,内容与印文相同。印侧三面阴刻汉字楷书分别是“乾隆三十二年十一月(?)日、”
“礼部造”“乾字一万三千七百十二号”。第4侧面刻满文楷书,译汉文为“礼部造”。

第二佐领图记印




  这枚铜印于1981年由市文管部门从市民族中学校征集。

  卜奎清真寺 卜奎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教古典建筑,为黑龙
江省建筑较早、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寺院之一,位于清真寺胡同。

  卜奎清真寺分为东寺、西寺两部分。东寺由伊斯兰教“格底木”派穆斯林于清康熙二十三
年(1684年)修建。初为5间草房,嘉庆年间重修。咸丰元年至八年(1851~1858年)和光绪十九
年(1893年)两次翻修扩建。西寺由伊斯兰教“哲合林耶”派穆斯林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修建。
初为4问草房,光绪二十年(1894)翻建。两寺占地4312平方米,建筑面积1966平方米。

  东西两寺布局相似,均为宫殿式砖木结构。主体建筑由大殿(礼拜殿)、窑殿、拱廓组成。
附属建筑有门楼、对厅、教长室、讲经室、沐浴室、殡葬室等。东寺大殿374平方米,西寺大
殿173平方米,两个大殿可容纳450人朝拜。窑殿均由塔基、塔身、塔顶3部分组成。东寺窑殿
为3层,塔顶莲花座上镶有高1.9米,最大直径0.9米的镀金铜质葫芦,葫芦顶上镶有月牙状
装饰。西寺窑殿为2层,塔顶砖雕的莲花座上镶有高1米、最大直径0.5米的六棱形中为半圆、
下为碗状的锡制装饰。

  1958年,清真东、西寺合并,称齐齐哈尔市清真寺。1980年9月。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将
清真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重修。1981年1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清真寺为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命名为“卜奎清真寺”。(另见社会篇.宗教)

  将军衙门 将军衙门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位于卜奎大街北端建华区政府北侧
(原惠民街南段路东)。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自墨尔根(今嫩江县)移驻齐齐哈尔,
建将军衙门,此处即成为历任黑龙江将军的官署。

将军衙门正门3 间,朝西临街。门侧围墙设鹿障,门旁竖两根旗杆。门内左右排列着户、
兵、刑、工4 司公事房。仪门向南,门内东西厢有户、兵、刑、工4 司夏季办公处。中设大堂。
大堂后有后堂,都是5 间。后堂左为暖阁,是黑龙江将军冬季办公处;右为印房(俗称堂司)。
大堂东3 问房为银库。库后3 间正房为办事处。正房后为守库人住房。院内东北角几十间房,
为军器、贡物等库房。今除银库房外,其它建筑已不复存在。1987年2 月,将军衙门定为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另见政治篇。军事)

将军府将军府为清朝历任黑龙江将军住宅,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位于中华
西路6 号第二医院东侧(原西大街东端路北)。初建时占地4000平方米,东、西、北3 面有3
米多高青砖围墙,内有3 层院落,4 栋青砖瓦房。临街有正门和两侧边门,中有二门、后有三
门——内阁门。第一栋房是守卫居住处;第二栋房是将军住处和办公处;第三栋房是将军眷属
居住处。第三层院内距北围墙1 米远,有普通青砖瓦房1 栋,为第四栋房,是府中仆役院工居
住处。第二、三栋是前出廊后有厦的建筑,其东西两侧各有厢房。

将军府建成后,有萨布素至寿山等68位将军及其眷属居住过。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庚子之役”,沙俄侵略军入侵齐齐哈尔,黑龙江将军寿山在府内以身殉国,此宅遂被俄军头
目戈尔萨尔占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俄军撤退,此宅用作齐齐哈尔官署机关用房。1946
年4 月后,由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接管。t959年,改为民宅。后来围墙及第四栋房拆除,院
内增建了库房、仓房、住房等,原南大门仅剩门框。1987年2 月,将军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
位。

马识途烈士遇难地马识途烈士遇难地位于西大街路北(今中华西路12号第二医院外科病房),
为座北朝南正房。1945年12月,此处为嫩江省政府主席于毅夫宿舍。当年12月24日,国民党黑
龙江党务专员办事处代理主任赵岳山会同军统特务,深夜潜入宿舍院内,企图刺杀于毅夫,误
入于毅夫居室隔壁的马识途室内,开枪将马识途杀害。

马识途原名马骏麟,字献图,中国共产党党员,1903年生于辽宁省铁岭县。1945年9 月,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自抗日根据地太行山来东北,由中共中央东北局分配到齐齐哈尔,任嫩
江省政府秘书主任、代理秘书长。1987年2 月,马识途烈士遇难地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迎恩门和北关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境内建一城郭。《盛京通志》载,“齐齐哈尔城在
奉天(今沈阳)府东地一千八百余里。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
百步,四门。城外有郭,用土垡砌,周围十里,东、南、北各一门,西二门,环城有重壕,高
一丈五尺。”内城南门为迎恩门,北门称怀远门。

始建的迎恩门




  迎恩门砖瓦结构,门体上筑有镇守城楼,高数丈,凌空欲飞,整个门户看上去宏伟壮观。
此门为古城重要出入口,是前往卜奎驿站必由之处。而黑龙江将军所发折本必然要通过驿站向
上、向下送达。迎恩门前长街笔直(今卜奎大街),街两旁商贾有秩,市声嘈杂。境内沦陷时,
门上城楼已不存在,门楣上“迎恩门”3个大字被换上了“满洲国”的字样,而且门前有门卒
把守。日本侵略者在门前横行无忌,欺压、凌辱百姓,犯下了滔天罪行。1946年4月齐齐哈尔
解放,城门回到了人民手中。于是,门楣砖刻“解放”二字,自此改称解放门。至1951年,为
解决此处交通不便问题,将此门改钢铁结构,但很快被改为路中央的松木结构塔式纪念物。1965
年,这里拆去一切建筑物,变成了十字路中心广场,建华区乃至全市有些重大的文化娱乐性活
动均在这里举行。至今,虽然已经30余年,没有任何城门痕迹,但人们依然习惯将这里称作解
放门。

民国初的迎恩门




沦陷时的迎恩门




解放后改为解放门




  怀远门修筑时上亦有守门城楼,貌似迎恩门城楼,但一直不进行修缮,故坍塌。门里门外
的沿街均为民居草房(满族高层人士区)。小叶樟苫房盖居多。因此,这里火灾时有发生。门外
为关,怀远门又谓北门,故百姓把这一带称为北关。范围东起光华街;西至西二道街;南起北
斗、北极、宝家、康建、启明胡同;北至新江、双华路。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沁屯集市移
至,成为名声大震的北关集。每年5月,墨尔根(今嫩江县)、乌拉(吉林)等地商民以水路来这
里交换粮食、布疋、山货等。自此,这一带从没少过贸易。解放后,黑龙江省会设在齐齐哈尔
市,北关曾驻过省府办公机关。

怀远门前




  1979年,在这里建筑了砖混结构8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贸易市场。至今虽城关早已无踪迹,
但一提北关,老百姓都知道指的是这里。

  魁星楼和文庙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恭镗任黑龙江将军期间,齐齐哈尔城改为砖城。
同时,在城墙东南角(今市第二幼儿园处)建座高达十丈许、起脊飞檐的古楼,名日魁星楼。据
载,“魁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即28宿中魁星。民间传说魁星从文昌,掌管应试的考生
命运。明代科举考试以五经取士,第一名为经魁,亦称五魁首(饮酒划拳“五魁首”于此),故
乡试(省试)考生应试前礼拜魁星,希望夺魁。

  魁星楼挺秀、壮丽,是城中最高最美的建筑。因门对着文庙正殿,故向北开。楼座呈正方
形、青砖所砌,上嵌有琉璃瓦出檐。楼座以上为松木结构两层彩楼。底层由12棵朱红明柱撑起
飞檐。檐下柱擎斗拱,拱面由匠人彩绘。柱外有古典格式图案结构栅栏围拢。上层4角歇山飞
檐却仅为4根朱红明柱支撑。飞檐秀巧,挂有风拂而朗朗作响的风铃;檐脊塑有麒麟野兽仰头
常嘶,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楼内面积不过30平方米,两面有小格花棂之窗,样式别致。上下
楼只有一个如井状的方口相通,可纳一人出入。方口中间有木制螺旋阶梯,顺梯可登到上层。

  上层有泥塑彩绘魁星神像。塑像背南向北,面似传统中的神农伏羲形象,头顶正中凹陷成
沟,两侧凸如丘;前额突出,下额甚宽;珠眼赤眉,耳夹生有长毛,龇牙例嘴,袒露狰狞。胸
膛和4肢裸露,两肩和臂部覆以树叶,整个呈鬼青色,有凶神之威。右臂扬起,手执朱红大笔(
圈点中试者姓名);左臂弯曲,持小方斗;提左足,做“金鸡独立”之势,样子令人胆寒。像
前设有供桌,香火常明,青烟缭绕,实有一番煞气。

  魁星楼与未雨亭(今望江楼)遥相呼应,站在楼上层栅栏前,古城景色尽收眼底,文庙、衙
门、平定桥、河神庙,一览众小。

  在魁星楼北面偏西建有文庙(北斗胡同内),又称孔子庙。

魁星楼和文庙




据魏毓兰《龙城旧闻》记载,文庙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庙正门因南有城墙遮目,故
向西开,这在古寺庙中实为罕见。而这门只有高官贵人方可出入,平素紧闭。前来祭祀、观光
者出入院垣便门。庙内开阔,青砖铺地,自南向北修有泮池。池中无水,却有白石拱桥凌架为
路,道有几分观赏情趣。桥端落有棂星门(一座修得漂亮的牌楼),向前青石台基上便是供奉
孔子的大成殿(正殿),座北向南,青砖、琉璃瓦修造,很有气派。两庑则为配殿,里面供着
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木主。

文庙归省学台衙门(掌全省文教业)管理。祭扫时间是有定制的,每年春(二月)、秋
(八月)两季的第一个丁日举行祭典(“丁祀”)。丁祀讲究,有赞礼官唱礼、主祭官膜拜,
很是有规矩。

魁星楼和文庙虽多年失修,但也延存至20世纪50年代才拆除。

二 民间传说

风刮卜奎自古以来,便流传“风刮卜奎”的民谚,人们说:“这里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
半年。”此话虽属夸张,却道出了境内刮风频繁及强度之大。

据民国初年魏毓兰所著的《龙城旧闻》记载:清初,副都统霸奇兰率军驻扎在嫩江西岸的
齐齐哈尔(今齐齐哈屯)。在一个大风之夜,霸奇兰率军渡江,移驻江东卜奎驿站。到驻地后,
立刻掘筑营垒,掺水冻合。至天明,当地百姓见荒凉的驿站在一夜之间忽呈营垒,疑是江西齐
齐哈尔军营竞被大风吹到江东。从此,“风刮卜奎”的传说便流传开来。魏毓兰还以竹枝词的
形式赋诗一首,以记其事:“奎站当年一僻乡,何来军垒矗朝阳。齐齐哈尔西风紧,直送沙城
夜过江。”

其实,卜奎城春季大风狂沙持久势强,4 —5 月份平均出现8 级(17.2米/秒)以上大风
天数占全年的一半,5 级以上大风全年为75.4天,且多发在春季。所以,民谚“风刮卜奎”之
说是有道理的。但今日由于城郭扩展,高楼林立,隔挡住了风沙;又因风候发生变化,那种
“风刮卜奎”之说亦难以闻见。

传子之宝清末年间,在京都内务府供职的曲华,因奏对越位,被远戍卜奎城。

曲华进卜奎城一改往昔在京城居青砖青瓦四合院的习惯,在F 奎城南门外的山东邑地结草
舍3 间,房前屋后拓十几亩荒地,种些粮蔬瓜豆。真可谓“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本来
朝廷在遣戌时,念其功德,让他仍食原俸禄。且他离家时随行带有10个包铁皮的樟木箱子,内
中肯定藏有“宝物”。到此边塞之地还勤于农事,令3 个儿子大惑不解。

曲华的到来令卜奎古城生辉。卜奎城里的将军、副都统及众绅士常盛意邀他饮酒品茗。曲
华不愿往来府衙私宅,更不喜欢逢场作戏,却对漫步荒凉古城、看垂柳拂烟、听江涛唱晚情有
独钟。

一日,曲华邀程将军与众人来茅舍小酌。茶余饭后,令佣人抬出7 个包铁皮的樟木箱子。
对程将军道:“老夫衣食皆取之百姓。京城繁华一应富足,边塞荒寂乡民贫苦。吾箱中皆近世
海外强国富民之书……万望承受。”程将军等众人皆肃然。

秋后,卜奎城已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守着火盆吃西瓜”季节。曲华自感身体不适,让3
个儿子及佣人早早地收割房前屋后种的粮蔬瓜豆。又取出数两纹银雇农民将地犁翻了一遍。将
3 个儿子唤到面前:“离京时,你们都见我带了10个箱子,现在尚余3 个箱子,吾不愿在世时
见你们分之,现将它们分别埋在犁过的地里,待来年开春后,再掘……”数日后,曲华已不能
言语,对站在身边的3 个儿子,抬手拍了拍心口窝,指了指屋外的土地离开了人世。

据说,曲华的3 个儿子都得到了父亲留下的箱中宝物:大儿子独获种稷子米之术,使卜奎
百姓可尝稷子米饭鲫鱼汤的美味;二儿子巧得酿酒之招,使卜奎美酒似贡品茅台;三儿子喜得
治攻心翻(一种急症病,有人视作克山病)妙方,成了乡野郎中。

金子将军府海拉尔镇守使张铭久用了很少的银元从穆小六手上买下了将军府大宅院。上屋
是5 间大瓦房,两侧各有排场的厢房。庭内有花有草,大门口还备有上马石。张铭久心中暗乐,
买了座便宜殿房。但一贯娇宠的三姨太却整天唠叨他,说买的这是什么住宅,迎门竖了一座碍
眼、碍路的影壁,讨人烦着呢!张铭久为了讨她欢喜,便找人把影壁拆掉。这一拆,可让张铭
久和三姨太大吃一惊。影壁里砌进了让人万万也想不到的足够数量的金银元宝,两人欣喜若狂。
三姨太说,男人听女人的话没亏吃,要发大财的。昨天我在梦里有人已经告诉了,这将军府啊,
是用金子修成的,上屋砖地下也埋着财宝哩。张铭久一贯听三姨太的话,便叫家人把上屋5 间
大瓦房的砖地扒开。嗬!地砖下果真埋藏着不计其数的金砖、金条、金元宝及珍贵的头饰、首
饰什么的。三姨太兴奋不已,当即早产,生下一个女孩。女孩长大又矮又丑,嫁不出去。故张
铭久于1924年,为其在青云路(今市第三十四中学校址,属龙沙区)修造了姑子庵——青云庵。
其女(释复安)为住持,三姨太陪同出家。

将军府里真的埋藏着这么多金银财宝吗?无从考证,封建官僚侵吞民脂民膏确是真实的。
卖给张铭久将军府的穆小六是穆克德布将军之子,他是境内荒淫无度、出名的花花公子。他有
一伙帮凶,欺压百姓,残害忠良。穆克德布临终前对小六说:“你把家中的浮财花完了,就把
这套住宅拆着卖!”穆小六继续奢侈堕落,终于沦落到卖房子的地步。可是,他并没尊父嘱,
认为拆着卖房是卖不出价钱的。结果穆克德布积攒的财富却被张铭久轻易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