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疾病防治 新中国成立之前,医疗技术及设施甚差,人民群众卫生知识缺乏,各种地方病、传染病和
流行疫病连年发生。常见的有鼠疫、霍乱、天花、麻疹、伤寒、肺结核、肝炎、脑脊髓膜炎及
克山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 地方病防治
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缺碘而引起的生物地球化
学性疾病。1990年9月,联合国召开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
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00年
实现全球实际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消除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制定实
施了《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我省提出1996年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消除碘缺乏病
目标。根据省、市的要求与部署,建华区政府于1991年2月成立了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及办公
室,全面具体地领导、组织全区消除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
建华区属碘缺乏病轻病区。自1991年始,实施了以食盐加碘为主,投服碘油丸为辅的综合
防治措施,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3年,成立了盐业管理站,形成了碘盐供、销一条龙管理
体制,并开始向重点人群投服碘油丸工作,使碘缺乏病防治工作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病率逐
年下降。到1995年,由1991年的20.82%降到7.11%,达到了年度国控标准。全区共有碘盐
供销网点236个。
碘盐监测 定期对加工厂、销售点及用户3个层次碘盐进行监测,每月监测25份以上,碘
盐合格率大于95%;95%以上的样品分别不低于400.g/‘k9、300,9/k9和200,9/k9。
特需人群碘油投服对特需人群(新婚育龄妇女、0~7岁儿童、中小学生)开展投服碘油丸工
作。学校春、秋两季投服各一次,并对0—4岁儿童补服金碘益智口服液。碘油丸投服率为95%
以上。
甲状腺肿大率调查 连续几年对碘缺乏病病情进行监测,确定地点是建华乡黎明小学校,
年龄是7~12岁儿童。用触诊方法进行检查,诊断结果肿大率每年均低于10%,1995年低于5%。
尿碘测定髓病情监测的同时,对8~10周岁儿童共164名(男、女各一半)抽取尿样164份,
进行尿碘测定,尿碘中位数大于100彬1,小于或等于20091的不超过10%。
宣传教育积极做好每年5月5日全国碘缺乏病日的宣传活动及6月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广
播、电视、录像、板报、宣传画、宣传标语及宣传单等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并在中小学校
中开展“六个一”(上好一堂碘缺乏病课、出一期板报、唱好一首碘歌、制作一幅标语、抓来
一把盐检测是否加碘、看一袋盐是否标明碘盐)的宣传活动。
1995年特需人群补碘统计
表4—33 单位: 人
克山病 克山病源发于克山县,故此得名。俗称羊毛丁、吐黄水、攻心翻、翻症等。据
《克山县志》记载:克山病始发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先后曾有4次较大流行。嗣后,向
周边各地蔓延。其特点是发病迅猛、死亡率高,丘陵及半山区高于平原地区;偏僻乡村高于城
镇;女性高于男性。发病年龄覆盖面较广,3—60岁以上均有发病者,发病的季节性明显,冬
季为高发期,发病及死亡人口多集中在中、青年,急型最多,次为慢性急发和亚急型。对该病
的抢救及时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死亡率的高低。
克山病在区域内无发病史,但梅里斯区莽格吐乡3问房村(当时建华区所辖)在1959年12月
份发生一次急型克山病,患病人数达100多人,死亡7人,以后再没发现克山病例。
二 传染病防治
鼠疫 鼠疫俗称黑死病或百斯笃.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宣统二至三年(1910~1911年)境内
发生一次严重的鼠疫流行。从1910年9月起至1911年1月每天都死人。据《齐齐哈尔市卫生志》
记载:此次鼠疫流行,波及省城4个乡43个村屯,死亡1 402人。其中,一家17口人死亡15口。
1920年8月,鼠疫开始在苏联贝加尔州的阿巴凯特村发生,10月份传人海拉尔,经扎赉诺尔后
继传至区域内,有383人染病。为此特在齐昂车站设立检疫所,凡经昂昂溪来省城齐齐哈尔的
中外军民一律接受检查。1928年,加强了鼠疫检疫制度,凡东清路、洮昂路往来旅客可疑者,
均扣留隔离一周,证明确属非鼠疫者方可放行。在市内设立12处鼠疫免疫注射站,对市民进行
鼠疫疫苗注射,控制了疫情传播。此后境内再无鼠疫传染病发生。
霍乱 霍乱又名虎力拉。1933年,境内流行霍乱。凡染病者则九死一生,老百姓的土办法
只有吞服大烟(鸦片)治疗。此次流行持续了4年之久,死亡人数达千人之多。1936年,著名中
医张癸一来境行医,他用针灸疗法给病人放血或用霍香正气汤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基本控制了
霍乱在境内发生与流行。霍香正气汤处方为:霍香4钱紫苏3钱桔梗3钱半夏2钱厚朴2钱陈皮3钱
甘草2钱生姜为引,煎汤服用。
伤寒 伤寒众称窝子病。此病在区境内时有发生,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染快、病史长、死
亡率高。1942年,红光屯(今红光村)流行伤寒病,基本户户有伤寒病人,全屯共死亡23人。人
民政府建立后,此病亦有发生,但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很少发生死人现象。
1990年2月13日至4月21日,市公安局收容审查站发生一起伤寒暴发,发病25例(包括二代
病例)。其中死亡1人,罹患率为35%。发病年龄在18~35岁之间,多数病例有病前腹泻史,全
部病人有持续高烧、腹胀、腹痛、表情淡漠等症状,其中有两例病人出现玫瑰疹,对两例病人
疑似病例进行了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查,患者肥达氏反应T0为1:80—1:160;TH为1:160~1:320。
血培养分离出7株伤寒沙门氏杆菌。恢复期合并肠穿孔两例(死亡1例),其余病例经住院治疗
7~25天全部痊愈。1991—1995年,共发生伤寒、副伤寒8例,但无1人死亡。
痢疾痢疾是区内多发、常见病之一。此病季节性较明显,多发期是盛夏时节,每年夏、秋
季都呈流行趋势,不但发病人数多,且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发病由6月开始逐渐增多,7月达
高峰、8月下降。3个月占年发病数的90%以上。市、区两级卫生防疫部门每年在痢疾流行季节
对发病单位建立隔离室集中管理。同时组织防治小组建立投噬菌体药物进行痢疾病防治。
1959年,市卫生局先后印发《齐市医疗单位防治痢疾暂行规定》、《齐市痢疾类疾病统一
诊断报告标准》和《儿童机构防治痢疾须知》等文件。随之境内各医疗门诊均建立中毒性痢疾
抢救室及按患者住地向辖区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制度。1964年11月23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痢疾
病漏报调查。1976年,进行痢疾菌药敏试验,用13种抗菌素和20种中草药对福氏菌及宋内氏菌
等16个菌株作药敏实验,结果以黄连素、石榴皮、地榆敏感度为最高。13种抗菌素以痢特灵、
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敏感度最高。
1980年,全区患病人数2436人,占总人数的十万分之一千三百八十六点三八。1983年,患
病人数674人,占总人数的十万分之三百七十点七七,比1980年下降了十万分之一千零十五点
六一。1990年,发病343人,占总人口的十万分之一百五十七点四七,比1983年减少了18.43%。
1995年,患病139人,占总人口的十万分之六十九点五一,比1990年下降了十万分八十七点九一。
结核病 结核病俗称痨病。新中国建立前,在境内广为流行,死亡率占各种疾病死亡之首,
被称为“白色瘟疫”、“第一杀手”、“死神的象征”,严重危害着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
全。境内无一家结核病防治专业医疗单位,预防无人问,治疗无良药。有钱人家乱投医,贫民
百姓只能是听天由命等死。新中国建立后,相继建立了结核病防治医院和各级结核病防治所。
从50年代起,陆续形成区、乡、村3级防痨网络体系。
1982年,区成立结核病防治所,负责全区结核病防治、卡介苗接种等项工作。随之对结核
病可疑者进行调查,实查90631人,查出可疑病人2848人。1993年10月,开展试行贷款结核病
控制项目。项目开展以来共收治结核病人775人。同年3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结核
病紧急状态”,控制结核病已是全球性、全人类的长期而艰巨的共同任务。故每年3月24日为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993~1995年,建华区门诊患者683人,收治活动肺T卜358人。区制
订了结核病控制项目实验细则,这个细则的贯彻,对预防、治疗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病毒性肝炎 简称肝炎,亦称传染性肝炎、黄疸型肝炎,群众俗称起黄病。此病在境内每
年都有发生。不但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就会夺去人的生命。据
1971~198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发病最低年份是+1971年,发病46例;最高年份是1981年,发
病786例,占全区总人数的十万分之四百三十点三七。由于病毒性肝炎发病范围广、发病率高、
危害性大,发病年龄覆盖面广,于1958年被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范围。
1979年,对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商店的178个班组、科室共1974人进行病毒性肝炎
重点抽样调查,调查结果,确诊患者53例,患病率为2.68%。1989年12月9日至1990年1月31
日,市劳技校幼儿园在53天内连续发生7例急性黄疸型肝炎,经市传染病医院诊断为甲肝。患
者均系入托儿童,发病年龄2~7岁间。患者有发热、恶心、呕吐、“三黄”、白便、肝肿大肋
下1.0—2.0em等症状。检验黄疸指数10—75单位,GDT125~395单位;TTT正常~16;ZnTT正
常-14;HBAG(-)。
90年代,病毒性肝炎在军营、工厂、托幼儿园所、医院职工中广泛流行,发病率高达50%,
且时高时低。区防疫站流行病科设专职人员抓肝病防治工作。1990年。全区发病174例,占
全区总人口的十万分之七十九点八五。1995年,发病129例,占总人口的十万分之六十二点三
九万。
麻疹麻疹是境内普遍流行的一大疾病。新中国建立前,在缺乏预防、治疗措施的情况下,
每个婴幼儿在一定时期都要“出疹子”,症状为发烧、流涕、咳嗽、眼结膜发炎、口腔出现粘
膜斑、全身性斑丘疹。患有麻疹合并肺炎的基本上难治愈。中医用犀牛角、羚羊角、牛黄等清
热解毒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但药价昂贵,穷人没钱医治。1945年,境内麻疹大流行,仅两个
月婴幼儿死亡300多人,出现了沿江皆是草包裹尸的惨景。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怀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对婴幼儿易发的流行病、传
染病不断加强预防治疗措施,使各类流行病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下降。1990年,只发
生1例。1993年,发生6例,且无一死亡。
儿童预防接种情况
表4—34 单位:人
1991~1995年传染病发病人数统计
表4—35 单位:人
三 卫生防疫
食品卫生建华区卫生防疫站建立之前,食品卫生工作由卫生科设专人与乡卫生助理员负责。
1955年设卫生防疫室后,设专人负责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1980年,防疫站内设食品卫生
科,统管食品卫生工作。时有国营饮食食品加工行业151 户,从业人员2200人;饭店286 户,
从业人员2681人。每年春季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状况检查,凡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肝炎、传染
性皮肤病及肠道传染病者均令其调离从业岗位。
1981年,将食具消毒和食品防腐做为检查监督的重点,大单位要购置冰箱,小单位则实行
日购日销制度,并要求一律安装纱窗纱门。对餐具消毒推行蒸气消毒法,从业人员采用流水洗
手法。1982年,对214 户饮食行业进行卫生检查,经核准并发给《卫生许可证》方能开业,对
从业人员经医务部门体检并发给《健康证》方能上岗从业。当年,对7 户冷饮厂的食品卫生进
行监测,合格率仅为60%。对不合格者,限期停业整顿,经复检合格后,再行开业。随之开办
了两期(每期28人)卫生检查员和卫生监督员培训班,并建立起一支有128 人组成的“两员”
队伍,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卫生工作,把住了病从口入关。1983年7 月1 日起,试行《中华人民
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卫生、食品添加剂的卫生,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
设备的卫生、食品卫生标准和管理办法及法律责任等均作了明确、详细的具体规定。此法颁布,
使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防疫监督机构有法可依。 90 年代后,食品卫生工作完全进入法制化管
理轨道。1995年底,有食品行业451 户,从业人员接受体检与卫生知识培训3300人。是年,被
依法处罚61户,罚款金额达8500元。
环境卫生新中国建立前后,环境卫生监督工作开展不够,满足不了各项建设的需要,造成
许多建设项目形成先污染后治理的劳民伤财的被动局面。
1979年9 月,区政府为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
则,相继购置了C0、C0:、照度计、升级计、风速计、干湿计等监测仪器设备。1991年,对用
品用具消毒效果监测15件,合格13件,合格率为86.7%。经常性卫生监督,年均监测企业户数
1452 户,年均体检从业人员1 630 人,体检率及体检不合格调离率均达100 %。1991—1995
年,年均监测131.4 户,监测项目达9 项,监测项次数年达1337.2项次,年均合格1295项次,
合格率年均96.81 %。
预防性卫生监督年均参与设计审查86户,合格者即发卫生许可证,并建档留存,以备参加
交工验收;对不合格者,必须重新改变设计方案,直至达标给予发证建档。
饮水卫生区域饮用水多为自来水。共设自来水厂3 处,直接从事供水人员24人。直接供水
人员的体检率、合格率均保持100 %。并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对3 个水源地的水源水常年坚持
19个项目的监测;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进行18个项目的监测。每月还定期对6 个点的末梢水
及二次供水进行监测,各项指标合格率均达100 %。保证居民生活饮用水的绝对安全。
化妆品卫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妆品市场越来越繁荣。卫生防疫部门已将化妆品卫生
纳入业务管理范围。1991年,区域内有4 户化妆品经营单位,品种达124 种。到1995年仍为4
户,但经营品种增加到266 种。是年,监督检查8 户次,索证240 种,索证率达90.23 %,基
本保证了化妆品的卫生、安全与无害。
学校卫生学校卫生工作在民国初期由市里统管。1936年,伪市公署总务科曾编纂《校医职
务规程》,其内容包括对学生定期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防治学生常见病
等。新中国成立后,区域内学校卫生工作较差,只有被学校指定的教师兼做学校卫生工作,不
具备卫生技术条件,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卫生保健工作。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卫生
工作逐渐开展起来,校保健教师队伍逐渐扩大。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校医、保健教
师的业务水平,以适应学校卫生工作的需要,市教育局、卫生局于1956年7 月10日在区域内朝
鲜中学举办20天“小学保健教师培训班”,全区各小学及农村中心小学全部派人参加培训。为
把学校卫生工作落到实处,于1982年3 月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了市教育局、卫生局举办的校医、
保健教师业务训练班,为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奠定了基础。1984
年,学校卫生工作更加具体化。各中、小学普遍建立学校卫生档案,到年底中学建档率达74.76%,
小学建档率达38.52 %。1990年6 月4 日,国家教委、卫生部联合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根据条例要求,区教委于1992年4 月成立教育保健所,具体负责各中、小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
防龋工作建华区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率较高,且逐年呈上升趋势。患病率最低年份的1993
年,中学生为26.18 %,小学生为26.33 %;最高年份的1995年,中学生为42.24 %,小学
生为61.03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育保健所采取了宣传与氟化物防龋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区
范围内开展防治工作。重点是积极开展口腔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宣传
预防龋齿的重要意义和口腔保健知识。要求学生人人刷牙,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提倡使用含
氟牙膏。教育学生养成不吃零食和睡前不吃糖果、糕点的习惯。同时,对学生口腔卫生状况进
行评价,要求城市学生正确刷牙率达65%~70%,农村学生达25%左右。在此基础上,对小学
生进行氟离子透入,中学生进行氟化钠含漱。对已患龋齿的学生要做到转诊转治,以控制龋齿
病的发生与发展。
防近视工作近视是学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教育保健所组
建后,为贯彻实施国家教委下发的《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方案》,狠抓保护视力、预防
近视的宣传教育。用东方神镜、近视治疗仪,免费为患近视眼的学生进行矫治。同时建立了以
第二十八、十四中学校和二马路、育民小学校为预防近视监测点校。每年对入学新生进行视力
检查建档,同时对学校教室的采光、照明、课桌椅、黑板等纳入对学生视力影响的监测、建档
范围,并跟踪观察学生的视力动态,以全面指导学校防近视工作。
防沙眼工作据资料记载,1937年,伪市公署总务科编纂“学校传染病预防及清洁方法要领”
计4 条。1948年《齐市新闻报》刊登预防沙眼方法,强调不用别人的手巾和脸盆,不穿别人衣
服,不用别人被褥。
1954年,全市中、小学校沙眼患病率为20%。1958~1959年沙眼发病率分别高达74.5%、
75%。1959年,市卫生防疫站于第八中学校开展沙眼普查防治工作,普查结果患沙眼学生672
人,占学生总数的81.5%。经一个半月的防治,治愈531 人,占患沙眼总数的80%。从60年
代初到80年代末,教育和卫生防疫部门将学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纳入规范化管理。全区中、
小学校均设健康教育课、卫生知识课,对各种疾病贯彻以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使学生
中沙眼患病率一直稳定在15%一20%左右。截止1995年末,中学生患病率为27.36 %,小学生
为23.71 %。
中学生常见疾病情况
表4—36 单位:人
小学生常见疾病情况
表4—37 单位:人
校医和保健教师业务培训 1992 年4 月教育保健所成立后,对校医、保健教师开展以学习
《学校卫生实用手册》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培训,以“十会”(会数理统计、会体检后分析、会
区别真假近视、会处理外伤、会检查常见病、会监督学校卫生工作、会监督教学、体育卫生、
会写计划总结、会评价学生营养及发育状况、会制图)、“五懂”(懂学校卫生学研究的规律、
懂青少年营养及发育规律、懂青春期生理卫生规律、懂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健康教育规律、懂中
小学生常见病预防规律)、“三统一”(统一报表、统一学校卫生档案、统一学校卫生室要求)
的岗位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实地检查工作、问卷调查、座谈会、汇报会、经验交流会、卫
生知识和有奖竞答等多种方式促进培训结果的转化。校医、保健教师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普
遍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骨干队伍。
中小学校医疗保健教师情况
表4—38 单位:人
劳动卫生境内共有从事粉尘、苯、铅毒作业单位73户,从业工人314 人。区防疫站依照国
家规定和上级要求精神,拟定了预防和治疗职业病的具体措施,并建立了工人劳动卫生档案。
进人70年代后,每两年进行一次职业病检查和劳动卫生监测,对患职业病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
定,轻者可在区医院门诊治疗,重者到市职业病防治所住院治疗。1995年底,患职业病者8 人,
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228 %。
1995年从事含毒作业情况
表4—39 单位:人
四 妇幼保健
解放前,妇女和儿童的保健工作不被重视,尤其是农村缺医少药,新生儿死于各种传染病、
破伤风、产褥热及妇女死于产前产后、产后流血、会阴裂伤和败血症者甚多。而且境内的德聚
产科(后改为德聚产院),只能为少数权贵人服务,贫民百姓可望不可及。
新生儿接生工作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妇女和儿童的身体健康。1950年,贯彻
全国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推行新法接生,改造旧式接生婆,把母
婴死亡率降下来”精神,境内建立了市属的第一、四、五、六、八、九妇幼保健站,有49名助
产士组成的妇幼保健队伍。城市由保健站负责,农村由卫生所或联合诊所、区妇联组织共同负
责,宣传妇幼卫生知识,改造旧法接生,培训旧产婆和推广新法接生。建华乡8 个行政村,共
有7 名接生员。这7 名接生员是区里培训,推广新法接生的重点对象。
1969年,将6 个妇幼保健站合并为1 个东市场保健站:1975年,改为区卫生局直属妇幼保
健站,负责全区2 万名妇女和1.6 万名儿童的保健工作、计划生育手术及新法接生的培训。
1980年始,对农村接生员实行定期培训、定期检查制度,每年培训1 ~2 次。1990年后,
每季度培训一次,接生员全部参加,有3 名接生员晋升为助产士。在实际工作中均以新法接生,
并做到“一躺五消毒”(躺着分娩;敷料、器械消毒,手消毒、会阴垫消毒、外阴及新生儿脐
带消毒)。普遍施行了“一观察、二无菌、三做到、四正规”的新方法。在妇女保健工作中全
面推行了“五期保健”(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和对妇女病的普查工作,在普
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防治工作。
儿童保健工作儿童保健工作始于50年代。对儿童的多发病、常见病进行预防和治疗,逐步
开展计划免疫、生长发育监测、视力及口腔保健,为儿童接种牛痘以防天花等。1962年,开展
推行小儿麻痹减毒活痘疫苗注射。1966年,推行接种麻疹疫苗。1973年,施种流感疫苗。1978
年后,开始在城乡普遍实行有计划的卡介苗接种。1979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国务院拨
专款为全国学龄前儿童免费驱虫,全区儿童100 %的服驱虫药。1990—1995年,推行接种三联
疫苗,并建立接种卡片,从婴儿降生到入学实行户籍管理,国家还规定全国性的儿童口服、注
射接种日,在车站、码头设接种站。经多年的努力和上述免疫措施的推行与实施,全区儿童中
的传染病、多发病、常见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五 爱国卫生
1913年,各类卫生工作统由警察厅管理。在警察厅内设卫生警察和卫生队,主管城内污物
处理及澡塘、饭店和旅店业卫生,并管理井台、街巷、埋葬场所、妓院及军队营房等公共卫生。
设垃圾污物清倒点4 处,即城南大水泡子、城北江套子、东门外大水泡子、西城壕以外江套子。
城内各街巷有官立厕所15处,粪便归各菜园子起运。是年,省警察厅会同商务总会包工修理土
城南门内及砖城南门外两旁阴沟,并订立《修理阴沟条规》10条,以利境内主要街道的卫生和
交通。至1916年,警察机关着重城市污物处理及路面、渠道修整工作,增设了鄂家胡同西口等
大小秽物倾倒点32处。1922年开始,各警察署均建立每周检查和汇报各项卫生的制度,即每星
期检查汇报一次管界内各旅店、饭店及澡塘、理发店及饮食服务业的卫生状况,发现不洁之处
当即令其改正。
反对细菌战争 1951 年春季,美国侵略者向我东北地区空投细菌,妄图以细菌传播疾病,
达到破坏中国人民和平建设的目的。3 月17~26日,4 批9 架次美国飞机先后侵入境内上空。
26日,发现原来没有过的黑盖虫、蜘蛛及海棉质体等可疑物。同时,还发现蚊子、苍蝇、小黑
虫、鸡毛及海绵质体等毒虫、毒物。西大桥等地每平方米达100 ~200 个。28日,市第六小学
校发现三节虫、蜘蛛、跳蚤等毒虫,被污染13个教室。29日,市防疫委员会发布命令:要求彻
底捕灭市内外一切细菌毒虫,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及居民的室内外一律用石灰、热小灰等
土办法消毒,特别是墙根、厕所与阴湿处更不能忽视。全区居民群众积极响应市里号召,开展
环境卫生大清扫运动,努力做到:家家无鼠、户户无虫,达到地光、炕光、墙光;做到“五无”,
即无苍蝇、无蚊子、无臭虫、无跳蚤、无老鼠:“十净”,即餐具净、衣服被褥净、个人梳洗
净、院内垃圾净、室内灰尘净、房周杂草净、粪便清理净、草堆收拾净、家猫灭净、井水掏净。
1956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继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文件精神及毛
泽东主席关于“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的指示,成立了爱卫会。每年春季开展全民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对环境卫生、行业卫生、食品
卫生、家庭卫生、个人卫生,方方面面都提出具体要求,并用一定时间组织足够的人力、运力
向卫生死角和“三不管”地区进攻,达到全部合格验收。
除“四害” 1960 年后,贯彻中央关于一年内要讨论几次“除四害”的批示精神,广泛开
展灭“四害”活动。“四害”为苍蝇、蚊子、麻雀和老鼠,是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根据专家的
考证,由于麻雀的消亡,自然界生态平衡失调,各种昆虫大量繁殖,危害农业生产和环境卫生。
1960年,国家决定停止捕杀麻雀,将臭虫定为四害之一。是年,全区开展捕蝇灭蝇运动,90%
以上的单位及居民买了“六六六”粉和蝇拍,全区出现灭蝇居委会16个,灭蝇单位5 个,灭
蝇户8883户,灭蝇院613 个,灭蝇组203 个;全区共捕蝇642171万个,发动中、小学生和居民
群众1.8 万多人次,挖蝇蛹90多万个,捕鼠12691 只,堵鼠洞1326个。中、小学生和居民群众
进行大面积除杂草、填水坑、消灭了蚊、蝇孳生场所。
讲卫生解放初期,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城市卫生状况较差,公共厕所很少,致使粪便遍布
房前屋后。居民生活贫困,并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上述情况,市政府在境内建立实验区
卫生所一处,负责卫生防疫及卫生宣传。区内设卫生助理员,街道设不脱产的卫生委员,各居
民组长兼做卫生工作,每组设卫生值日轮流牌,各户轮流担当卫生清扫工作。
1953年后,境内每年春、夏、秋季,新年、春节均开展全民性的爱国卫生突击运动,大搞
垃圾清运和城粪下乡活动。1978年,运出垃圾82036 吨,城粪下乡128100吨,修污水窖8692个,
维修厕所116 个。翌年,开展了春、夏、秋、冬4 次卫生突击活动。共出动62000 多人次,汽
车980 台次,清除垃圾10万吨,清除污水7 万吨;修整道路4.5 万延长米,新建公厕128 处,
维修厕所292 个。1981年,在春季“三清”活动中,出动专业人员7186人次,动员群众17420
人次,各种车辆10318 台次。清除垃圾31387 吨,清污水3810吨,污冰3474吨,清掏厕所481
个,清运粪肥3320吨,彻底扭转了污冰成山、垃圾成龙的局面。1981~1989年,先后设立了区
级环保局、环卫处及城管大队等专门管理机构。常年抓,发动群众突击抓,专群紧密结合,使
城区卫生面貌出现大为改观的良好局面。90年代后,区爱卫会每年春季开展一次以治理环境卫
生为中心,以整顿食品行业卫生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月”活动。运动月从每年的3 月25日
开始到4 月25日结束。大体上分为宣传发动、具体实施、检查验收3 个阶段进行,并在总结验
收的基础上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995年底,由于经过多年卫生工作的努力,经济实力的
增强,人民群众卫生素质的提高,文明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全区卫生面貌已发生了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