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物略传 萨布素萨布素(1629—1701年),生于宁古塔(今宁安县)。家境贫寒,但自幼苦攻文武,
33岁时任骁骑校。至康熙元年八月(1662年9 月)升任宁古塔副都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十月,为首任黑龙江将军,驻墨尔根(今嫩江县)。萨布素任将军后,积极抵抗俄国侵略军,
两次收得雅克萨城,屡立战功。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五月,萨布素向康熙密奏,提出齐齐哈尔距墨尔根五百余里,是抗
战形势紧要之地,应设兵守防。又因齐齐哈尔各村达斡尔民众有筑城自卫之呼声,故准奏建齐
齐哈尔城,并派副都统衔索伦总管玛布岱监造城池。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萨布素将黑
龙江将军衙门自墨尔根移至齐齐哈尔城(今建华区域)。萨布素任黑龙江将军期间,黑龙江连
年闹水灾,屯庄积欠官粮,兵丁户口缺少口粮。萨布素犯有“谎报兵丁数目,浮支仓谷”之罪,
按例应斩。但康熙念他功绩超著而免死革职。嗣后,调京任散秩大臣。不久,去逝,终年72岁。
《盛京通志》载,萨布素“经理地方事务,谙练明敏,深得军民之心。其平罗刹及兴建黑龙江
学,时称有文武干济之才”。
玛布岱玛布岱生卒年不详,达斡尔族苏都日哈拉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京城侍
卫调任黑龙江齐齐哈尔索伦总管。玛布岱办事认真负责,关心百姓。他就任后,深理百姓受战
乱影响情绪,曾几次奏请朝廷“于我等住地附近择一形势之地,筑城聚守”。康熙三十年(1691
年)正月,萨布素进京奏陈筑城缘由。五月,准奏。玛布岱和萨布素“一同详察地方,于嫩
江东岸卜奎驿站地方丈量筑城处所,以达斡尔等人力动工修筑,至种田季节后,宣布来年竣工”。
七月十九日,兵部行文到达齐齐哈尔,玛布岱任副都统衔,受命监筑齐齐哈尔城。筑城工程随
即开始。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锡伯族3000名兵丁陆续迁至境内(齐齐哈尔城)。玛布岱
负责安置和训练这些兵丁。很快,玛布岱把这些兵丁均安置妥当。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墨尔根城副都统移驻境内,玛布岱复任索伦总管,迁往新治所布特哈。
寿 山
寿 山 寿山(1860~1900年),字眉峰,黑龙江(今瑷珲)人,生于官宦之家,为明朝
尚书袁崇焕七世孙富明阿之长子。寿山自幼好学上进,怀有效忠国家、民族之报负。光绪二十
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他主动请缨,奉旨赴奉天(今沈阳)依克唐阿军营,任步兵统领。
在草河岭战役中,他冲入敌阵,苦战不已,击毙日军官2人。他英勇善战,不久,又取得四棵
树大捷,收复凤凰城。翌年,他率兵增援辽阳,途中遭遇日军,激战中身负重伤。但他带伤奋
力拼搏,击退敌军。海城失陷后,他右腹、左臀又在战役中受重伤。但他愈战愈勇,令敌军退
缩。
甲午战争后,寿山受朝廷嘉奖。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他调任镇边军左路统领,驻黑
龙江。二年后,任黑龙江副都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奉命署理黑龙江将军。是年,八
国联军借口入侵。寿山令“凡有界近俄邻之处,尤当厚集兵力,不时加以严防,以资保卫地方”。
七月初十,瑷珲失陷。继之,西路、东路均失利,齐齐哈尔落入险境。寿山曾几次欲赴前沿督
军,但均因主帅不宜轻离省城而被劝阻。八月初三,他得报俄军已渡讷漠尔河,愤于丧师失地,
誓守“军覆则死”之义,从容安排后事。初四,俄军逼近齐齐哈尔城,因误信流言,遂向城发
炮,城中大乱。寿山耻于落人敌手,命营务处总理程德全赴俄营交涉,自已仰卧棺中,令卫士
用枪击之殉节,时年仅41岁。
刘 盛
刘 琏 刘璐生卒年不详,字邦媛,湖南岳阳人。她博学多识,但家境贫寒,早年丧夫。
亲自教子读书,终将3子培养成才。她曾在湖南、奉天等地、。兴办女校。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随长子林传甲到境内办学。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刘墙在境内创办私立奎垣蒙养园,并
任园长,有幼稚生20余人。
1913年,刘蕴被聘请为黑龙江女子教养院首任院长。她不顾年迈体衰,拟“博爱笃敬”为
院训,从教养院的筹办、聘请教员、经费计划、教学设计、卫生医疗到各项规章制度、生源开
发、以及教学设备、条件管理无不亲自过问。她培养学生自立能力,规定“每膳,年长者做饭,
年幼者添柴,饭后各洗碗筷。一针一线,必存于一定处所”。她一贯提倡勤俭,而且身体力行,
为节省院里经费,自捐书桌、风琴、图书(1000册)等物。他任职其问,恪尽职守,为教养院
的发展做出了奉献。
马占山 马占山(1885~1950年)字秀芳,顺天府丰润县人。家境贫微,世代务农。他十几
岁受诬告窃马而沦为胡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官军收编,委任为怀德县衙门哨官,负
责地方社会秩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随军移驻昌图,因他马术和枪法出众,调任四营中
哨哨长。嗣后,屡屡迁升,至1930年,马占山被派往黑河,任镇守使兼任旅长。1931年“九·
一八“事变。10月10日,马占山代理黑龙江省主席,并为黑龙江省军事总指挥。19日,马占山
到达齐齐哈尔,次日宣誓就职。他当众宣称“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铲
除之,以尽我保卫地方之责”。
马占山在境内就职后,立即召开军事会议,亲自视察防地,准备抵御日军袭击,并多次与
主降派展开斗争。“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不能为降将军。”1931年11月4 日,日军
由泰来进犯江桥,受到徐宝珍卫队团的反击。随后,日军发起大规模进攻。马占山派骑兵增援,
打响了举世闻名的江桥战役。江桥抗战失败后,马占山率部队退守克山、拜泉和海伦。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后,马占山任东北挺进司令兼东北四省(辽、吉、黑及热河)招抚事宜。
8 月,他率部在察哈尔、绥远、大同、陕西一带坚持抗战。他痛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拥护
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0年5 月,马占山被任为黑龙江省政府主席。1945年,抗战
胜利后,被任为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1950年6 月,毛泽东主席邀请他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但因病重未出席。11月29日,逝于北京。
卜子京 卜子京(1885—1973年),辽宁省岫岩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奉天法政学
堂读书,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督军府任三科科员。1916~1919年,任
奉天高等审判厅书记官。1920~1925年,任黑龙江省督军府科员。1926年,任通化县公署县知
事,并加入国民党。1927—1931年,任黑龙江省公署股长。1932—1933年,任伪长春司法部股
长。1934~1940年,任伪齐齐哈尔市高等法院书记官长。解放后,接受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
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政治理论学习,政治觉悟得到提高,于1956年12
月加入齐齐哈尔市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建华区支部主任委员。从1956年起,
先后被选为市、区的二、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市政协常委,建华区第一 、
二届政协副主席。1973年2月因病逝世,终年88岁。
魏毓兰 魏毓兰(1876—1949年),字馨若,号馨钥、琴猗、唯园,又号木叶山人,山东黄
县人。自幼资质颖彻,秉承家学,10岁即能检点行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东渡日本,
就学于东京宏文学院。返乡后从事教育工作,多有建树,并倡设乡校。宣统元年(1909年),他
应人之邀赴长春,任《长春时报》主笔。从此,跻身报界20年。
1912年,魏毓兰来省城齐齐哈尔(境内)任《爱国白话报》总编辑。翌年,任《黑龙江时
报》总编辑。1914年,主编《垦务报》。1916年,他又创办了黑龙江报社,自任社长兼总编辑。
后来,他涉人政界,先后任省会警察厅名誉秘书、陆军二十九师司令部书记官。“九一八”事
变后,他一度当了伪第三军管区司令幕僚。不久,做家庭教师。
魏毓兰学问广博,文史造诣亦深,尤精于诗歌。他先后创办了薄东、龙城、哲社、率真会、
奎社、清明诗社。社友们每于仓西公园、留园或寓所相聚,品文畅叙,分韵赋诗,酣歌愉悦。
他的诗篇按不同题材,运用骚、谣、绝、律和古风各体,或纪实,或寓意,或白描,句法精当,
声调铿锵。他的诗具有爱国思想,如《团练杀贼歌》、《杀贼后歌》,不仅详述木兰、巴彦、
绥化人民抗俄斗争,而且歌颂了义和团杀敌的英勇气概。
魏毓兰寓居齐齐哈尔40余年,成为一代名流。但社会应酬繁多,夙无积蓄,老年生活尤为
病窘。他于1949年秋谢世,终年73岁。
张凤楼 张凤楼(1901~1983年)字云阁,艺名葡萄红,河北迁安县人。张凤楼自幼喜爱民
间艺术,农闲时常跟村里人一起唱莲花落(1A0)。7岁拜孔恩(艺名丁香花)为师,学习旦角。18
岁参加杨际生班,到丰台、昌黎、山海关等地演出。渐渐名声噪起,有张凤楼不到戏难开之说,
后受评剧创始人之一成兆才及著名评剧院演员倪俊声、珍珠花等人影响,演艺颇为长进。他演
出的《李桂香打柴》、《桃花庵》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1952年,他调至黑龙江省评剧团( 齐
齐哈尔评剧团前身)任艺术指导、教师。他与倪俊生共同为现代评剧《雨过天晴好前程》设计
唱腔。该剧在东北地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上获艺术指导奖,张凤楼被授予
荣誉奖。1956年10月,他调往哈尔滨,任黑龙江省戏曲学校评剧科教员。1959年,他58岁加入
中国共产党组织。1983年1月,病逝。
丘 耳
丘 耳 丘耳(1916—1981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城。1938年12月,他毅然奔赴陕甘宁边
区庆阳抗大五大队参加革命工作,后转到革命圣地——延安。194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
年11月,他响应党的号召,奔赴东北解放战场,担任四平市辽北保安军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
后为嫩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1946年4月,丘耳到境内五区任区长。他任区长期
间,积极宣传组织群众,粉碎国民党特务及旧社会残余对新生政权的进攻,积极巩固地方政权,
发展生产,保卫胜利成果,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952年以后,丘耳肩负起地方经济建设工作,
先后担任黑龙江省财委财贸处处长、省财委副秘书长、省计委副秘书长。1958年5月,调任黑
龙江省工业厅副厅长。嗣后相继担任省冶金机械厅、省农业厅、省机械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等职。
“文化大革命”阶段,丘耳虽遭迫害、隔离审查和下放劳动改造,但不忘发展黑龙江省的
机械工业。1972年,他重新工作后,不计个人恩怨,仍致力于机械工业的生产建设和发展。历
任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局、省第一机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等职。丘耳勤勤恳恳为党工作数十年,
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于1981年8 月26日病逝于北戴河。
张蒲家张蒲家(1919~1978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34年,就读于保定培德中学。在抗
日救国思想影响下,于1937年参加了蠡县青救会,在训练股任干事。翌年,参加了人民自卫军,
在某团任宣传干事。当年9 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预科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
年,调到抗日军政大学总校附设的陆军中学任教。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任辽西省法库县政府教育科长。1946年,随军到齐齐哈尔
市,于同年5 月任中共齐齐哈尔市一区委委员、区长。1947年,,张蒲家按照省、市委指示,
领导全区人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反奸清算斗争。为将群众发动起来,他废寝忘食、日夜操劳,
深入贫下中农宣传党的政策,与群众促膝谈心,将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使一区的土改运动和
反奸请算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取得了斗争的全面胜利。他还亲手将土地证和房证发至贫
下中农和城市贫民手中。1948年11月,任中共齐齐哈尔市一区区委书记。3 年时间,张蒲家在
社会动荡、形势极为复杂的情况下,向全区人民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性质和主张,
将全区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土地改革运动和反奸清算斗争取得胜利的基础上,适时地建立
街道政权,秘密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积极支援解放战争,使全区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蒲家先后任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长、工业部长。“文化大
革命”中,他被打成“走资派”,受尽折磨。但在逆境中,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坚
持真理,维护正义,与错误作斗争。
1972年,张蒲家被“解放”后,任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副书记。因心脏病,于1978年9 月1
日逝世,终年59岁。
沙 涛
沙 涛 沙涛(1949—1983年),回族,1949年7月26日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1969年12
月毕业于齐齐哈尔工业机械学校,分配到国营建华机械厂八车间当工人。这期间,他就立下了
“活着干革命,一生献人民”的誓言。为了当个好工人,他努力学习生产技术,很快成为技术
熟练工人和生产骨干,于1973年入团。1975年6月至1979年10月,任工厂宣传干事。1979年8月,
他的弟弟从哈尔滨市少年管教所潜逃到他家,求他庇护。他大义灭亲,立即向当地派出所报告,
并在建华机械厂保卫科的协助下,将弟弟送回少管所,少管所领导对沙涛的行动给予高度评价,
并召开大会请他讲话。
1979年11月,沙涛调到齐齐哈尔市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二处任书记员,他勤奋学习,钻研
业务,搜集和撰写有20多万字的业务资料和学习笔记。为当好书记员,还从书店买回3本钢笔
字帖,刻苦练习钢笔字。1980年5月,沙涛任助理检察员,学习更加勤奋,工作更加努力,刻
苦学习法律知识和办案经验,写出3万余字的《法庭辩论拾遗》,业务水平提高很快。1981年5
月,在齐齐哈尔市第十三中学校附近,当他看到两名歹徒在挑逗、殴打3名放学回家的女学生
时,他想到自己肩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责,立即冲上前去,将两名歹徒扭送到附近的
公安派出所,保护了3名女学生。1983年10月28日晚,沙涛去检察院值夜班,途中发现一个歹
徒劫持两名女青年,他看到这桩流氓犯罪活动又一次冲上去,把歹徒扭送到公安派出所,使两
女青年免遭毒手。这样的事例有十余起之多。
1983年11月7 日12时许,沙涛午休回家,听到西虹桥北有人掉进冰窟窿里,他飞速赶到出
事地点。看到有4 个青年在湖心冰窟窿里挣扎,他抄起一根脚手杆向冰窟窿处冲去。前来救其
3 个儿子的杨老汉向他说:“同志,危险别去!”沙涛大声回答:“救人要紧”。俩人合力将
杨老汉的大儿子救出。为救出另外3 名落水青年,沙涛跑回岸边拿起另一根脚手杆,第二次向
湖心冲去。不料,刚跑出10多米,冰突然垮塌,他被掉进冰水中。为了救人,沙涛已将生死置
之度外,一边推着横在冰面上的脚手杆,一边爬向冰窟窿的方向。当他爬行100 多米远,离落
水人仅有七八米时,刚要站起来把木杆递过去,冰突然又塌下一大块,身子掉进2 米多深的水
中,只有头部露出水面。但就在他生命处于危险之中,仍想着抢救别人,向岸上的人呼喊:
“快找木板救人!”。就在这时,冰水已把他的衣服泡透,他的身体已冻僵,终因支持不住沉
到湖底。他因为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83年12月22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沙涛为革命烈士。1984年1 月1 日,中共黑龙江
省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4年1 月9 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他“雷锋式检察干部”
的光荣称号。为纪念这位英雄,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在嫩江畔(浏园址)立了塑有沙涛雕像的
纪念碑。
金锋金锋(1952—1969年),原名金焕龙,1952年出生于齐齐哈尔市。在读小学时,他就助
人为乐。1967年夏,金锋带领文艺宣传队从梅里斯区演出归来,路上正遇上滂沱大雨,他立即
将自己的雨衣披在小同学身上,自己却被大雨淋得全身湿透。1968年9月,金锋升入齐齐哈尔
市第二中学校一年一班。入学不久,学校组织新生学习雷锋事迹,雷锋的感人事迹在他脑海里
深深扎根,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向雷锋叔叔那样做人。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叫金锋,誓言
“我不但名字叫金锋,我的一言一行都要学雷锋”。在担任班级文艺委员、学校文艺宣传队编
导和演员时,每天不辞辛苦很晚回家。一次演出中,脚被摔伤,还坚持带伤出演。1968年1月26
日,齐齐哈尔市化工厂发生特大火灾,金锋带领同学火速赶到火场参加灭火战斗,抢救国家财
产,转移受伤职工,受到工厂领导的表扬。
1969年5月28日20时,正在家中温课的金锋,忽然听到室外传来消防车的气笛声和“银行
失火了,快来救火”的喊声。他放下书本,对爸爸说:“银行失火了,我不能眼看着国家财产
受损失,我救火去。”不等爸爸回答,就急急跑下楼去,直奔火场。跑到现场后,他不顾一切
地往火场里冲,被执勤的公安干警一把拦住:“你还是个孩子,里面危险,不能进去,金锋大
声喊道:“我不是孩子了,我已是个男子汉了,抢救国家财产也有我一份,再危险我也不怕!”
说着,他不顾执勤干警的劝阻,和解放军战士一起冲进火海,从喷吐着浓烟烈火的一楼窗口跳
进会计档案室,左肩扛个档案箱,右臂夹个档案箱往外抢运,往返抢运数趟。当他又跑进档案
室时,突然从高架上掉下个大箱子砸在背上,砸得他剧烈的疼痛。银行一名女职工看到后上前
问金锋: “受伤了吧,赶快出去包扎一下,这里危险,不要再进来了!”金锋说:“不要紧,
受点伤不怕,抢救国家财产要紧!”说着,强忍着背痛,又扛起一个档案箱向外跑,直至和大
家一起把档案全部抢出。此时,火借风势,大火越烧越旺,迅及蔓延至二楼综合档案室。金锋
又和解放军战士一起冲上二楼,面对四处火舌和浓烟,不停地向外扛档案箱。这时,大火又扑
向南楼,南楼存放着重要物资,如不抢救出来,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解放军战士组成的抢
险突击队往南楼冲去。金锋高喊一声:“解放军同志,算我一个!”说完,他不顾脸和手已被
大火烤肿,毫不犹豫地和解放军战士一起冲向火海。当金锋和5名解放军战士再次冲人火海抢
运最后一批物资时,一股巨大的火舌和含有“666”粉的浓烟毒气向他们压来,使他们严重缺
氧,无情的毒烟烈火使金锋和5名解放军战士当场窒息倒地。当人们把他们从火海中抢出来时,
他们已不省人事。虽经医生全力抢救,终因中毒太深,年仅16岁的金锋和5名战士壮烈牺牲。
金锋牺牲后,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于1973年5月3日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中共齐齐哈尔市
委、市人民政府作出向金锋同学学习的决定,共青团齐齐哈尔市委员会追认他为共青团员。
吴俊升
吴俊升 吴俊升(1863~1928年),原名兆恩,字秀峰,后改为俊升,字兴权,原籍山东省
历城县。他生于世代为农之家庭,因生活所迫,逃至东北,落户昌图兴隆沟(今辽宁昌图县老
城乡长青村兴隆沟)。他8岁时给人家放马牧羊,13岁做当铺伙计,后随父贩卖马匹。光绪十四
年(1880年),入辽源捕盗营,先后做伙夫、马夫。光绪十七年(1883年),他被编人骑兵部队。
因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连连提升。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始任奉天后路巡防队统领、候
补总兵,与张作霖、冯德麟、马龙谭并称奉天四大军事人物。
1912—1921年,吴俊升参加平息前清肃亲王善耆和蒙古喀刺沁王的满蒙独立活动,以及科
尔沁右翼前旗札萨克图王乌泰叛乱的战事。因功绩卓越,历任旅长、守备司令官、师长,陆军
中将、洮辽镇守使,陆军上将衔、黑龙江督军兼署黑龙江省省长。当黑龙江发生许兰洲与巴英
额、英顺军事对峙时,他受命率军来到境内(齐齐哈尔),实行武力调停。接着,又与孙烈臣夹
攻吉林,辅佐张作霖为“东北王”。
吴俊升因小时候嘴被冻伤,影响到说话吐字不清,故得绰号“吴大舌头”。民众多不知吴
俊升之名,而一提“吴大舌头”,方知说的是“吴大帅”。他为人粗鲁,貌似憨庸,实不知他
为人狡黠狠毒。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他为支付巨额军费,不顾损害人民利益,动用省
内大部财力,又指令黑龙江省广信公司(址在南大街)增发纸币,造成货币贬值,地方经济受到
严重影响。1922年,张作霖宣布东三省自治后,他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及黑龙江保安司令。是年
冬,海拉尔二旅两连士兵因对克扣军饷不满而弃械离队。吴俊升闻讯亲临海拉尔,好言将离队
士兵劝回,并让士兵高高兴兴随他登车返城。万没想到,车至五福站时,他命离队士兵下车听
他训话。士兵整队时,却遭车上伏击,方知上当中计,所剩无几。1923年,他收编了数百名土
匪。因匪首争权夺位与匪员行为不轨,吴俊升将匪首骗至督军公署,全部毙掉。同时,派兵将
驻在南大营的收编土匪包围,用机枪扫射,无一人生存。
吴俊升平生嗜好多,最突出的是爱马。他有良马3000匹。他酷爱枪支、刀、剑。他十分喜
欢女色,有妻妾四房。他云:“自古名将爱良马,从来美人属英雄”。吴俊升利用权势在郑家
屯、通辽、洮南、齐齐哈尔等地占有27万余响土地和大量房产(万余间),在大连还有一处别墅。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吴俊升受命督办黑龙江军务善后事宜。1925年,任东北陆军
第十八师师长。1927年,晋升为陆军上将。1928年6月4 日,吴俊生同张作霖乘火车从北平回
奉天(沈阳),车至皇姑屯附近,触发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而丧命,时年65岁。
王凤昆 王凤昆(?一1947年)日伪统治时期,任惠福区寿光国民优级学校、城西国民优级
学校校长期间,死心塌地效忠日寇,疯狂推行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他对待学生异乎寻常
的狠毒和凶残,外号人称“王老狠”。对学生张口就骂,抬手就打。学生从校长室走过如不低
头,他上前就是几个嘴巴。学生没剪指甲就拿板子打手心,没有理发就将头发剪个王八形,百
般侮辱和欺凌青少年。还不择手段地克扣学生的东西。他在学生中千方百计地灌注亲日奴隶思
想,天天让学生背日本天皇的“诏书”,不会背就罚跪。学生对日本如果说“友邦”,不说“
亲邦”立即遭到痛打或针扎,如果喊疼或躲避更是不依不饶的打个没完。由于他效忠日冠,被
日伪委任为高等文官。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他又投靠国民党,任黑龙江省党部组织委员。19
47年9月16日,齐齐哈尔市中小学校召开诉苦斗争大会,控诉日伪汉奸“王老狠”的罪行。会
后,公安机关将其逮捕入狱。被定罪为文化汉奸,他在狱中畏罪自杀身亡。
朱张希班 朱张希班(女,?~1947年)是把日本侵略者迎进齐齐哈尔的罪魁祸首之一。其
夫朱榕是伪第三军管区司令,效忠日寇,镇压和屠杀中国人民,杀害抗日战士,双手沾满中国
人民鲜血的侩子手和大汉奸。朱张希班为虎作伥,也死心塌地的效忠日寇,做其夫汉奸的后盾。
朱榕在外屠杀中国人民,朱张希班就在家招待和慰劳日军。由于效忠日寇,她先后被委任为
伪国防妇女会龙江省分会会长,哈尔滨副支部长和少女红十字团齐齐哈尔总团长兼第七分团团
长。她从1933年起,在兼任黑龙江省女子教养院院长期间,假借慈善名义,极力把教养院当成
美化日本侵略者和推行奴化教育的阵地,经常组织教养院的儿童去慰劳日军。她利用教养院掠
取钱财,给这些孤儿睡凉炕,吃猪狗食,有病不给治,让孩子们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孩子们
饥饿难耐,就偷吃生窝瓜,啃生豆饼,饿得面黄饥瘦。冬天屋子冷,孩子们衣服单薄,只得互
相背靠背取暖,多数孩子都得了“寒腿”(关节炎)。由于教养院的孤儿过着非人的生活,先后
有28名孤儿死在教养院。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朱张希班又投靠国民党,任黑龙江省妇女促进
会会长等职。齐齐哈尔市解放后,人民政府将朱张希班逮捕入狱,1947年11月被人民民主政府
执行枪决。
附
奎城八咏
癸 酉
魏毓兰
民九庚申,曾有《奎城八咏》之拟,中经十数载之沧桑,如东湖别墅之荒废,今昔顿殊,
曾日月几何?而咏目不无应增删者。爰检旧稿呈同社诸君子一商定焉,非索和也。盖事集公思,
折以公论而后止於善所,愿各出机抒,削其不当而笔其所不及,发为歌咏,汇成一帙,为此邦
名胜开子辟丑,创一新纪元,不亦骚坛之韵事哉?夫江山文藻之发皇,不遇其时与其人,亦庵
闼终古耳。奎城建省二百年来,大块文章,机缄已启,时乎,时乎,杨山川白贲之华,启草昧
而润色之,此又岂异人任邪?
西园消夏
龙沙公园创自清将军程德全,主其事者为半园老人,初就广积仓拓基为之,因陋就简,粗
具规模,原名仓西公园。嗣将军朱庆澜稍事扩充,警察厅长杨云峰部署焉。厥后,当道递渐拓
修,虽尚未臻完美,然奎城风景自以此为第一。
塞上无名胜, 仓西独旷幽。
拓园分草卉,① 积土起岑楼。②
树密宜消夏, 花繁已报秋。③
宁须吟逼仄, 聊足快清游。
争道西邻好, 畴能半壁收。④
原注:①花皆草木。②覆土为山,筑亭其上,日未雨亭,后因俗称,名望江楼。③园花盛
开,多在七月。(D西为俄罗斯领事馆,适占全园之半,前者议会提议收回,当道不报,惜哉!
东墅及春
东湖别墅倡始者清抚周树模,董其成者为学使涂凤书、检长周玉柄。其地原野平旷,水木
明瑟,实为边城佳胜。旁设农校及农事试验场,并重课农,故有绩豳笤及怀新、春及诸亭,今
显荒废,而农场尚有。东花园之称与仓西对峙焉。奎城风景自以此为第二。
谁筑东湖墅? 来耕北徼春。
为谋民富庶, 不碍官清贫。
山水之间乐, 羲皇以上人。
花浓看叱犊, 籍小听吹幽。
俯仰倏陈迹, 澄波扬劫尘。④
原注:①今别墅失修,湖水淤浅,满目荒凉令人有昔之感,葺而复之,果谁氏责也?
孛江钓舸
城西诺尼江,即孛苦江,每届夏令,游人多於江杆垂钓,或源舟招饮,为纳凉逭暑之所。
奎城风景此为第三。
孛苦江头钓, 威呼水上筵。
得鱼足供客, 有酒同学仙。
暑逭襟怀畅, 波明石色鲜。①
旧盟兼鹭约, 新味到羊全。②
竿饵留园便, 临轩不上船。④
原注:①江石五色如玛瑙,可珍玩。②夏间江干招饮者,以吃全羊为敬礼。③留园濒江而
筑,临轩把钓,为奎城消夏胜地。芦港归帆
去城西南五里许,有港日葫芦头,风帆丛集,为省会水运要路,近来航业日盛,廛肆渐壁,
居然一小通商埠矣。奎城风景此为第四。
蕞尔葫芦港, 帆樯集若林。
几家成市落, 五里楼城荫。
春水扶余泊,① 秋风孛苦砧。②
橹摇归梦远, 帆挂夕阳沈。
傥浚轮舟路, 长途递好音。③
①水路西通吉林之扶余县。②孛苦即h奎音转。③每岁雨集江深则轮舟可至,浅则否,若
以人力疏之,则轮船常通,运输便利,其繁盛固可立而待也。
沙中丘壑
去葫芦港西南行二里半许,即为黄沙滩,东西绵互三、四里,沙阜起伏,颇具丘壑之观,
幽如旷如,别饶胜概,阜之大者有三,以中阜为最高,踞其巅北,瞰江流曲折回抱,野旷天长,
披襟当风,飘然有遗世独立之想。奎城风景此为第五。
黄沙滩上路, 潇洒出尘氛。
曲折江流抱, 晶莹石彩纷。④
凌空山气势,②满地水波纹。④
野趣饶丘壑, 名流集屐裙。
如何兹胜境, 不与俗人闻。@
原注:①石片作五色,轻润可爱,俯拾即是。(爹沙阜山立,在省垣附近地,当以此为最
高处。③滩上无青草,风吹细沙,处处皆作水绉纹,亦奇观也。④奇趣天然,允推穷边胜境,
惜地僻而游者卒鲜,虽有土人往来其间,亦熟视无睹,故名不著云。
泊上沧桑
城西门外有水泡,清将军傅玉凿渠引江水灌之,名官沟。嗣将军永琨常携僚属游此,泛舟
赋诗,号西泊,遂为奎城名胜之一。自将军那启泰惑於形家之说塞其渠,泊遂涸。然每夏大雨,
江水涨溢,泊水复盈,居人多泛舟为乐焉。奎城风景此为第六。
一泊木城西,① 遗踪访虎溪。②
清游才泛月, 淤塞竞封泥。③
偶尔东浮涨, 依然水满堤。
坐观桑海变, 居胜峤壶栖。
疏凿熟能继, 余流空白澌。
原注:①木城详后。②陈国瑞戍江时,常垂钓西泊,自号虎溪钓客。虎溪即西泊也。
孤亭野色
城西普恩寺为昔人游览佳处,今改设师范学校矣。寺前有海粟亭,为主政西清氏所建,额
日:“浮幻因缘”。其地踞高阜,临旷野,右带长江,左襟西泊,北侧林阜掩映,楼殿辉煌,
南则平沙细草,一碧无垠,立亭四望,令人心旷神怡。奎城风景此为第七。
海粟亭中立, 微茫野色苍。
书声楼外落,① 江气槛边凉。
大士飞来后,② 将军校猎场。③
幻缘浮水月, 斜景卧牛羊。
隔泊望城市, 喧阗为底忙?
原注:①寺内原有藏书楼。②寺中昔有纸本飞来大士相,颇著灵异。③历任将军阅兵,多
在亭前旷地。
古塔城阴
旧土城东门外里许平岗上,艮震之间,路旁有古塔,高可丈余,不知建自何年。父老相传
昔筑省垣时,特设以镇城者。依岗阜,林木萧疏,西傍郊墟,人家篱落,鸡犬相闻。每当秋风
古道,蔓草斜阳,徘徊其间,令人动怀古悲秋之感。奎城风景此为第八。
此塔何年建? 东门镇路隅。
平岗余突兀, 古道阅崎岖。
城改经三见,① 尘埋矗丈余。
风来砖自落, 月上影同孤。
寂寞空林外, 悠悠熟驻车。②
原注:①p奎城址本霸奇兰所筑兵营也。始为土垒萨布素将军改为木城,至将军恭镗始用
砖,今仍其旧。(多塔僻而小,土人多不措意,且有不知为何物者。特表出之,列八景之一。
作者案:此塔已年久失修,已於今岁甲戍三月间倾倒,经士人铲平后,无复遗址可考矣。
奎城八咏
——和木叶山人并用原韵
薛载园
西园消夏
一园余半壁, 南北划鸿沟。
煮茗吟香馆, 看书结绮楼。①
鹤团忘岁月, 槐国记春秋。⑦
林气兼花气, 晨游胜夜游。
清凉消小暑, 莫更问南收。
原注:(D省立图书馆在园内,建筑悉仿宫殿式。(参万里亭西,藏花坞北,有槐一株,高
可七八尺,为边地仅见之物。
东墅及春
冻解迟三月, 催耕尚及春。
东湖曾筑墅, 北府自勤民。
水木清华甚, 亭台计划频。
祗今吟集蓼, 不见绩献豳。
无限兴衰感, 何人谒后尘?
孛江钓舸
大江横孛苦, 风物足流连。
威虎浮芦港, 生鱼上酒筵。
醉翁之意耳, 把钓岂徒然?
近岸宜求石, 中流合扣舷。
留园园外泊, 一岛幻云烟。①
原注:①小岛浮烟,为留园八景之一。
芦港归帆
向晚江堤路, 飘萧风满襟。
葫芦悬曲港, 船套隐遥林。
片片归帆影, 呜呜画角音。①
人随雅共倦, 沙与草俱沈。
几处炊烟起, 连樯落照深。
原注:①港上常驻兵。
沙中丘壑
十里城南路, 黄沙色可分。
山低如覆土, 壑浅不生云。
草上时张幕,① 江边熟浣裙。②
钓鱼寻断岸, 栋石辨花纹。③
四望天无际, 樵歌隔水闻。④
原注:①夏甘游人张幕集饮。②俄入水浴喜在此处。③沙中五色石片虽多,仍以生有花纹
者为贵。(多江西柴草由船运至芦港卸售。
泊上沧桑
一水泊城西, 无山尚有溪。
墙阴临岸近, 桥影压波低。
放艇寻花坞, 垂竿坐柳堤。
萧闲思卧虎, 污秽惜淤泥。
渠在留谁溶, 斯言讵忍提。
孤亭野色
孤亭名海栗, 孑立倚空苍。
沙草四围色, 江流一线光。
因缘皆幻影, 蹴踊有球场。
夕照投林鸟, 秋凉伏槛羊。
年年官道侧, 兀自看人忙。
古塔城阴
边城无古刹, 一塔矗东隅。
塔自何时建, 城犹是布枯。
沙中忘坦易, 岗上觉嵌岖。
黄壤培愈矮, 青林冷益孤。
客来南北送, 悉绝此浮图。①
原注:①范成大诗:“墙上浮图路傍堠,送人南北管离愁。”
编者按:木叶山人为魏毓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