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礼仪习俗
第二节 礼仪习俗
礼 节
称 谓 有血、亲缘关系的晚辈对长辈用相应的辈分称呼。长辈对晚辈可直呼其名,平辈
之间多称兄弟姊妹或再加上排行第次。对无亲缘的上辈、晚辈也要推测年龄予以适当称呼。
上下级、干群和同事、朋友及陌生人之间的“同志”称谓在90年代已很少听到,代之以打
上等级地位和市场经济烙印的称谓。在企业单位对领导多称职务,对工人多称“师傅”。工友
之间多称兄弟姐妹,对外交往称男性为“先生”、女性为“女士”的渐增。
家 风
客人初次到访,将自己的亲属一一向客人介绍,并向客人献茶敬烟。若家里有客人,又有
新客人到访,则先将客人互相介绍,一同接待,不使客人有亲疏之感。不在客人面前口角争执,
不在客人面前教训孩子,以避逐客之嫌。用餐时,让客人作首位自己坐末位,请客人先开席;
长辈去晚辈家做客,以糖果糕点类相赠;晚辈拜望长辈则以烟酒、保健品相赠馈。到亲朋好友
家走访要先出声而后进门,进屋后见到人,不管熟悉与否均一一打招呼,尤其对年长者更为礼
貌周全。
交 谊
阿木尔人重交谊,一般分为:血缘相近的家族亲交谊,即叔伯亲代代亲;姻亲关系的交谊,
即姑舅亲三代亲;师徒情谊维系的时间比较长,徒弟多称师傅为长辈;朋友间的交谊,即心换
心,一辈亲;邻居之间的交谊,即远亲不如近邻;对一起参加工作、同学、战友、同事之间的
交谊比较重视,经常沟通、交往。
婚 嫁
1988年后,男女婚姻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为主流。择偶不再强调出身、学历。新观念、
新时尚已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男婚女嫁观念较传统,讲究实惠,举办婚礼,要找“明
白人”择吉日。结婚的前一天是娘家人答谢亲友的日子。婚礼一般都在新郎家举办,在此之前,
新郎的家长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请有经验的明白人主持婚礼,尽量把婚礼办得体面、周到、
热闹。找一辆像样的小车(轿车)接新娘,并把婆家带来的离娘肉 (4条肋骨)、粉条、葱等留下
一半、拿走一半。新娘到了新房后,由早已安排好的人梳头、叠被子、挂窗帘、点长命灯等,
男方家长 均给 “小红包”(包10—20元钱)以表谢意。婚礼上新郎新娘互相交换礼物,有金戒
指、手表、钢笔等。新婚之夜闹洞房逗乐取笑。婚后第三天回门,新郎新娘带着礼品,回娘家
看望老人,当天日落前返回自己家。结婚的当年女儿不在娘家过春节,不能看到娘家灯亮。经
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到饭店举办婚礼,
1995年后,婚事更为排场,请司仪、请摄像。接新娘的车多为轿车,有条件的家庭到饭店
摆酒席,结婚照不惜花钱。举行婚礼请乐队歌手以增加喜庆气氛。
2000年后,男女双方父母都给新郎新娘改口钱,由 101元,(意思是百里挑一),已增至1001
元,富裕人家升至 10001元。在婚礼上,由童男童女做伴郎伴娘,陪伴步入婚礼殿堂,新郎新
娘在举行婚礼仪式时分别穿西服和婚纱。传统婚姻观念在逐步转变,子女对老年人再婚不再持
反对态度。
2005年后,婚庆服务悄然兴起,实行一条龙服务。统一颜色、统一车型接亲车队。结婚程
序繁琐、热闹。偏远林场举办婚礼仍按传统方式举办。也有一些小青年追求时尚去外地参加集
体婚礼。老年人再婚一般都低调进行,找几个至亲小酌一场,一般不举行婚礼仪式。
生 育
生育历来被视为家庭大事。优生优育、独生子女的习惯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上世纪90年代
后,孕妇一改过去把接生员请到家,非难产不住院的旧习,纷纷住院待产。妇女生育后,疗养
一个月,称“坐月子”,期间不劳作,不洗涤,保持富有营养的饮食,一般都由婆婆伺候月子。
亲朋好友送礼祝贺。婴儿满月时,办满月酒。婴儿一周岁时,将笔、胭脂、硬币等小物品放在
床上让婴儿抓,俗称“抓周”,预示长大后的命运。多数家庭在婴儿满月、周岁时照相留念。
寿 诞
每逢生日,男女老幼吃“长寿面”。1990年后,由于独生子女增多,长辈对孩子的生日比
较重视。部分家庭为孩子购买生日蛋糕、蜡烛,学西方人吹蜡烛、切蛋糕、唱生日快乐歌。亲
戚朋友多为过生日的孩子买礼物、赠“红包”。中学生互做生日的风气日盛,中青年办生日的
较少。老年人过六十六、七十大寿。六十六岁时,由女儿用 6两面包66个饺子,七十岁吃“一
刀切”长寿面。在老人生日,儿女赠送衣物礼品以示孝心。21世纪后,祝寿多在饭店举行,亲
朋团聚小酌,无繁琐礼仪。
葬 俗
2006年前,以土葬为主,俗称“入土为安”。由板材做成“三·五”或“四·六”棺木。
亲人亡故,穿戴寿衣、点送魂灯、供倒头饭,一般设灵堂3至5天,亲朋好友吊唁。孝子头戴孝
冠、腰系孝带。嫡亲晚辈腰系白色孝带,平辈亲属臂戴黑纱,孙辈黑臂纱上扎红布条。请“阴
阳先生”选墓地。出殡时,为死者“开光”、“入殓”;由长子摔丧盆;亲属哭丧。配偶不送
葬,女人送葬不上坟地。送殡路上一般由女婿撒黄纸钱(俗称买路钱),遇桥、井压纸钱。埋葬
也逐步演变成机械化, 卡车拉灵柩、吊车吊棺木下葬、装载机培土。出殡后 3天圆坟,第7天
(俗称头七),在自家烟囱根摆供品,烧纸撒草木灰。逢七日上坟祭奠至七七结束,女儿在五七
祭奠时送花。 周年、三周年大祭。有丧事的家庭3年内不贴春联、不放鞭炮,正月十五不挂彩
灯。
2007年,实行火葬。林业局筹资68万元建成殡仪服务中心,购置运遗体车辆及相关配套设
施。建设1.5公顷以树葬为主的公益墓地。自觉实施遗体火化的发给 1000元殡葬补贴。火化前,
为死者“开光”,开追悼会。对亡者进行整容、照相。送葬人最后一次告别亡者后进行火化。
骨灰盒一般存放在殡仪馆,也可买墓地树葬。
传统节日
当地人注重传统节日,将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端午节、鬼节(七月十五)、中秋
节、重阳节、小年(腊月二十三)、除夕等传统节日列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春 节 阿木尔人过春节都贴春联、挂彩灯、放鞭炮。时间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外出
的人一般都赶回家过团圆年。除夕下午太阳落山前开晚餐。除夕夜守岁吃饺子,必有鱼,鱼必
剩至初一,意为连年有余。初一全家在一起过年不外出,初二看望至亲辞岁。过了初五,拜友
宴客告一段落。木材生产高潮时期,春节放假三天。2000年后,将春节假期延长至正月十五。
元宵节 正月十四起,家家挂灯笼。每年,林业局都组织在主要街道做冰灯,放烟花,万
人空巷涌至大街观看烟花,场面甚为壮观。观完烟花,赶回家煮元宵。
清明节 清明例行扫墓,俗称“上坟”。近年,祭祖风气日盛,林业局倡导文明祭扫,献
花代替烧纸,但因正值防火戒严期,消防防火部门严查严守,严禁烧纸,以防火灾发生。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早起人们纷纷到山坡河边踏青。用露水洗
目,采树枝、艾蒿回家。家家挂葫芦、吃鸡蛋和粽子。近年,人们保护生态意识增强,很少有
人采树枝、艾蒿,只踏青。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被视为与春节一样的大节日。是夜,合家团圆,吃月饼、
西瓜、苹果、葡萄佐以菜肴,取月圆人也圆之意。
小 年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已经淡化。人们在此日搞卫生,做春节前准备。
除 夕 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晚上,称除夕,俗称年三十。这天,早贴春联,晚吃
年夜饭,有长辈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
现代节日
现代节日有元旦、国际劳动妇女节(“三八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中国青年节、国
际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老人节、教师节等。
植树节 1979年起,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为中国植树节。1981年 12月,全国
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于次年颁布全国义务植
树实施办法要求:凡年满11岁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都有承担义务植树任务, 每人每年植树3
至5棵。因大兴安岭气候寒冷,经国家批准,将植树节移至4月28日。每年林业局都组织干部、
职工、学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
师节。是年,第一个教师节,林业局各级领导深入各学校慰问教师。以后历年教师节都召开庆
祝会,表彰奖励优秀教师。
老人节 中国古代传统,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两阳相重,又称“重阳”。
1988年,将“重阳”定为中国老人节后,每年农历九月九,为家中老人过节。各级领导干部也
在节前慰问老干部、老职工和孤寡老人,并号召全社会发扬尊老爱幼光荣传统。
其他节日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等均系改革开放后由外传入。
情人节 2月14日。起源于古罗马,是欧美青年人喜爱的节日。20世纪 90年代后期传入大
兴安岭地区。年轻人较为喜欢此节。当日,朋友、夫妻、恋人赠鲜花、贺卡、巧克力等以示情
思,并以约会、请客等形式互诉衷肠,联络感情。
母亲节 5月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提出设立母亲节倡议的是美国费城的安娜.M.贾维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大兴安岭地区,阿木尔也较流行。
父亲节 6月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 第一个提出建议的是美国华盛顿的约翰.布鲁斯.多
德夫人。20世纪90年代后期传入大兴安岭。近年,为父亲母亲过节者渐增。逢节,儿女为父母
置宴或送衣物、鲜花至贺以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圣诞节 12月25日(耶稣诞生日)。20世纪末传入阿木尔。近年在青年人中逐渐盛行,商家
利用圣诞节推销节日用品。圣诞树成为大宾馆、饭店重要装饰。
宗教习俗
佛 教 2000年1月,林业局宣传部根据佛教徒申请, 按照民族政策,向漠河县政府、大
兴安岭地区行署民族宗教局、黑龙江省宗教局逐级申报新建阿木尔永度寺。黑龙江省宗教局于
2月13日下文批复“同意批准新建阿木尔永度寺”。5月,漠河县人民政府批准阿木尔永度寺为
合法宗教活动场所,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有主持1人。永度寺法人代表释正智,佛教徒 7人,
教众36人。
2008年2月25日,经黑龙江省宗教局批准,将永度寺更名为北灵寺,迁至漠河县观音山。
基督教 1997年,阿木尔基督教会成立。聚会场所在向阳街。建筑面积160平方米。
2009年,基督教众81人。每周星期三、星期五、星期日下午聚会。活动内容主要是颂圣经、
唱“赞美诗”,祈祷和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