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行政区划和乡镇

第二节 行政区划和乡镇



               

   一、行政区划

  区以下行政区划1968年为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1973年人民公社、镇、生产队;1987
年镇、乡、村建制。

  现有:

  (一)、呼中镇、大西沟村、卡玛兰村、东方红村、白鲁山村和飞虎山村。

  (二)、碧水镇。碧水(向阳)村、提扬山村、秀山村、阿尔河和吉羊河村。

  (三)、宏伟乡、宏伟村

  (四)、苍山乡、苍山村

  (五)、呼源镇、呼源(呼西村)、红峰村和亚里河村。

  (六)、雄关乡、雄关村。

   二、乡 镇

  (一)呼中镇

  于1967年9月建立东方红林场,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于1968年改称东方红公社革命委
员会,1970年区机关搬迁至东方红公社后,职工、居民、家属纷纷沓至.人口骤增。1972年区
决定组建呼中镇,经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和行署批准。1973年2月呼中镇正式诞生并成立革
命委员会。1979年2月撤消革命委员会为呼中镇人民政府。1987 年4月黑龙江省民政厅正式承
认呼中镇为乡镇级人民政府。

  呼中镇,位于区境内中部,呼玛河上游。东与宏伟乡、碧水镇接壤,北与塔河县、漠河县
交界,西与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毗邻,南与苍山乡、呼源镇和自然保护区相连。总面积
为2 920.4平方公里。辖10个居民委和5个自然村。1990年全镇总户数7 758 户,总人口为30 185
人。地处黑龙江的西北部,林碧线通过镇至林海与嫩林线相接。呼新公路直达新林区,交通方
便。设有呼中火车站、客运站。公路交通可达各乡镇场屯。

  镇所在面积为4.1平方公里。东西宽,南北窄。有街道17条,巷弄65条。中新大街横穿东
西站前路。向阳路、建工路、河西路、新建路纵贯南北。河堤路三面环绕镇区。西北部为教育
区,中部为商业区。全镇有3层以上的楼房51幢。电影院、呼中宾馆、老职工活动室、林产工
业公司大楼、广播电视局大楼等主要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1987年新建农贸市场一条街,
花色繁多、别具一格。

中心街广场一角



镇办企业有6家厂家和3家商店。1990年底有职工472人,工业总产值221万元,年上缴利税
38万元。

  全镇有中学4所(其中职业高中,(预备兵员学校)1所)小学9所和技工学校1所。达到初中普
及。同时设有老年人大学1所,文化设施有呼中电影院、映山红舞厅、文化馆、图书馆、老职
工之家、资源展览馆、广播电视局各1所、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2个、电视差转台5个,基层图
书室6个,电影放映队1个。医疗保健设施有区医院、区预防保健中心、镇卫生所各1所和基层7
个卫生所。防洪设施在镇西有6公里长的防洪堤一条。

呼中镇居民住宅小区



  1、卡玛兰村建于1973年,位于卡玛兰河下游。北部与碧水镇、碧水(向阳村)毗连,北、
西部与白鲁山村相接,南部与东方红村、大西沟村和宏伟乡接壤,东部与碧水镇提扬山村相邻,
面积为419.60平方公里。常住户96户,人口384人。公路交通有呼中镇—飞虎山村、呼中镇—
东方红村客运线通过这里,距呼中镇12公里。该村以营林为主兼搞木材生产,平均每年完成营
林生产2 000混合公顷;木材生产3万立方米;年均产值130万元。村内生产组织有营林队1个和
木材生产承包组3个,生产队和菌类养殖场各1个。

  村内文化设施有图书馆、广播站、卫星地面接收站和俱乐部。同时有商店、粮店、小学校、
幼儿园和卫生所各1所。

位于卡马兰村的呼中森林经营所



  有呼中林业局野生动物繁殖中心一处。

  2、东方红村建于1976年,位于卡玛兰河下游南岸的支流。上、下阿鲁戈埃河的汇流处。

  呼中镇—东方红村客运线的终端。距离呼中镇32 公里处,北与白鲁山、飞虎山村相邻,
南与大西沟村、自然保护区接壤,东与卡玛兰村毗连,西与飞虎山村相连,境跨东西32公里,
南北20公里,面积为506.67平方公里,人口347人。

  该村主要以经营木材生产和营林更新为主,1976—1990年共完成木材生产任务631 364立
方米,年平均完成木材生产任务为42 091立方米。除林业生产作业组外有农业生产队1个,农
用地13.3公顷以种植蔬菜为主。

东方红村



  村内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商店和粮店各1处。

  阿鲁戈埃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

  3、白鲁山村建于1976年,位于卡玛兰河中游北岸。东与碧水镇相连,南与卡玛兰村、东
方红村毗邻,西与飞虎山村相接,北隔白卡鲁山、嘎耒奥山与塔河县、漠河县相望。东西宽15
公里,南北长28公里。面积为535.91平方公里,辖白浪河小屯,人口有368人。交通由呼中镇
—飞虎山村客运公路线横穿而过,距呼中镇38公里。

  该村主要以经营木材生产和营林更新为主,1976年至1990年完成木材生产任务739 413立
方米,年平均生产木材49 294.2立方米,除林业生产作业组外尚有1个农业生产队和1个营林大
队。
白鲁山村
0000055;[/$$p]

  村内设有小学校、商店、粮店和卫生所各1所。

  卡玛兰河从西到东横贯全村,白卡鲁山位于东北部,海拔高1 396.7米,西北部有嘎耒奥
山,海拔高1 250米。

  4、飞虎山村建于1978年。位于区的西北部,卡玛兰河上游北岸,呼中—飞虎山客运公路
终点与呼中镇相距54公里,东与白鲁山村接壤,南与自然保护区毗邻,西以大兴安岭为界与内
蒙古自治区隔岭相望,北与漠河县相连。东西宽13公里,南北长21公里,面积为855.47平方公
里,人口250人。
飞虎山村林场外景



  该村主要以经营木材生产和营林更新为主,从1978—1990年共生产木材473 482平方米,
年平均生产木材36 421.7立方米。除与木材生产有关组织外尚有综合段1个。

  村内设有商店、粮店、小学校和卫生所各1所。

  卡玛兰河从境内西南部大兴安岭发源,流向东北横贯全境。境内有三望山,海拔高1 262
米。飞虎山海拔高1 019米。

  5、大西沟村建于1979年,位于波洛霍里河上游,呼中—大西沟村客运公路的终点,距呼
中镇27公里。东隔呼玛河与宏伟村隔河相望,南与苍山乡、呼源镇连接,北与卡玛兰、东方红
村紧邻,西与保护区接壤。东西宽24 公里,南北长14公里,面积为602.75平方公里,人口有169
人。
大西沟村一角



  该村以经营木材生产和营林更新为主。1979—1990年完成木材生产448 149立方米,年平
均完成木材生产37 345.75立方米。除有关林业生产所需组织外尚有农业生产队1个,以种植蔬
菜为主。

  村内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商店和粮店各1所。

  境内波洛霍里河自西南流向东北全长30公里,斜贯全村。

(二)碧水镇

  1970年4月经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由松岭区的绿水林场全建制搬迁来呼中,在碧水建立碧
水林场,同年9月成立革命委员会。1971年3月改称碧水公社革命委员会。1976—1979年先后建
立向阳、提扬山、秀山、阿尔河和吉羊河林场。1979年4月撤销革命委员会称呼,1984年9月将
提扬山、吉羊河、阿尔河秀山4个林场、碧水车队、碧水贮木场和碧水经营林场合并,改称碧
水林业公司。同时,撤销碧水公社,成立碧水镇。1987年3月经黑龙江省民政厅承认碧水为乡
镇级人民政府,同年9月撤销碧水林业公司建成镇场合一的碧水镇人民政府。

碧水镇街道一侧



  碧水镇位于区的东北部。东与新林区接壤,南与宏伟乡相连,北与塔河县毗邻,西与呼中
镇相接。辖9个居民委和5个自然村(场),全镇总户数1990年为3 645户,总人口为13 987人,
总面积为1 844.17平方公里。铁路有林碧线直通林海。盘碧公路通往塔河县盘古镇。

  镇驻地面积为3平方公里,南部为工厂区,中部为商业与机关,北部为家属区。

  镇办企业有青年木器厂、家属木器厂、木制品厂、社会福利厂、烧柴站。1990年有职工216
人,产值206万元,有农业用地42公顷。

  镇有文化教育设施、广播站8处、图书室1处、文化站1所、电影院2处。电影放映队1个、
电视差转台3处、中学1所、小学8所。医疗保健设施有碧水卫生院、保健站各1所、卫生所7个。
商贸系统有碧水百货商店、粮库、粮店、工商银行碧水分理处、税务所、邮电所、工商管理所。

  1、提扬山村建于1974年,位于呼玛河中游南岸。东与新林区和本镇秀山村接壤。北隔呼
玛河与阿尔河村相望。西面和呼中镇的卡玛兰村相连。南部紧邻宏伟乡,境内南北长30公里,
东西宽15公里,面积为446.77平方公里,住户124户,人口509人。呼中镇—秀山村客运公路
横穿东西距碧水镇11公里。

  该村以经营木材生产和营林更新为主。1976—1990年木材生产量为786 320立方米。年平
均生产木材52 421.3 立方米。设有林业生产作业组、营林作业组、检修段和木材综合加工段、
农业队和场办养鸡场。

  村内有商店、粮店、小学校和卫生所各1所。

  境内有小提扬山,海拔高915米。

  2、阿尔河村建于1974年,位于呼玛河中游北岸。南与秀山村隔呼玛河相望,北与塔河县
毗邻,东与吉羊河村相连,西与向阳村接壤,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4公里,面积为265.26平
方公里,有住户134户,人口669人。呼中镇至吉羊河村公路客运线横穿全村。距碧水镇12公里。

提杨山村



阿尔河林场与部分家属小区



  该村以经营木材生产和营林更新为主。1976—1990年生产木材786 320立方米,年平均生
产木材52 421.3立方米。设3个木材生产段,1个营林段,1个检修所和1个农业生产队(其中木
材生产段、营林段1987年改为生产作业组)。

  村内有小学校、卫生所、商店和粮店各1所。

  境内有阿尔农河全长20余公里纵贯全村。汇入呼玛河。

  3、秀山村建于1976年,位于呼玛河中游南岸。呼中镇—秀山村公路客运线的终点处。东
与塔河县毗连,南与新林区接壤,西与提扬山村相邻,北隔呼玛河与阿尔河、吉羊河村相望,
东西宽24公里,南北长20公里,面积324.1平方公里,住户86户,人口357人。

秀山村一角



  该村以经营木材生产和营林更新为主。1976—1990年生产木材396 289立方米,平均年生
产木材26 419.27 立方米,设有2个木材生产段,1个营林段(以上生产、营林段自1987年后改
组为生产作业组)和1个检修所,村办砖厂和农业队各1个。

  村内有小学校、卫生所、商店、粮店各1所。

  境内有大提扬山,海拔高936米。

吉羊河村



  4、吉羊河村建于1979年,位于呼玛河中游北岸,区的东北角,呼中镇—吉羊河村公路客
运线终点处,距碧水34公里,北部和东部与塔河县毗邻,南隔呼玛河与秀山村相望,西与阿尔
河村相连,东北宽27公里,南北长16公里,面积为268.29平方公里,有住户79户,人口301人。

  该村以经营木材生产和营林更新为主,1979—1990年生产木材450 606立方米。年平均生
产木材37 550.5立方米,村内生产组织有3个木材生产段,1个营林段、1个检修所和1个农业队
(1987年木材生产段、营林段改组成生产作业组)。

  村内有商店、粮店、小学校和卫生所各1所。

  境内有阿吉羊河纵贯全村汇入呼玛河。

  5、碧水(向阳村)建于1970年,1989年更名为向阳村,位于林碧线的终点,呼玛河中游南
岸,北部与塔河县交界,南部、西部与呼中镇的卡玛兰村和白鲁山村相连,东部与阿尔河村、
提扬山村接壤。境内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30公里,面积539.75平方公里。

碧水镇电影院外景



  该村以经营木材生产和营林更新为主,1970—1990年共生产木材1 152.482立方米,年平
均生产木材为57 624.1立方米,生产组织有4个生产工段和1个机械检修所。

   三、宏伟乡

  1969年10月成立宏伟大队,1970年1月改称宏伟林场并成立革命委员会,1971年3月改称宏
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3年5月苍山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并入宏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至
翌年2月苍山又从宏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分出去成立苍山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4月撤
销革命委员会,1987年4月经黑龙江省民政厅批复承认宏伟为乡级人民政府。

宏伟乡宏伟村外景



  宏伟乡在区的中东部,林碧线的90公里处,东与新林区毗邻,北与碧水镇接壤,西.隔呼
玛河与呼中镇相望,南和苍山乡,呼源镇相连,总面积为623.31平方公里,总户数633户,总
人口2 550人,呼新公路通过该乡,与区所在地呼中镇相距9公里。

  乡所在地宏伟村面积为1平方公里,村郊有农业用地20公顷,主要种植蔬菜和马铃薯,乡
办工业有木材综合厂1所。

  乡内有小学校2所,其中1所专为克汀病患儿新建的育智小学,文化设施有图书室、广播站、
电影放映队、宏伟电影院、文化站、电视差转台、医疗方面有卫生所1所。

  乡内设有邮政代办所、百货商店、粮店和公安派出所、险峰车站。

   四、苍山乡

  始于1969年、1970 年8月29日成立苍山林场革命委员会,1971年3 月改称苍山人民公社革
命委员会,1973年5月并入宏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于翌年2月又单独成立苍山人民公社革命委
员会,1979年4月撤销革命委员会称苍山公社,1987年4月经黑龙江省民政厅批复承认苍山为乡
级人民政府。

  苍山乡位于区的中部,东南两处与呼源镇接壤,北与宏伟乡相连,西与呼中镇大西沟村毗
邻,总面积为293.16平方公里,1990年底总户数为310户,人口为1220人,农业用地4公顷,交
通有铁路林碧线和呼新公路纵贯南北,距呼中镇32公里。

苍山乡苍山村全貌



  乡的文化教育设施有广播站、电影放映队、文化站、图书室、电视差转台和苍山小学。医
疗1个木旋厂,至1990年底有职工20人,年净产值3万元上缴利税1万元。

   五、呼源镇

  始建于1967年5月,由呼中林业局筹建处的三、四中队改组建成呼源林场,同年12月改称
为卫东彪林场并成立革命委员会。1968年7月把卫东彪林场改称为呼源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3年在呼源公社管辖区内成立呼源森林经营所,6月呼源公社又称呼源林场。1974年8月公社
(林场)建立一、二、三3个分场。撤销呼源公社(林场),1976年1月把一、二、三3个分场改称
为欧宁河、小白山和红峰公社(林场)革命委员会。同时把呼源林场和呼源森林经营所合并,称
为呼源人民公社(经营林场)革命委员会,1976年8月相继建立呼滨、亚里河公社(林场)革命委
员会。1977年5月撤销小白山林场与呼源公社(经营林场)合并。1978年7月将欧宁河改称为大白
山公社(林场)革委会。1979年4月撤销革命委员会称呼,设立森林经营所与呼源公社合并称呼
源公社把呼源经营林场改称为呼源林场。1982年5月撤销大白山林场与呼源林场合并,撤销呼
滨林场与红峰林场合并。7月成立呼源森林经营所直接指挥营林生产的大白山、呼滨2个营林大
队、呼源林场和呼源公社合并称呼源公社(林场)。1984年9月将大白山、红峰、呼滨、亚里河4
个林场和呼源贮木场呼源车队同呼源经营林场合并,改称呼源林业公司。撤销呼源人民公社,
成立呼源镇。至1987年4月经黑龙江省民政厅批复,正式承认呼源为镇级人民政府。1988年12
月撤消呼源林业公司与呼源镇人民政府合并,建成镇场合一的呼源镇人民政府。

  呼源镇位于区的东南部,呼源河流入呼玛河的交汇处,以呼源河而命名。东部与雄关乡和
新林区接壤,北部与苍山乡为邻,西部与呼中自然保护区毗连,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松岭区
隔依勒呼里山相望。总面积为1 842.65平方公里,总户数8 493户,总人口10 173人,辖7个居
民委与3个自然屯。
呼源镇居民区一角



  镇驻在地,东西宽,南北窄,有街道16条纵横交错,呼源大街横穿镇中,四环路东、西、
南、北紧围镇区,呼源河有铁路桥、吊桥和自行设计的木结构4座大桥依次自西向东排列,沟
通了被呼源河割裂的南北两部,南部以机关、学校和商业为主,北部以家属住宅区为主,呼源
河两岸修筑了永久性防洪堤。

  全镇文化教育设施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6所,职工业余学校1所,幼儿园1所,电影院2所,
电影放映队1个,电视差转台2个,图书室6个和文化指导站1个。卫生设施有人民卫生院1所,
基层卫生所3所,卫生防疫站1所。

  乡镇企业有呼源镇木器加工厂、呼源社会福利厂、呼源中学校办木制厂等6家厂家,共有
职工545人,1990年产值(不变价)为624万元。农业有耕地面积117公顷,1989 年农业总产价
402万元。

  镇内设有粮库、粮店、百货商店、税务所、工商管理所、邮电支局、工商银行呼中办事处,
呼源分理处等事业机构。

  1、亚里河村建于1976年,位于亚里河上游,区的最南端。呼中镇—亚里河村客运公路的
终端处,距呼源镇50公里,北部与红峰村接壤,西部与自然保护区相邻。南部、东部隔依勒呼
里山与内蒙古自治区和松岭区相望,面积为404.97平方公里,有住户58户,人口199人。

亚里河村一角



  该村以木材生产和营林更新为主。1976—1990年共生产木材562 745立方米。年平均生产
木材37 516立方米。村的生产组织有营林大队、机械检修所各1个和搞木材生产的8个综合作业
组。

  村内有商店、粮店、小学、卫生所各1所。

红峰村和红峰林场一角



  2、红峰村建于1976年。位于亚里河中游,东部与新林区、松岭区相邻,南部与亚里河村
接壤,西部与自然保护区毗连,北部与呼西村相连,面积为698.52平方公里,住户51户,人口
496人。公路交通有呼中镇—亚里河村的线路纵贯南北,距呼源镇35公里。

  该村以木材生产和营林更新为主。1976—1990 年共生产木材813 682立方米,年平均生产
木材54 245立方米。村内生产组织有6个综合作业组,1个机械检修所和1个农业队。

  村内有商店、粮店、小学校、卫生所各1所。

呼西村的呼西林场



  境内有亚里河与公路并行纵贯全村。博乌拉山海拔高1 222米。

  3、呼西(呼源)村建于1967年,呼西为1984年新定名。位于呼玛河上游。呼源河口两岸。
北与苍山乡和呼中镇的大西沟村毗连,东与雄关乡、宏伟乡和新林区交界,南与红峰村相邻,
西与自然保护区相连。面积为739.16平方公里,辖白山、小白山两个自然村,驻地在呼源镇河
北街道居民委员会。

  该村以经营木材生产和营林更新为主。1970—1990年共完成木材生产1 398 258立方米,
年平均生产木材69 912.9立方米。生产组织有2个检修所,10个综合作业组,1个木旋厂和1个
农业生产队。

雄关乡雄关村全貌



  六、雄关乡

  雄关乡原系呼源公社西那木贮木场。1974年4月组建雄关人民公社,6月人民公社与林场
并称,同时成立革命委员会称雄关人民公社(林场)革命委员会,1979年4月撤销革委会称为雄
关公社(林场),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称为雄关林场,1985年成立雄关乡人民政府直至1987
年8月经黑龙江省民政厅批复,承认雄关为乡级人民政府。

  雄关乡位于区的东南部,呼源河中游两岸。东靠新林区,南、北西三面为呼源镇所包围。
东西窄,南北长。全乡总面积为17.662平方公里,有常住户291户,人口1 096人。铁路林碧
线自东南向西北斜穿全境,与呼中镇相距54公里。

  文化设施有图书室、广播站、文化站、电影放映队、电视差转台。教育设施有小学校1所,
医疗设施有卫生所1所,商业有商店、粮店各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