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具演变
第二章 农业机械
第一节 农具演变
清末至民国时期,黑龙江上游一带从事农业生产,工具极为落后,所用生产工具为手工操
作的简单工具。主要农具有镐、锹、锄、镰刀等。
铁耙 本地农田松土用铁耙。主要有二齿耙、三齿耙、五齿耙。各有铁裤,安装木柄。粘
土地多用二齿、三齿耙。松土或表面作业多用三齿或五齿耙。
锄头 本地锄草用锄头,锄板厚实,刀口夹钢。锄钩呈鹅脖形,锄板与锄钩固定,锄杠多
以椴木为主。
镐头 本地小片开荒。多用镐头。头部有两种形状,一种呈梯形,刀口宽平,近镐裤处略
窄;一种呈牛心形,又称牛心镐,镐身上宽下窄,刀口呈丁字形,用绳或铁线固定长柄。两种
镐柄用桦木,质地坚韧。
镰刀 本地镰刀有两种,割麦用月牙镰,砍柴多用直刀镰。
钐刀 主要用打羊草和割麦子,是引自苏联的一种刀。刀身窄而长;刀杆上有刀架。
木犁 犁辕为木制,由农民自制,犁铧等铁制部分由外地购进,用马或牛牵引,主要用于
翻地起垄。
丁齿耙 初用木框木齿,后改为铁齿木框.主要用马或牛牵引,用于平整地。
耢子 用木方夹住树枝条,宽约2米,长约2.5米,用畜力牵引,用于撒种后敷土之用。
耕耙 铁铧如心状。木制框架。播种时原垄耕种。
木磙 木制,外框宽0.8,长2米。磙直径约0.25~0.30米,多用于播种或起垄后镇压。
石磙 一头粗、一头细,外加木框,长约 1米,大头直径40~50厘米,小头直径25~30厘
米;石磙表面顺长方向凿有均匀楞沟,用畜力牵引压场脱粒。
榔头 以手工操作,砸、打。用于豆类脱粒。
解放前一直沿用传统工具。刨土用镐,点种用手,铲地用锄,趟地用木犁,收割用刀,打
场用石磙。碾面用石磨。
东北沦陷时期,陆续从苏联引进脱谷机(又名打场马神),清粮机(又名转筛子),马拉摇臂
收割机。在引进各种洋犁中,有美国产五铧犁,日本产小火犁、翻地用的双轮双铧犁,沙马辽
兹、戈足犁等。苏产原动机“别拉沃兹”,主要用于脱谷。
建国后,50年代初使用步犁,即用畜牵的双轮双铧犁。1959年大办农业机械化。至1979年,
漠河、兴安两乡已基本实现田间和非田间机械化作业。主要农机具种类分为翻整地机具、
播种机具、田间管理机具、收获机械、场院机械等。
翻整地机具 拖拉机牵引五铧犁、七铧犁、缺口耙(重耙)、圆盘耙(轻耙)。
播种机具 24行、48行机引小麦播种机,机引B6大豆播种机和“龙江”号播种机。
田间管理机具 田间管理工序中90%用中耕机,麦田压青苗用链轨拖拉机牵引V型镇压器;
喷农药用机动喷泵。
收获机械 小麦用谷物联合收割机,割晒机,拾禾机。除部分内涝严重的地块机械不便操
作而不得不用人工收获外,全部用机械收获。大豆部分用谷物联合收割机收获。
场院机械 有脱谷机、扬场机、清粮机。
粮米加工全部用电碾、电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