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财政收支

第二节 财政收支




  
  一、财政收入

  清末时期,漠河总卡衙门财政收入是通过瑷珲兵备道拨给,用于发放卡伦官兵俸饷。

  光绪年间开办的漠河金矿,为官督商办企业,矿业费主要由清政府直接拨给,其次是黑龙
江将军衙门自筹和招商股金三项来源,军事防护费,即军饷等项军费,主要由盛京户部拨给,
为了满足漠河金矿护矿军费,弥补不足部分,黑龙江将军在呼兰厅辖区开征洋药税,作为护矿
军费的补充款项。民国时期,除县公署各项开支统由省财政厅拨款外,县内财政收入主要依靠
税收,其中,国家税由国税征收局征收,全部上缴国库;地方税由县公署征收,主要用于县内
支付警察、学校、保卫团等各项事业开支。

   民国漠河财政岁入统计表

表10—1  单位:元



  沦陷时期,漠河县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征收地方税,以税捐维持财政收入,其大部分财政收
入用于警察费、学费等,1934年(伪康德元年)至 1936年(伪康德3年),漠河县财政收入情况如
下表:
   沦陷时期漠河县岁入一览表

表10—2   单位:元



  1949年至 1981年,漠河农村地方财政统归呼玛县财政局管理,漠河兴安设有财政助理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争取财政经济上好转,党和政府在财政上积极贯彻“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的总方针,沿江农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地方工业也千方百计地增
加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开始出现连年增加的情况。1970年至1981年间,境内企业税收未开征,
以利润上缴求得财政收支平衡。1982年至1984年地方所收税款全部上缴上级国库,县财政收入
主要靠国家补助。1985年至1990年,国家对漠河县的财政管理采取区分政策,其中,对黄金企
业实行免税。

  1983~1990年漠河县财政收入决算一览表

表10—3   单位:万元


  说明:1982年因刚恢复县缺点制,财政岁入数字缺,故未统计。

  二、财政支出

  清朝末年,沿边各卡伦建卡房及官弁俸饷均由黑龙江副都统府,瑷珲兵备道支拨。

  民国时期,地方岁出行政经费由中央和省财政厅所辖。漠河所属各金矿局经费由中央农商
部所辖。

    漠河国家岁出决算表
表10—4   1912年(民国元年) 单位:元



   连崟税局岁出经费明细统计表
表10-5   单位:银元



注:连崟税局即连崟征收局,1916年连崟征收局迁至漠河,改为漠河征收局,开始国税、
地方捐同征。

   民国漠河历年财政岁出分类统计表
表10—6 



续表10—6  



   漠河金矿局、商会、公司经费支出表

表10—7  单位:元



  沦陷时期,漠河县的财政支出,一部分由地方税和财政收入补充,不足时用地方行政补助
金或行政借款解决,县公署的各项开支由地方财政自行解决。岁出以行政费,警察费所占比重
大,教育经费次之,其他经费,有时略高于教育经费数额,有时也低于此项数额。

   漠河县岁出一览表

表10—8  (1934~1936年) 单位:(伪国币)元



  伪县公署为了加强地方行政控制,加强警察机构和增加人员,财政支出逐渐增加,为弥补
经费不足,以增加税收的办法填补余缺。从1936年开始税收金额大量增加,人民负担也逐年加
重。1936年漠河县的税收金额比 1934年增加 3 436元,人均负担由 1934年的1.45元,增加到
19.27元,年人均增加9.34元。年均用于教育经费仅有959元,占年均财政总支出的3.2%,而每
年用于警察的经费占总经费的44.6%,而整个地方经济建设,所用经费,年均只有1 349元,占
年度平均总支出的4.52,相当于警察费用的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支出始终贯彻勤俭节约的方针,抓住扩大财源,坚持开源
节流的两个环节,对经费开支采取可花可不花的就不花的原则,严格控制和积极压缩社会集团
购买力,及时清理各单位闲散资金,保证经济建设的需要,地方财政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
民”和“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实行财力分管由重点维持行政费支出,发展为重点保
证生产投资,优先安排文教卫生和科技费用,统筹兼顾其它开支,适当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
压缩行政经费,每年按照上述基本精神,编制年度支出预算,报上级批准执行。

  1982年后,漠河县在财政支出安排上,始终坚持“广开财源,控制支出,收支平衡,略有
节余”的基本方针,财政支出既考虑到各项事业中的重点项目,又兼顾一般性项目,有保有压,
不平均分配,以保重点为主。

  1987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收入开始增加,支出受到控
制,在事业发展,人员增加,商品涨价的情况下,行政管理费支出,每年平均节约5%,对节支
单位允许一次性发放年终奖,没有完成节支的单位规定一律不发节支奖。

   漠河县财政支出决算一览表

表10—9  单位:万元


  注:1982年因县制刚恢复,财政岁出数字缺,故少统计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