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年支边
第三节 青年支边
从1970到1971年,为开发漠河林区,从浙江省宁波地区和内蒙古呼盟地区先后有大批知识
青年来漠河支援边疆。
当时年龄最大的不超过20岁,最小的16岁。他们从南国来到北方,生活上遇到许多困难。
他们远离家乡,离别父母和亲人,不远万里来到祖国北部边陲参加边疆建设,受到了当地党和
政府以及林区人民的欢迎和关怀。
为了加强对知识青年工作的领导,区委、区革委成立了知识青年办公室,具体负责他们的
日常工作。对知识青年的工作,做到了政治上有人抓,生产上有人教,生活上有人管。
在政治上关心他们成长,组织他们学习政治、学习军事、学习文化、学习生活,使知识青
年很快地成长起来,先后有80名知识青年入团入党,21人被提拔当干部,其中10人被提升为科
级领导干部,一人被选进区委领导班子。每年都有200多人被评选为各级劳动模范。
在生产上组织他们学习林业生产技术,学会了施工作业、机械操纵、采伐作业、集材作业
以及木材检验等基本知识。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他们经受了风雨,得到了锻炼,成为林业生
产中的一支有生气的骨干力量。
在生活上,党和政府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每年都安排他们回乡探亲,并报销路费,每年
发一套单衣,两年发一套棉衣,四年发一件皮大衣,一年一双单鞋,一双棉鞋。一月一副单手
套、一年一副棉手套。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知识青年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中,同林区各族人民一起工作、学习和生活,夏季他们在
山里筑路,冬天在山里伐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有的参了军,成了保卫祖国的卫士;有的调往大庆成了石油工人;
有的上了大学,成了国家有用之材;有的因城市需要,返城参加新的建设;剩下在漠河林区扎
根边疆已经不多了。参加支边的知识青年虽然离开边疆,但他们为边疆所做出的贡献和与边疆
人民结下的深情永远使边疆人民怀念,他们的光辉业绩,已载入了漠河的光辉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