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教育管理
第九节 教育管理
一、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学校由县知事代管,后由县长代管。
东北沦陷时期,学校由伪县公署、内务局教育股管理。
解放后,漠河划归呼玛县,教育由呼玛县教育科管理。1958年后,漠河、兴安教育行政直
接归公社管理,公社设中心校,由中心校长管理教学业务。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各级文
教组织瘫痪。
1970年,古莲、阿木尔建区后,每区各设文教科。分别设科长1人,科员2人,管理各区文
化教育。同时成立文教党委,由6人组成党委领导班子。
1981年,漠河恢复县制古莲区文教科改为县教育科,设科长1人,副科长2人,科员4人。县
教育科统管全县教育工作,业务上由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局指导。
1984年,漠河县教育科改称为教育局。
1986年,阿木尔林业局、图强林业局,分别成立了教育委员会,下设普教科、职教科、招
生办、工会、团总支、办公室、政工组、财务组8个科室。
1988年,漠河县撤销教育局,成立教育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兼任,副主任1
人,后增 2名副主任。下设普教科、成教科、政工科、督导室、招生办、工会、办公室、财务
室8个管理科室。教育委员会对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工作站、农 (林)广播电视学校、幼儿园
和全县各中小学校实行统一管理。同时,成立教育党委,由6人组成,书记和副书记各1人,委
员4人。至此,漠河县教育管理系统已基本完善。
二、学校管理
(一)行政管理
国民学校,设校董,后改称校长,负责学校管理。
解放后,农村成立中心校,每校设中心校长 1人,负责组织乡内各小学的教学业务和教师
的进修学习,并努力办好中心小学,以示范其他学校。村办小学,设有校长和教导主汪。
城镇中小学一直实行校长负责制。一般设校长1人,副校长2人。校内,小学设教导、总务
两处;中学设有政教、教务、总务三处。在校长的领导下,教导主任(中学政教主任)负责学生
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生活事项;教务主任负责计划、组织和检查教学工作;总务主任主持
学校后勤事务工作。
学生以教学班为单位,每班学生人数一般的小学和初中 50人;高中40人。每班设班主任1
人。负责联系本班各科教员,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通过班主任工作,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班内组建班委会,由学生推选出正副班长,下设生活、学习、文体委
员各1名。班委会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并组织学生自由活动。
(二)党、团、队组织管理
县内城镇中小学均设党支部,支部书记1人,支部委员2人。在县教育党委的领导下,具体
负责学校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工作,并协调、保证本学校的教育教学行政工作。密切配合
学校行政人员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并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党支部工作。学校的重大议事和决策,
都要通过校党支部和校委会讨论决定。
全县各中小学均建立了团组织,中学建立团委,设书记 1人,由教师兼任,委员均由学生
担任。各基层支部,根据团员人数多少,有的以班为单位,有的以年级为单位划分,各支部书
记和委员均由学生担任。学校团的工作,在校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协助学校党组织和行
政人员,密切配合班主任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各种活动。
少先队员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全县各小学均成立了大队部,设有专职或兼职教师担任
大队辅导员,具体负责少先队工作。各校又按年级和班级分设若干个中队和小队。学校大队部
统筹安排活动,各年级每周活动1~2课时。活动的形势丰富多彩,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截
止1990年低,全县有少先队员6800名,大队15个,中队80个,小队320个。
(三)德育工作管理
全县各中小学把德育培养放在首位。为了抓好德育工作,各校建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了学校以党支部为核心、校长负责、政教主任、班主任、政治课教师为主体的德育工作体
制。县教委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划,各校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日常行为规范》和
《守则》制定出13项德育管理制度,即:一日常规;学生奖惩制度;学生请假制度;学生卫生
制度;学生升学、留学规定;学生集会纪律规定;学生课堂纪律;学校治安保卫制度;学生考
试规则;建立班主任手册;优秀学生评选条件;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细则;教师职业道德。特别
强化了各种教学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领域中。学校把德
育工作作为考核学校领导成员和教师的重要标准,纳入评模、选优、晋级、授奖评比等之中。
(四)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各校由业务校长主抓教学管理,下设小学教导处,中学教务处,
具体有教导主任或教务主任抓教学工作。小学按学年设教研组,中学按学科设教研组。教研组
在教导处或教务处组织领导下,主要负责本年度或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集体备课、听课。
在教务行政管理上,主要对课表编排、教师业务档案、教学资料、图书、仪器、教具、学籍等
都有明确规定。在教学进程管理上,对制定各类教学计划、开课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
辅导等都有明确要求。在教学质量管理上,首先制定质量达标分数。小学各年级标准分数,一
年级90分,二年级85分。三年级80分,四年级75分,五、六年级70分;初中各科达标分数,语
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地理8科均60分,外语55分;高中各科达标分数、
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生理、历史、地理8科均65分。外语60分。其次抓质量检查。
各校除期中、期末集中全面检查质量外,平时学校按教学计划进行专项教学检查。检查教师的
教案、学生作业、单科小型抽查测验以及随时听课等来促进教学工作。第三搞好质量分析。学
校一是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每个教师每个年级和班级均作出分析;二是作出各科成绩统计表;
三是进行同年级、同学科的对比分析。
(五)体育、卫生工作管理
学校体育,主要对体育课教学的检查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包括“两操”、“两课”、
“两活”、小型体育竞赛、一年一次的体育运动会)和体育设备的管理。
学校卫生,主要对学校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学校食堂、宿舍卫生和学生生活卫生等,坚持
常年不懈地强化和管理。
(六)总务后勤管理
学校后勤管理,主要落实专业队伍,改善办学条件,校舍校园建设,教学设备、学校物品、
财务和教职工生活福利等管理。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