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习俗
第一节 习俗
一、生产习俗
漠河县劳动人民历代以采金、伐木、种田、经商为业,俗称漠河“四大台柱”。
采金习俗 漠河金矿是近代洋务运动中兴办的著名金矿,远近闻名。“淘金人”也称“沙
金人”和“采金人”。旧时官府和有钱人诬蔑采金人是“金匪”。但也对沙俄时代越江到老沟
一带盗采者称为金匪,这是地道的金匪。淘金人在长期的生产中,养成一种不愿离开深山的习
惯。在远不靠城市,近不邻乡村的深山老林里,创造出一些神话般的清规戒律和外界人听不懂
行话,长此以往,有些被涂上了封建迷信的色彩。封建把头利用这些清规戒律奴役矿工,要求
矿工们绝对遵守,如有人犯忌,轻者挨打受骂,重者赶出沟外。这些清规戒律长期的统治着淘
金人的心灵,他们愚昧的信“山神爷”,信“老把头”,深信惹怒了山神会淘不出金子或遭人
身伤亡的报应,这些旧习一直延续到50年代。还有些名称时至今日仍屡见不鲜,不过那些带有
迷信色彩的戒律已经消逝。然而,历史上留下来采金人的风俗习惯,颇有风韵,堪称漠河淘金
史上的文化遗产。根据搜集的资料辑录如下:
主要清规戒律有:(一)严冬在外作业,手脚冻得再疼,不准说“冻得象猫咬似的”口头禅。
淘金人称“毛咬”是伤亡事故。“猫咬”与“毛咬”是谐音,对此语非常忌讳。(二)淘金人在
山里走路或劳动中,谁也不准坐树墩休息。说树墩是山神爷的座位。(三)在淘金石碃里作业(井
下作业) 时,不许唱歌、喧哗。这个戒律是科学的,唱歌、哼小曲、大声喧哗,遇有塌方听不
见声响,看不见裂缝,掉石头听不见声音,增加不安全因素,容易出伤亡事故。(四)淘金人睡
觉,必须头朝里脚朝外,遇有险情,容易保护头部,而且人坐起来脸朝外,下地方便、迅速。
主要工具名称: 用眼睛目测是否有金子——押孤丁
大斧子——开山仔 大金粒——扎粒
铁锹——金锹 分重的金粒——分星子
锯架子——木马 厘重的金粒——厘星子
双人锯——快马子 精先金子的水坑——小盒子
尖镐——金镐 人造水沟——水弦子
盛金的布袋——金缸子 四季不化的土质——老冻
饭勺子——马档子 金沙的——不趁揍
主要生产用语有: 金子少——坏头绪
木头——材料 四季不冻的土层——暖毛
化冻——开帮 薄土层——浅毛
剥离——搬帮 金沙的——趁揍
砂土裂缝——拉线 金子多——好头绪
矿井——碃 金子特多——暴头
打矿井——按 土法水力剥离——跑大毛
草筏子——毛皮 水和泥混合——忙牛稀
尾矿砂堆——毛砂尖 用水冲金子多的地方——刺海眼
过采区边缘——栏边子 主要生活用语有:
过采区剩余地——生格子 黄烟——元烟
临时停产——扣瓜 狼——张三
解冻——捆帮 熊——黑小子
塌方——片帮 黄瓜——刺瓜
小坑——跌洼 节目前——节把
黑土——毛 组长——领溜
尾砂——毛砂 半月——半帐
矿石砂浆——毛油子 工人——拉锹把
金沙在水平面以上——吊底 重修镐尖——拉镐
石头——矻砬 间断歇工——歇花工
停产——捆 做梦——观景
过两金块——金疙瘩 双目失明——入山
物品的中段——腰节 方向斜偏——马蹄
探矿——耍头 黄鼬——元皮
蛇——溜子 年轻人——老疙瘩
分红——打份金 旷工——歇工
假日——过节 被砂石伤亡——毛咬
会计——字匠 物品折断——生了
投资人——小股子 干净——煞妥
采木习俗 漠河采木始于民国时期,当时已从俄国传入大肚子锯,但人们习惯用开山斧砍
伐林木,树木欲倒,开始喊山,相沿已久已成习惯。集材全凭人力,山里人抬木头有个习惯,
就是8个人抬不动的木头,则用6个人抬,6个人抬不动的木头,则用4个人抬。抬木者边抬边打
号子,打号子有固定调,无固定词,由打号工任意编词,其他人按调附和。伐下木头串排在江
河流放,放排时也有唱放排号子的习惯。
种地习俗漠河在清代末年开始有人务农,躬耕田野,专事稼穑,种地时喜欢大片种菜小片
种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漠河人生产门路增多,喜欢采集山产品和狩猎。
二、生活习俗
饮食 漠河是以汉族人居集的县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多数人从汉族的习惯。漠河人主
食以白面、大米为主,玉米面、玉米碴次之。大豆、绿豆等杂粮、均加工成豆腐,豆芽食用;
食油以豆油和猪油为主;蔬菜以白菜、马铃薯、红青萝卜、南瓜、角瓜、黄瓜、甘蓝、辣椒、
茄子、蕃茄、豆角、葱、蒜、芹菜、韭菜、香菜、菜花等为主。其它副食品喜食牛、羊、猪和
野生动物肉。其中,对猪肉喜食瘦型肉。蛋类喜食鸡蛋,鸭蛋次之。家禽喜食鸡肉。鱼类喜食
淡水鱼,尤以冷水小型淡水鱼最受欢迎。
漠河县人民一年四季均一日三餐。早晨一般人家大米粥、馒头和各种腌渍的小菜。中午大
烩菜,馒头或大米饭。晚饭一般为大米饭。炒菜、爱喝酒者一般要喝两盅酒。漠河人春季喜欢
吃青菜蘸大酱;夏季爱吃干豆腐拌菜,喝啤酒;秋季喜食鸡、蛋、鱼类;冬季则喜欢吃酸菜、
猪肉炖粉条、羊肉涮火锅。最喜欢吃的当地野菜有蕨菜、黄花菜和各种蘑菇。平日里每逢星期
六晚饭要改善伙食一次,有客到家,少则七碟八碗,多则十几个菜,荤素对半,以招待客人。
酒为原装中档以上名酒,以有剩为饱。仲夏,人们常在庭院搭凉棚就餐,边吃边谈,说说笑笑,
饶有风趣。
佳肴 漠河人善饮酒,极讲究下酒菜,诸多的美味佳肴中最为有名的是飞龙汤、扒熊掌、
扒犴鼻,黑龙江水炖江鱼、炒黄花、拌蕨菜、涮狍肉、油炸蛤什蟆八大名菜。一般贵客临门或
逢年佳节,多以饺子为主食。
装饰 解放前,一向游猎于漠河境内的鄂伦春人,一般身着长袍、大衫,上身套马褂、坎
肩,下身穿套裤。平时男女爱穿蓝或灰色长袍衫,女的带“开气”镶绦边。冬穿夹裤,女人在
家,外套棉袍,男人出外穿套裤,夹袄,头戴耳扇皮帽;夏季男人穿紧身短衣,不戴帽子。中
老年女子爱用毛头巾包头,成年女子梳扁髻盘于头顶,新媳妇梳成两把头,姑娘则梳成两条长
辫。
民国之前,在漠河的清代官员和百姓也梳一条长辫,平时盘在头上。男女均穿布鞋,女人
鞋上绣花,鞋底有布底和木底两种。冬季男人脚穿“靰鞡”,里面絮草,佩戴烟荷包和烟袋、
火镰、耳勺,走路时把大衣襟撩起掖在腰带上;妇女佩戴烟荷包及手帕,为长者装烟、擦烟嘴。
清末民初,有些鄂伦春人夏季开始改穿布衣,冬季自以皮张做衣、帽、被、褥,其中以皮为最。
男皮袍称“尼罗苏恩”、女皮袍称“阿西苏恩”,大衣称“搭哈”,皮裤称“阿拉开依”,套
裤称“阿拉木苏”,帽子称“灭搭哈”,五指手套称“沙拉耶开依”,手闷子称“瓦拉开依”,
狍腿皮靴称“其卡米”,高勒靴称“温得”,皮衣称“古拉米”,夏季狍皮称“红杠子”,靴
鞋称“敖老其”,皮被称“马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修饰打扮不断发生变化,男人喜欢留分头,剃光头,留背头,
剃平头。女人发式随年龄变化而有别,由长发剪成短发,剪、烫、染发式主要有短发5号头、齐
肩头、单长辫、双长辫、披肩发和各式烫发等。服饰衣着质地由棉布到化纤,间有丝绸呢绒和
毛料;服装款式。50年代流行灰色的中山装,接着流行干部服、青年装、便装等式样繁多的男
女服饰。60年代开始流行草绿色的军便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下,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全县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港式服装以及套裤、筒裤、
牛仔裤,体形裤、羽绒服、长短呢绒大衣,以及各式各样女式单、夹、棉衣、裤、裙颇为流行;
男帽已由狗皮帽、变化为羊剪绒帽和旱獭帽等;鞋由50年代的布鞋,发展为翻毛皮鞋,大头鞋,
到80年代已普遍流行全牛皮各式各样的男女皮鞋,兼有雪地鞋、旅游鞋等。素有“天府黄金国”
的漠河,已有 50%的青年男女戴上金戒指、金耳环等金首饰,使漠河人在美的追求中,锦上添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