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公路

第一节 公路




  一、公路建设

  清末时期,密山的主要驿道有两条:

  宁古塔至蜂蜜山、龙王庙驿道宁古塔至蜂蜜山为300公里,到龙王庙为430公里。从宁古塔
经下城子、清茶馆,北行过亮子河、青沟岭、水曲柳河、三梭通,至蜂蜜山(今知一)共12站,
再从姚营(赵家店)南行,经奎屯毕拉(今当壁镇)沿兴凯湖岗至湖东北端的龙王庙。

  蜂蜜山至虎林、饶河驿道 从蜂蜜山(今知一镇)东北行,经高丽营、杨木岗、穆棱河沿、
凉水泉、黑嘴子、半拉窝集、索伦营、白泡子、榆树屯、抵达虎林。再从虎林北行经七虎林河
口、阿布沁河口西部、五林洞、大岱、关门嘴子至饶河县的小佳河。全长 360公里,是通往黑
龙江东北部边疆的一条重要的边境道路。清政府为保护蜂蜜山招垦局和维护驿道的交通安全,
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招募绥远军一营分驻在沿途各地,即左哨驻下城子、亮子河、八面通
3处;右哨、后哨分驻穆棱河、蜂蜜山、永安镇3处,共有马兵 15名、步兵180名。另有东、中、
西三沟的民勇 150名协同防守。但地广兵少,在“雁过拔毛的亮子河”、“伤心落泪的青沟岭”
以及兴凯湖沿等处仍常有成伙的盗匪出没,行旅不安。道路状况极差,夏季车马也难于通行,
断绝交通。

   宁古塔通往蜂蜜山、龙王庙驿站一览表
单位:华里



  民国时期沿用了清末的驿道,并进行修整。当时公路有5条,全长约1,200公里。

  密山至宁安公路 即清末宁古塔至蜂蜜山的驿道。

  密山至宝清公路 由密山向北行,经裴德、兴凯、宝密桥、十里洼至宝清。

  密山至勃利公路 由密山向西北行,经由平阳、哈达河、过五站至勃利。全系土路,夏季
泥泞,仅冬季可通行。

  梨树镇、密山至虎林公路此路系清末旧道,基础甚差,经常断绝交通。1915年按原线路修
筑公路87公里,沟桥65空。1931年当地政府与东北自卫军李杜司令曾集资,动员民工进行整修,
但到雨季人车通行仍十分困难。当时修路投资单位有:东北自卫军7万元,虎林商会1万元,梨
树镇裕华汽车公司1万元,黑嘴子烧锅4万元,总投资额为13万元。

  密山经兴凯湖岗至龙王庙公路此路系旧驿道,仅冬季可以通行。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中国资源及在军事上防御苏联的进攻,曾由当时驻在东
安的日本关东军提出一个“北边振兴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把散居在边境附近的居民全部
内移,集中管理,同时抓劳工修筑边境地区的警备道路。为此“满州国交通部”成立了“国道
局东安土木工程处”,下设公路修建工区负责修建警备道、产业道(民用道路)及县以下道路。
当时的公路分为省道和县道,按路况又分为土马路和汽车路。主要道路共有8条:

  密山至宝清(省道) 此路系旧道,重修于1938年(伪康德5年),全长 120公里(其中重复路
4公里),密山境内50公里,宝清境内66公里,路宽3至4丈,沿途有大小桥梁10多座,砂石路面,
各种车辆常年可通行。设有5个养路道班,每个道班有养路工5至6人。

  梨树镇至密山 原为清末驿道,1934年(伪康德元年)伪满国道局在梨树镇至密山间进行了
新道建设,修路工人全是以“勤劳奉仕”名义征用的民工。设有4个班道。

  密山至鸡西(4k线、县道) 修建于1943年(伪康德10年),全长85.5公里,沿林密铁路线修
建,路型不好,路面不平,质量很差,全系木桥。

  密山至虎林(省道) 1940年(伪康德7年),全长110公里,密山境内39公里,虎林县境内71
公里,砂石路面、木桥。

  密山至三姓(依兰) 1932年(伪大同元年)由官费投资 2万元修建的土路,仅冬季可以通行。

  密山至当壁镇 密山至当壁镇有东西两条道。①东道经蜂蜜山、白泡子直至当壁镇,系土
道夏季不易通行;②西道是日本军为了防御苏联,实现其“北边振兴计划”于1938年(伪康德5
年)修建的。开始由日本关东军出钱,在当地雇用民工,以后就由内地抓来大批劳工和 “抗日
嫌疑犯”强迫他们服劳役。西道的路线是从西东安 (今密山西、向南经南竹、新密山、王胖子
沟,至当壁镇全长28公里,砂石路面,可常年通行汽车。

  密山至龙王庙(省道) 日本关东军修建的。路线是由东安经密山(知一)、杨木岗、荒岗至
龙王庙中苏边境线,可通行汽车,设有道班常年养护。

  密山经平阳镇至勃利 是民间修的土路,伪满仅进行一般养护,只能在冬季通行汽车。

  1945年光复后,伪临时东安省政府曾设立实业厅,负责修复日军撤退时破坏的桥梁和道路,
当时动员各区、乡民众抢修了密山至兴凯和密山至杨木岗两段公路,恢复了通车。

  1946年6月人民政府成立后,建立了东北财经办事处东安地区公安局,共有职工50 多人。
工程局普查了全县已有的8条公路,作出抢修计划,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到1948 年全县各公路
全部通车。1949年 5月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发了《东北公路养护暂行办法细则》,密山县建立公
路管理站负责发动公路沿线群众组成养路委员会,依靠群众义务养路。1950年松江省交通局派
李松人等到密山县公路管理站(后改为养路段)协助工作,并将公路管理站交县人民政府直接管
理。县人民政府设公路科,下设运输公司和养路段。当时公路维修、桥梁建设所需资金均由国
家拨给,原材料一部分是抗战胜利品。当年县人民政府对全县公路桥梁进行了全面调查,制定
了公路整修计划。1952年县政府动员全县人民进行了公路大整修;密山至知一段,由松江省人
民政府投资修建了手摆块石的石级路面;兴凯至宝密桥段,路面大整修23.5公里;潘家店至白
泡子段,1950年动员民工用两年多时间,修路15公里。

  1953年12月由松江省交通厅批准在密山至虎林公路干线上建立密虎养路段。采用专职道班
工养护公路,这是全省第一支专业养路队伍。密虎公路共设道班10个,在密山境内有裴德、东
裴德、兴凯 3个道班,负责公路39公里;在虎林境内有杨岗、湖北、大半店、凉水、宝东、太
和、虎林等 7个道班负责公路81公里。每个道班有养路员工5至6人,具体负责公路整修和小修
养护。密山养路段共有职工56人。1954年秋季,县人民政府下达了公路大整修任务,由区村分
片包干,公路管理站抽调技术干部负责技术指导,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整修了全县的道路,使公
路状况有了显著改善。1956年密虎养路段改为密虎宝养路总段由省直接领导,下设 3个养路工
区,各工区负责本县内的公路养护。并招收 320名养路工,充实给各工区,增强了养护路力量。
密山工区当年公路通车里程达456延长公里,其中主要干线是砂石路面,里程201公里,晴雨天
均可通车。1959年县政府组织交通系统干部、白泡子公社干部和广大社员群众,全面整修了白
泡子公路,解决了白泡子“雨天一路泥、吃盐用人背”的难题,并在全县掀起了群众性筑路高
潮。 8月省局在密山召开了“全省公路养路现场会议”,密山在会上介绍了依靠群众搞好公路
建设的经验,大会选举密山县出席全国地方道路网建设授奖大会,副县长田景兰代表参加,密
山县被评为全国地方道路网先进单位,1960年密山县成立了16个养路道班,养路人员由各公社
推荐,施行以农代工,日工资1.30元。16个道班为:知一、崇实、三里、宁安、实边、二人班、
企林、果树园、兴隆、新政、裴德、东裴德、兴凯、东发、九公里、宝密桥,分布在 4条干线
上的 9个公社内。为了搞好公路建设和养护,各公社都配上了交通助理,兼任客运分站站长。
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密山县把16个道班的以农代工养路工人放回农村,道路养护工作出现滑坡。
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的指示”,密山县政府在永丰、
银丰两个煤矿抽调了120名全民固定工人,分配到原有的 16个道班,从此,密山县开始有了正
式专业的养路道班。从1958年至1965年间,全县公路达到县与乡、乡与乡和大部分乡与村之间
都有了公路。基本上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1960年以后公路管理机构不断改变,公路养护
工作受到影响,全县157.5公里的地方道路,常年得到养护的仅有55公里,占35%;养路道班由
16个减少为4个,占原有道班的25%,养路员工由120名减少到34名,为原有工人的28%。1968年
为了开发地方煤炭资源,密山县革委会动员全县力量,修建了珠山煤矿专用公路,全长25.5公
里,是砂石路面的四级公路,有木桥3座,涵洞 25道。珠山公路的开通,使沿线一部分过去不
通汽车的村屯群众,得到了交通上的方便,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1973年开始复修,加固
鸡密北线38.6公里的土基工程,1974年加固了路基,完成了手摆石。1974年夏,兴凯湖水猛涨,
湖东几十里地被水淹没,龙王庙形成孤岛,密山至龙王庙的交通发生了困难。为了抢修,地区
交通局成立了龙王庙边境公路建设指挥部,组织人员进行勘测,搞临建工程。1976年,从各县
抽调民工2,500余人,汽车50余辆,拖拉机50余台,正式开工。全工程共分两段,第一段由石
嘴子至龙王庙零号桩,长 21.3公里,宽7.5米,第二段由零号桩至6.5公里号桩,路宽6.5米,
由6.5公里至8公里终点路宽4.5米,土石方共16万立方米,历时8个月于1976年11月完工。1976
年省革委投资325万元修建了鸡密北线油渣路面,长38.6公里,宽7米,所需劳力由各公社派出
民工,到1978年竣工,使原来鸡密北线公路由四级路而上升为三级路而,是密山县第一条油渣
路。这项工程的完成,为密山公路运输贯通省内各地奠定了新的基础。1979年完成珠山公路段
中的水库淹没区改线6.5 公里,由富升大队改为经由富国大队。1980年修建了当壁镇至白泡子
公社莲花大队的断头路5公里,使原来经由赵家店、当壁镇至白泡子公社段可以循环通行。1981
年修简易油渣路10公里,其中新铺路面5公里,重新罩面5公里。1982年完成计划外的油渣路补
修方虎线4.5公里、鸡密线1公里;计划外油渣路罩面,方虎线7公里,鸡密线3公里。1983年完
成油渣路大中修工程5.5公里。至1985年止,密山县内公路有方虎干线公路 1条,县级公路6条,
乡级公路8条,专用公路 8条,总长为698延长公里,汽车可通达鸡东县、鸡西市、勃利县、七
台河市、宝清县、虎林县以及本县内的各乡镇。

  二、公路养护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交通厅制订了干线公路改造升级计划,实行科学养路,
提高好路率等措施,巩固恢复了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并着手解决养护体制和科学养路等新问题。
密山县于1980年设立了专业道班11个,养路员工67人,地方道路常年养护 157公里,季节养护
42公里。1981年道班增至27个,养路员工近300人,管理养护县级以上道路达320公里。从1982
年起实行“三定一奖”提高好路率为中心的经济责任制,收到明显效果,好路率比上一年上升
了5%,1983年又实行了科学养路,在知杨线搞了一公里路段的试验。即按照当地气候、土壤等
特点加强排水系统,对适于加大深挖边沟的路段将边沟加大挖深以保护路基;对薄弱路段,增
加备料,勤撤勤铺,增强路面承受能力。加强冬季养护,在封冻以前采用土封面。并及时除雪
防滑;春融期早期养护以防翻浆影响交通,实行全面养护、预防为主,使好路率不断提高。到
1985年全县道班34个,养路员工300多人,较1980年增加道班23个、养路员工增加230人,创建
文明道班23个,其中:全优道班5个,全好道班18个。全县公路常年养护里程342.5公里较1980
年增加118%,完成好路率77.7%,较1980年提高 26%,综合值完成74.3%,超过省规定指标,保
护了路况的稳定上升。1985年底,公路绿化254.7公里,植树255,558株,有树公路共345.8公
里,占宜林公路的85.6%,被交通部授予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三、桥涵建设

  清代,密山境内基本是有路无桥。

  民国十七年(1928年)政府下令修建了由梨树镇至密山间的4座木桥:

  (一)县城西29公里,大石河木桥,长5丈,宽1丈,

  (二)大石河东木桥,长丈余,宽1丈;

  (三)大石河东木桥再往东,木桥1座,长丈余,宽1丈;

  (四)县城西50公里,木桥1座,长2丈余,宽1丈。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密山后,为了经济掠夺和准备进攻苏联,从伪康德元年起曾几
次用警备队和劳工,在大规模修建警备道同时,维修和新建了一些桥梁,较大型的有密山大桥、
赵家店公路大桥和裴德大桥。密山大桥(钢筋水泥桥),宽6米,长 200 米,横架于穆棱河上,
由伪满洲国交通部投资,由日本人监工,包给把头施工建筑,1936年10月开工,1939年5月竣工。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在撤退时将密山大桥炸毁两空长20余米。赵家店公路大桥修建于1937年,
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铸,每空30米,共7 空,外加引桥,全长300米,1945年5月由日军炸毁。
裴德大桥(木桥)于1942年建成,每空11米,共7空,全长77米,宽6米。

  1946年东北财经办事处东安地区工程局成立之后,首先抢修了被日军炸毁的密山大桥,1946
年11月动工,1949年竣工。1951年国家投资建设新建桥、新立桥,并维修裴德桥5 孔80米。1952
年松江省政府拨款并派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改建鸡密南线的曲河、蒙化、红卫、尚志、尚礼、实
边、青立、临河、庆余、三梭通、宁安、跃进、迎恩东桥;修复勃、密线新华、兴隆、大坝、
奶子山、民政、民政西、民利、十号、三十米桥。1953年又修复石砌桥墩、木面、半永久的德
兴、东裴德、兴凯中桥。1954年改建石台、木面、半水久性的杨木桥。1955年修建的石台、木
面、半永久性的桥有:鸡密北线(今方虎西线)的新忠、塔头湖、塔头西、太平、庆仙、连珠山
东和东方红桥;知兴线的企林和潘家店桥。1956年后改为国家投资原材料,工时由农村负担。
即每个男女劳力一年负担5个义务建勤工,每台车负担2个车工。

   1949年至1985年桥梁变化对照表



   续表



1985年公路里程及桥梁情况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