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礼仪

第三节 礼仪




  一、称呼

  (一)长辈称呼

  曾祖父—太爷。 父亲的弟弟—叔叔。

  曾祖母—太奶。 母亲的姐妹—姨娘。

  祖父—爷爷。 母亲的兄弟—舅舅。

  祖母—奶奶。 姑姑的丈夫—姑夫。

  外祖父—姥爷。 姨姨的丈夫—姨夫。

  外祖母—姥娘、姥姥。 舅舅的妻子—舅母。

  父亲—爹、爸爸。 叔叔的妻子—婶子。

  母亲—妈妈。 伯父的妻子—大娘。

  丈夫的父亲—公公、公爹。 父亲的姑姑—姑奶。

  丈夫的母亲—婆婆、婆母。 父亲的姑父—姑爷。

  妻子的父亲—岳父、老丈人。 父亲的姨姨—姨奶。

  妻子的母亲—岳母、丈母娘。 父亲的姨父—姨爷。

  父亲的姐妹—姑姑。 父亲的舅舅—舅爷。

  父亲的哥哥—大爷。 父亲的舅母—舅奶。

  母亲的姑姑—姑姥。

  母亲的姑父—姑姥爷。

  母亲的舅舅—舅姥爷。

  母亲的舅母—舅姥娘。

  母亲的姨姨—姨姥娘。

  母亲的姨父—姨姥爷。

  (二)平辈称呼

  丈夫—爱人、当家的、掌柜的、孩子他爹。

  妻子—爱人、媳妇、老婆、屋里的、做饭的、孩子他妈、内掌柜的。

  哥哥的妻子—嫂子

  弟弟的妻子—兄弟媳妇、弟妹、孩子他婶。

  丈夫的哥哥—大伯哥。

  丈夫的弟弟—小叔子。

  丈夫的姐姐—大姑姐。

  丈夫的妹妹—小姑子。

  妻子的弟弟—小舅子、内弟。

  妻子的哥哥—大舅哥。

  妻子的姐姐—大姨姐、大姨子。

  妻子的妹妹—小姨子。

  妻子妹妹的丈夫—连襟、连桥儿、一担挑儿。

  丈夫兄弟的妻子—妯娌、妯们儿。

  姑姑的儿子—姑舅兄弟。

  姑姑的女儿—姑舅姐妹。

  姨姨的儿子—两姨兄弟。

  姨姨的女儿—两姨姐妹。

  (三)晚辈称呼

  儿子—小子。

  女儿—丫头、姑娘。

  儿子的妻子—儿媳妇。

  女儿的丈夫—姑爷、女婿。

  兄弟的儿女—侄儿、侄女。

  姐妹的儿女—外甥、外甥女。

  儿子的儿女—孙子、孙女。

  女儿的儿女—外孙子、外孙女。

  儿子的孙子女—重孙子、重孙女

  二、生孩子

  产妇在做月子期间,房门上挂一块红布,表示占房,外人轻易不进。如果生的是男孩,则
给亲友送红皮鸡蛋报喜,称“吃喜蛋”,亲友往往带鸡、鸡蛋等前来道喜,俗称“下奶”。生
女孩往往不声张。家境比较富裕人家,在孩子满月和百日时,设宴招待亲友,称“过满月”、
“过百日”。在孩子满一周岁时,除了设宴招待亲友外,还要给孩子佩戴“岁牌”( 银制品,
刻有“长命百岁”字样 )。举行“抓期”仪式,在小孩面前摆下书、算盘、秤、鞭子等物,让
小孩去抓,以卜小孩的前途。孩子第一次到姥姥家时,姥姥往往给孩子脖上挂一桄白线,线上
挂钱,多少不等,以祝孩子长命百岁,福禄齐全。旧社会,穷人家因生育多,无力抚养,往往
有溺婴、弃婴(多为女婴)现象。解放后,这种现象逐渐绝迹。

  三、祝 寿

  (一)汉、满族祝寿

  旧时,人到六十岁便可称“寿”。从六十岁开始,逢十岁,便祝贺寿日。祝寿时,张灯结
彩,挂寿幛、寿联,供奉“寿星纸”。邀请亲友,设宴招待。酒宴中要吃寿面。席上还放两只
碗,内放长寿花、柏枝。客人加面于花、柏碗中,称为“添寿”。祝寿时,亲友以礼馈赠,称
“贺寿”。解放后,祝寿风气渐消,有做寿的也不大加声张,只是家人,亲属小聚,以庆贺。
近年来,祝寿风气渐盛一些人家往往在老人过生日时大摆宴席,招待亲友。

  (二)朝鲜族祝寿

  均设宴招待亲友,宴席间,不分男女老少,均以舞蹈助兴,借酒高歌,载歌载舞,以贺寿
辰。朝鲜族特别重视六十一岁大寿,寿礼也办得十分隆重。同时还要邀请邻近六十一岁老人共
度寿辰之日。

  四、盖新房

  建国前,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建房都先请阴阳先生选择风水地,然后择吉日动土开工。
上梁、站柱均在夜间进行。上梁上挂“八卦阴阳鱼”,贴横条:“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两
侧中柱上插“千里眼”(筛子中贴红圆图案),并贴“上梁正逢黄道日,竖柱怡遇紫薇星”的对
联。上梁时,木匠高登梁上,一手执斧,高声说“富贵”(表示吉庆的顺口留)。

  建国后,这些风俗已渐消失,只有屋梁上钉红布,上梁燃放鞭炮的习惯尚存。

  五、迁新居

  旧时迁居须按主人的“八字”选择良辰吉日。搬家次日请亲友光临新居。亲友送礼祝贺,
主人设宴款待。解放后,这些风俗渐废,但也有亲友来祝贺迁居,主人设便宴招待的,称之为
“燎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