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小学教育

第三节 小学教育




  明代以前,塔河境内没有学校。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保卫国土安全,曾在鄂
伦春族人口较集中的地方办过鄂伦春族学校。由于办学经费难于筹措,学校不久也就停办了。

  1914年,黑龙江省在呼玛开办了库玛尔路省立第一鄂伦春国民学校。游猎于塔河境内的呼
玛河、盘古河流域的鄂伦春族子女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不但学会了汉语,而且还懂得了算
术、历史、地理、农业知识。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呼玛河流域后,对鄂伦春实行反动的愚民政策,1937年,为了
把鄂伦春族驯化为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侵占中国的工具,在呼玛河流域外倭勒根河日本山林队队
址办起“栖林学堂”,对鄂伦春族子女进行奴化教育,教授日文和满文,由于教学方法粗暴、
疫病流行,许多学生逃亡,不久学校就解散了。

  1940年,伪漠河县在开库康建立正规的初级小学,学校名称为漠河县开库康国民学校,学
制为4年,教学内容大多是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教材由伪黑河省编印。

  1947年呼玛县解放。1948年呼玛镇学校内设立鄂伦春族班,从此,鄂伦春族学生开始接受
良好的教育。

  1949年秋,依西肯建立依西肯小学。1950年,鄂伦春族小学生在呼玛与汉族学生同在一校
读书,生活费用完全由政府供给,有单独的宿舍和辅导员。1953年,游猎于呼玛河、盘古河流
域的鄂伦春族人口定居于十八站等地,同时成立十八站鄂伦春族民族小学,当时有初小1—4年
级一个复式班,鄂族学生36名,由鄂族教师戈爱路1人任教。1957年建立二十二站学校,学校
有3个教学班,由师范生路遥为第一任教师。1960年,呼南林业局分别在十八站和塔河设立职
工子弟小学。1962年,呼南林业局改称富饶林业局,学校也随之改名。1964年,富饶林业局撤
销,成立东北林业总局塔河林业办事处,办事处设在十八站,学校改称为塔河林业办事处十八
站职工子弟校,并在塔河、永安等地设教学网点。

  1965年,塔河林业办事处由十八站迁到塔河镇并改称塔河区(林业公司)。1966年底,塔河
区(林业公司)共有第一小学等9所学校,在校生600人,教师27人,学校分布在十八站、塔河、
八十四(永庆)、七十三(跃进)、三合站、永丰、大固其故(永安)、十九公里、二点五(贮木场)
(以上数字不包括开库康、依西肯、十八站3个公社学校)。

  1967年,塔河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原塔河办事处十八站职工子弟学校迁往塔河镇,中小学
合一,改称卫东中学,后改为塔河中学,塔河一中。小学部1970年划归第二小学。

  1966—1977年,塔河区又在塔河镇内增设了东方红学校(第二小学),塔南小学、永安小学、
塔林学校,各林场也都办起了学校。设立了绣峰学校、塔丰学校、瓦拉干学校、盘古中心校、
盘中学校、樟岭学校、蒙克山学校、马林学校、盘古贮木场学校、沿江学校。1981年塔河撤区
设县,原呼玛县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依西肯乡、开库康乡划归塔河县,3 个乡的中小学校也
随之划归塔河。到1981年底,塔河县有小学32所,在校生11 130人(其中不包括十八站林业局、
筑路工程局、铁路小学)。

  各校建立初期,办学条件极差,学校校舍大都是板夹泥的简易房,还有用帐篷、车站候车
室,甚至用马棚做教室。一些学校无桌椅,使用原木墩支上几块木板做课桌,用原木墩做凳子,
冬季则用大铁油桶改制成炉子烧木柴取暖,烧柴则由师生到山上捡。70年代开始,各学校开始
建筑砖木结构校舍。到80年代,各学校全部实现砖瓦化,取暖锅炉化,办学条件有了根本的改
善。1985年春,依西肯中心校遭冰凌袭击,学校被毁(1986年重建)。1987年“五·六”特大森
林火灾,盘中、马林两校大部被毁(当年均恢复重建)。

  十八站林业局1971年在跃进和十九站成立两所小学,校舍各为200平方米,有6个教学班,
180多名学生,11名教师。1972年,分别在永庆林场、塔河贮木场和十八站建立了3所小学;1974
年十八站林业局正式成立时,5所学校有学生774 名;1979年小学为5所,教学班24个;1989年
十八站林业局共建小学6所,教学班62个,在校生1 851人,小学入学率100%,毕业生合格率达
97.2%,1992年小学为8所,在校生2 133人。

  大兴安岭机械筑路工程局中小学成立于1975年7月,共有教学班7个,中小学生共83人,教
职工21人,校舍200平方米。1980年,小学生达到548人;1985 年小学生达到828人,升学率达
到97%。1992年,学校有2940平方米校舍,16个教学班,532名学生,56名教师。

  1940—1947年,塔河境内只有4年制初级小学,1947—1966年小学实行6年制,1968—1980
年实行5年制,1981年恢复小学6年制。

  1940—1945年,小学所用教材由伪黑河省编印,内容大多是为日本侵略者奴化中国人民服
务的。1947年解放后,使用老解放区小学教材,1958—1966年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1967—1974年,1—5年级语文使用黑龙江省编教材,1—3年级数学用杭州的“三算”教材,4—
5年级数学用黑龙江省编教材。1975—1977 年,小学各科均使用北京教材,1978年部分学科开
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1980—1992年全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

  1940—1945年,小学开设修身、国文、日语、满文、算术、作文、习字等科。1947—1992
年,小学先后设置了语文、作文、算术(数学)、思想品德、自然、写字、美术、音乐、体育、
地理、历史、外语、劳动技术(手工),有的学校还不定期的开设卫生和法律常识等科目。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1940—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及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对学生进行“日
满亲善”、“皇军必胜”、“大东亚共荣”的思想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对
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教育。1957—1961年,对学生进行以“爱党、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各校相继建立少年先锋队组织。1963年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
的活动,成立学雷锋小组。呼南林业局子弟校,办校报、编节目,鼓励学生为革命而学习。张
志学老师组织了富饶林业局子弟校第一个课外红领巾无线电通讯小组,第一个气象观测小组。
1965年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小学成立了“红小兵”组织,
取代了少年先锋队组织,学生普遍学习《毛主席语录》,唱语录歌,“著作不离手,语录不离
口”。1969年8 月,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的“斗、批、改”运动,对学生开展
经常性的忆苦思甜教育,吃”忆苦饭”,要求学生“不忘过去苦,牢记血泪仇”,学生的主要
精力从学习文化知识上转到学工、学农、学军和批判资产阶级、斗私批修上来。1970年,原东
方红小学(塔河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到粮库盖房子,因不懂技术,质量不过关,在往房顶上锯
沫时房架倒塌,砸伤学生数人;1973年冬,师生用手推车到山上捡取暖烧柴,两名女生因翻车
造成腿骨骨折。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工宣队、贫宣队撤出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正轨。各校撤销了
红小兵组织,恢复了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对学生进行“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教育,开展文
明礼貌月活动,组织学生电影专场,开展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建立升挂国旗制度,对学生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文教部门经常组织各校进行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对学生
进行德育教育。

  1981年,在学雷锋活动中,各校恢复和建立学雷锋小组和送温暖小组,许多学生在活动中
做出了突出贡献。1982年初,塔河林业局第一小学4年级4班全体同学为四川受水灾地区学校捐
赠价值31元的学习用品,四川省委救灾委员会寄来了表扬信和纪念章。1985年1月10日,塔河
林业局第一小学4年级少先队员高峰发现粮食局挂面厂失火及时报警,并且不畏强暴协助公安
人员抓住了纵火分子,为表彰高峰同学爱护国家财产敢于同坏人作斗争的勇敢行为,塔河县人
民政府奖励他56厘米彩电1台,共青团塔河县委同时授予他“优秀少先队员”称号。1987年“五·六”
森林大火期间,塔河林业局马林学校6年级学生、共青团员赵金宝同学在大火封门,整个林场
一片火海的危急关头,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邻居3人。他自己也被烈火烧成3度重伤。由于赵
金宝救人耽误了时间,他的母亲在烈火中不幸遇难。1987 年7月,共青团大兴安岭地委、黑龙
江省委分别授予他青年突击手称号;同年9月,塔河县委、县政府、林业局授予他舍已救人的
模范青年称号。1988年团县委、团地委授予他优秀团员称号;1989年5月,团中央授予他见义
勇为的好青年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同年5月10日获《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老人文化
交流促进会授予的1987 年度中国“十佳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到北京参加在人民大会堂召
开的命名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小学教学,1940—1945年使用伪黑河省编教材,教育目的是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伪满
洲国服务的,教育手段陈旧落后。1947—1949年开始以老解放区教学经验为基础,改革教学方
法,彻底废除封建奴化教育,打破了旧学校死读书、死背书的学习方法。1950—1956年实行社
会主义教育制度,学习当时苏联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采用五大教学环节,加强直观教学。从
此,新的教学方法不断产生,学生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学校的规章制度被全部废除,教学活动难以正常开展。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教学秩序
逐步恢复。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全县小学教育步入了正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塔河林业局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及其它学校,纷纷派出骨干
教师到哈尔滨、北京等地学校参观学习,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都举办一两次大范围的公开课、
观摩课、示范课进行示范教学,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各学校纷纷组织教师在校内外听课,取长
补短,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迅速提高,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被用于教学实践,如“三对比,三不
放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扩散思维”、“六课型教学法”
等,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1978 年,绣峰学校一年级学生谷红军一次跳级到四年级。
1980—1985年,塔河第一小学升学率都在95%以上。1984—1985年,樟岭学校升学率达到100%。
1986年塔丰学校、1987年瓦拉干学校、1989年马林学校小学升学率都达到100%。1989年在省地
小学生作文竞赛中,第一小学学生郭淑滨分别获得省级一等奖和地级甲组一等奖,孙晓明分别
获得省级二等奖和地级乙组二等奖。1978年以后,一小、二小、塔林、塔南等都建立了自然实
验室,配齐了整套的实验器材,学生可在实验室动手做实验。电化教学手段也被广泛用于教学,
各校都配有录音机、幻灯机,有的学校还配有电视机、录相机等电教设备。

  小学的音、体、美教学和少先队工作也得到加强。1987年塔河林业局第二小学获省级优秀
速滑传统校光荣称号。1987—1989年塔河林业局第一小学获省级优秀传统校光荣称号。1988年,
塔河林业局塔林学校少先大队被全国少工委授予“优秀少先大队”光荣称号;1990年,塔南小
学少先大队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先进红旗大队”光荣称号。

  塔河镇内小学简介

  塔河林业局第一小学 塔河林业局第一小学位于塔河镇县医院的东侧,校园占地32 088平
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 840平方米。1992年有教职工102人(其中教师68人),22个教学班,在校
学生1 045人,是塔河镇内建校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小学。

  第一小学建于1965年,原称“塔河一小”,后改称“塔河区红卫学校”。1966—1967年,
有教职工18人,学生324人,8个班级(其中小学班5个,初中班3个)。1973年秋中学划归卫东中
学(塔河中学),一小变为完全小学。1978—1980年,校名改为“塔河区第一小学”时,教职工
发展到87人,教学班38个,学生发展到近2 000人。

  1966年只有一栋800平方米的平房校舍,1992年已拥有5 840平方米的校舍,除有标准的教
室、实验室、办公室外,实验器材和药品齐全,电教室装备了录放机、扩大器、投影仪、彩色
电视机等。还有较完备的音乐、体育器材。

  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1984年专任教师60人,中师以上28人,达标率仅46.6%;1992
年68名专任教师中,中师以上学历65人(另3人中,两人取得专业合格证),达标率已上升到95.6%。

  1991年、1992年,连续两年小学毕业成绩居全县榜首。为此,一小荣获县局先进集体、标
兵单位、地级文明校、改善办学条件先进集体一系列荣誉称号,并在1992年跨入地级合格学校
行列。

  塔河林业局塔南小学 塔南小学位于呼玛河南岸,塔河城郊。现有教职工78人,学生621
人,建筑面积3 702平方米,是一所塔河县最早进入地级合格学校行列的完全小学。

  塔南小学原名跃进林场子弟学校,始建于1966年。当时只有3个板夹泥教室,木墩为椅、
长板为桌,设备十分简陋。1967年增建砖瓦结构教室600平方米,学校又在院中支起了两架帐
篷,教室仍不够用,只好借建材厂马棚做教室。1979年,学校已发展到29个教学班,有1 595
名学生,采用二部制授课方式。1986年,学校有砖瓦校舍5 栋。面积3 546平方米,基本满足
了教学需要。现在除教室、办公室外,实验室、图书室、少先大队和音体美活动室都十分规范,
电教设备已基本齐备。

  塔南小学建校后,特别是在1986年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后,逐步实现了管理科学化。1986
—1988年,连续3年被大兴安岭地区评为改善办学条件先进集体。1987年全县统考名列第二,
1988年小学升初中全省统考也名列全县第二,并在全县小学7科全能竞赛中获得了集体第一名。

  塔南小学。对教师,从抓师德入手,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中涌现出国家级和省
级优秀教师各一人。教师积极参加函授学习,学历达标率为95%。学生中,涌现出“雷锋、赖
宁式好少年”潘慧和“舍已救人好少年”黄永林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学校少先大队在1990
年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先进红旗大队”的光荣称号。

  在教学改革中,刘静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吕其福等的“发散思维”教学实验,
陈艳的“六因素教学法”实验,崔爱荣的“愉快教学法”实验,宋桂英的“珠脑速算”实验,
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塔南小学注重素质教育,建设了少先大队活动室、图书室、音、体、美各科活动室,还组
织了绘画、书法、琴类、棋类、球类、田径、音乐、自然等20多个兴趣活动小组,建立了红领
巾画廊,红领巾气象站,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中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塔南小学1990年跨入地级合格学校行列。

  塔河林业局第二小学 塔河林业局第二小学,始建于1970年3月,名为“塔河区东方红
小学”。1976年改名为“塔河镇二小”,1978年改为“塔河区第二小学”。1983年又改为“塔
河林业局第三小学”。1981年随着县政府的成立,学校更名为“塔河县第二小学”。

  建校初,学校仅有一栋800平方米的校舍(南侧)。1971年,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韩琪民,校
长廖春喜带领学校师生,自己动手盖起了一栋600平方米的板夹泥房(西侧)。1979年上级拨款
建起了一栋864平方米的教室(北侧)。1981年2月又建起了939平方米的教室(东部校门两侧)。
1982年翻盖了教师办公室,面积513平方米。1982年前取暖是火墙和铁炉子,1982年以后全部
安装了暖气设备。1992年底,学校的校园已建成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校舍总面积3 203平方米。

  第二小学建校时,师资力量校薄弱,具有中师和高中学历的只有13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不
足50%。经过教师的各种函授学习和中师毕业生的陆续进入学校,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不断提
高,到1992年末,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已超过95%。

  1980年后,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引进了启发式教学法、四结构教学法、读讲精练教学
法。1986年开始进行《六因素单元教学法》、《马芯兰发散思维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实
验。

  第二小学学生张雪莹1984年在县级语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992年韩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
了县级一等奖、地级二等奖、省级三等奖。

  第二小学1987年被省体委评为优秀速滑传统校,省体育基点校,大兴安岭地区“百万青少
年上冰雪”活动先进学校;1992年被评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塔河林业局花园学校 花园学校始建于1987年,座落在县城东南的呼玛河畔,友谊大街
北侧,因邻近公园,取名“花园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7 000平方米,二层教学楼面积为1 280
平方米。楼内设有标准教室12个,办公室10个,图书室、实验室、校医室、活动室各1个。操
场内各种体育设施齐全,楼前修建三座大花坛,校园四周种植杨树。

  建校时共有12个班级。小学1—6年级8个班级,初中4个班级(当时只招收初一学生),学生
总数536人。教职工总数55人。1990年7月取消初中,变为一所完全小学。1992年,有教学班10
个,学生370名,教职工总数49人。

  花园学校重视教学工作,提出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口号,注重课堂教学效果,不断研
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生动、活泼、新颖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经过努力,取得了优异
的教学成绩。毕业班统考多年来一直列塔河镇内学校的前3名。

  学校注重抓好教师的文化业务学习和提高工作。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修学习。在校内
坚持开展“练内功”活动,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师的业务能力普遍有所提
高。在优秀课评选活动中,顾兆花老师的《分数应用题》获1990年县数学课一等奖;李凤芝老
师的《三步应用题》获1992年县数学课二等奖。

  花园学校在严格学校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文章,建立了一套操作性比较强的各种规章制度。
校长同各部门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有责任。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教师的
业余文化生活。利用文体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举办棋类、球类比赛,花园学校女排县
内闻名。

  多年来,花园学校注重规范化建设,在改善办学条件上肯出钱、出力。目前,各班级配备
的投影仪、实验设备、藏书量,校医室、美术室、活动室都达到了县教委规定的标准。1987年
学校获县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1992年塔河县小学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0—1 单位:平方米、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