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村屯(聚落)形成与周边村屯的关系
第三节 村屯(聚落)形成与周边村屯的关系
1928年发现的昂昂溪文化遗址,证明昂昂溪有着悠久历史,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六七千年
前的原始社会,就开发了嫩江流域,不仅有了渔猎生活,而且开始了农业生产。1980年发掘的
昂昂溪滕家岗遗址,证明早在四千年前就出现过着定居生活的母系氏族村落。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各都,建立后金政权,先后征服了蒙古、索伦、达斡尔、赫哲等
民族,并迁移上述各族中一部分人定居昂昂溪一带,从事游牧、渔猎和简单的农业生产,在嫩
江东岸建立起聚落,其中大、小阿拉街等村屯一直沿续至今。
清顺治六年至九年(1649年至1652年)的四年间,居住于黑龙江上游及精奇里江一带的达古
尔(达斡尔)人,携牲畜牛马驼,南涉嫩江之滨,游牧于嫩江东西两岸。这时期,在嫩江东岸的
昂堤屯(今昂昂溪)等地,建筑房屋,形成聚落。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六月的中俄雅克萨之战,促使清政府加强黑龙江边防力量,重视为
军事服务的驿站建设。由此一些驿站迅速发展成聚落,形成村屯。昂昂溪的头站(特穆德赫)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康熙元年(1662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130余年间,昂昂溪境内人口迅速增多。在嫩
江西岸达斡尔人建立杜尔门沁等十多个村落;在嫩江东岸汉族人建立村落十多个,在昂昂溪境
内有前逊克扎宝屯(今前五家子,1694年)、吴家屯(今大兴屯,1737年)、隆图街(今龙头街,
1755年);蒙古族建立十余个村落,其中在昂昂溪境内有和得奇(今霍托气,1690年)、木尔古
气屯也作莫古气(今心合屯,1765年)等。
清康熙末年至乾垄嘉庆的近百年间(约1720—1820年),大量汉民流入齐齐哈尔等地。清政
府开始京旗屯垦,从事屯垦的多为汉民。清同治三年(1864年),特穆德赫(今头站)就有住户101
户。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后,齐齐哈尔地区形成八旗管理形式。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以
墩江为界,分右岸、左岸,各有四部分,即右岸(西)为乾、坎、艮、震;左岸(东)为巽、离、
坤、兑八个区域,各区域呈三角形,每旗管辖一个区域。
乾字区在齐齐哈尔北部,为正黄旗所辖,共“村屯,即今雅尔塞等地。
坎字区在齐齐哈尔东北部,为镶黄旗所辖,共22个村屯,即今塔哈、卧牛吐等地。
艮字区在齐齐哈尔东部,为正白旗所辖,共51个村屯,即今王屯、前高头屯、冯屯等地二
震字区在齐齐哈尔东南,为镶白旗所辖,共40个村屯,即今宛屯、库木台、边屯等地。
巽字区在齐齐哈尔东南,为正蓝旗所辖,共36个村屯,652户。即今昂昂溪区辖内的小巴
虎(原名小巴勒屯)、大巴虎(原名大巴勒屯)、水师营屯、平房屯、大阿拉街屯、小阿拉街屯、
哈钦岗子(原名喀拉钦岗子)、崔家店、龙头街(原名隆图街屯)、榆树屯等地。
离字区在齐齐哈尔西南部,为镶蓝旗所辖,共33个村屯,1 374户人家。即今昂昂溪区辖
内大五福玛(原名大乌胡玛屯)、红旗营子(又名红奇营子),心合(原名蘑茹气,又名莫古气)、
三间房、榆树崴子、昂昂溪(原名昂阿奇)、胜合(原名额尔苏)等地。
坤字区在齐齐哈尔西部,为镶红旗所辖,共29个村屯,即今梅里斯、富拉尔基等地。兑
字区在齐齐哈尔西北部,为正红旗所辖,共54个村屯,即今小巴奇哈、后库勒、前海格等地。
1949年建国后,由于人口增加,昂昂溪区又建立稻田屯、五福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