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种 植 业

第三节 种 植 业



  昂昂溪1946年后,经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农业生产力、种植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广大农民非常注重选良种,增粪肥,推广新式农具,改进耕作制度,防治病虫害工作。1955年,
春、夏、秋菜平均亩产750公斤,粮豆63公斤。1958年,昂昂溪区农村着手建设蔬菜生产基地,
蔬菜播种面积扩大。1965年,菜田达到8500亩,粮豆种植面积为5.8万亩。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农业学大寨的影响下,蔬菜和粮豆产量在保持原有水平基础上均
有增加。

  1980年后,种植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化型转变,菜田全部实现水灌,面积达10428亩,亩产
达1668公斤;粮豆面积达68445亩,亩产达132公斤。同时,经济作物的面积也达到9500亩,其
中油料作物为2000亩,甜菜作物为7500亩。1985年,昂昂溪乡为齐市稻、米、豆主产区;昂昂
溪乡、水师营乡成为齐齐哈尔市的蔬菜生产区。1986年,全区在种植业内部,坚持适地种植,
变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为粮、菜、经、饲四元结构共同发展的路子。1987年,在先后遭受
低温、春旱、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达901万公斤,单产达138.5公斤,三
菜总产达2138.5万公斤,商品量达1713万公斤,庭院经济面积达407亩,比1986年增长38.1%,
收入75万元,比1986年增长35.2%。1990年,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全区
确立了以水稻生产为主,巩固提高蔬菜产量的思路,贯彻了“靠科技兴农,靠基础强农,靠政
策稳农,靠投入保农,靠服务支农”的指导方针,实施了“以工富区,以农稳区,以贸活区,
科技兴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农业生产按照“五个巩固,一个改造”的发展思路,强化基础,
加快了发展。由于政策对路,调动了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先后战胜了春寒、伏旱、
长年低温等各种自然灾害。到199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008万公斤,蔬菜总产达到2405万公斤。

  1995年,紧紧围绕“五个”深度开发,加快实施牧、菜、企工程,大力开发低洼易涝地和
二次利用荒弃的稻田地,全区共新增加稻田20130亩。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棚室生产,全区已
发展5个棚室小区,共1 644亩。1995年,稂豆总产量达到1 908万公斤,比上年增长4.9%;蔬
菜商品量为2491.2万公斤。

  一、蔬菜作物

  民国期间,昂昂溪区的蔬菜业已有一定发展,春、夏、秋三季蔬菜品类也较清朝时期有所
增加,主要的春菜种类有生菜、早甘蓝、菠菜、韭菜、小葱、茴香等。夏菜有黄瓜、茄子、豆
角、番茄、辣椒等等。秋菜有白菜、萝卜、胡萝卜、马玲薯、葱、倭瓜等。早春蔬菜已采用风
障栽培方法,温床育苗技术普遍采用。蔬菜灌溉开始利用打井办法,使少量菜田有更充分的生
长条件,蔬菜产量,商品量均有增加。

  1949年后,昂昂溪区农村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技术及管理不断进步,使蔬菜的产
量大幅度地提高。1954年,春、夏、秋三菜产量达4800吨,亩产880公斤,种植面积达9735亩。
但是,蔬菜产量的增加,并不能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城市的发展建设,人口的迅速增长,使
得蔬菜供不应求的矛盾变得突出。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步伐,蔬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按照中共齐齐哈尔市委的“种足种够,以销定产,产大于销”的精神,蔬菜的种植面积提高到
6600亩,总产量达到492.45万公斤,商品量率达到80%,实现了蔬菜的自给自足。

  60年代以后,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63年,增加到800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1.4%,
春、夏、秋三菜产量达600万公斤。昂昂溪区被定为齐齐哈尔市近郊蔬菜商品生产基地,经过
适当调整,蔬菜的种植结构日益合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蔬菜种植仍有发展,冬春淡季的鲜菜生产供应成为这一期间的主要
项目。共建成日光照温室40座,共计2.8万平方米,塑料大棚40个,面积达60亩。打电机井65
眼。生产条件的改善,使蔬菜生产稳步前进。

  1976年,为实现“多、好、全、均”和“数量充足,质量鲜嫩,品种齐全,均衡上市”及
“以销定产,产大于销”的原则,本着稳定面积,增加措施,提高单产的要求,夏菜增加500
亩。甘蓝、豆角、葱、香菜四个品种为不断头品种。春菜中的韭菜、早甘蓝、春不老,夏菜的
前期黄瓜、白瓜,后期茄子、青椒,秋菜有白菜、大萝卜为压阵品种;适当增加了新品种和细
小品种,新品种有冬瓜、菜瓜、蒜台等;细小品种有生菜、红盯姜豆、茴香、血根等。

  蔬菜主要保证供应富拉尔基。菜区实现三菜水利化,畦田化面积达到蔬菜面积的80%。

  1982年,昂昂溪公社以蔬菜为主的生产队推广了宽播韭菜,快速育苗,地膜覆盖三项试验
示范区。推广了早甘蓝,大棚黄瓜、茄子、番茄、秋白菜5个作物丰产经验。还推广了化学除
草,薄膜地面覆盖,架豆育苗,夏菜根外追肥等项技术。快速育苗,具有缩短育苗期、根系多
和缓苗快的特点。

  农田基本建设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共完成水灌面积4.6万亩,新打电机井3眼,新建井房8
座,完成平地改土5000平方米,完成田间渠道6条,共计4000延长米,完成排灌干线12公里。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些农户承包责任田,专营蔬菜。由于实行承包责任制,菜
田科学种田,使昂昂溪区的蔬菜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1990年,春、夏、秋菜种植面积为9544亩,平均亩产3026公斤,实现商品量27027吨。1991
年,昂昂溪区政府把发展蔬菜生产列为农业“五个开发,一个改造”的发展战略,开发庭院经
济,发展副食品生产,把发展蔬菜生产的重点放在发展棚室保护地生产上。坚持“实际、实用、
实效”的原则,推广典型经验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使全区常年从事庭院经济的村达到6个,
占土地面积443亩。昂昂溪乡大五福玛村530户,家家发展庭院棚室生产,仅此一项收人人均达
400元。1991年,春、夏、秋三菜种植面积达10266亩,总产2578万公斤,商品量达2125.2万公
斤。1992年,副食品生产实行两放开,三菜分别比1991年增长43%、130%、19.4%。

  1994年,推广蔬菜实用技术,引进名、优、特、新蔬菜品种6个,种类28个,发挥位于市
郊的地缘优势和老蔬菜基地优势,大搞以庭院棚室为主的围城沿路蔬菜生产开发,新增大棚面
积175亩,使棚室蔬菜生产面积达1416亩,并大面积向大地延伸。1995年,全区棚室小区5个,
面积1 644亩,比上年增长228亩。全区三菜商品面积达11235亩,商品量2491.2万公斤。

  传统种子的进化 1946年前,昂昂溪农民所用的蔬菜种子都是自留自种,互相串接。由
于种子混乱杂交,致使种子质量降低、产量低、防病能力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有
组织地繁育优良品种。1956年,认真贯彻国家提出的“自繁、自癣自留、自用,辅之国家必要
调剂”的方针。各生产队逐步建立了种子田,开始繁育,使用新品种的蔬菜种子。“文化大革
命”期间,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农业生产,致使种子的繁育工作受到不良的影响。1978
年,落实国务院关于种子工作“四化一供(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
化,有计划地组织供种)”的精神,种子开始了有计划的繁育和调拨。种子质量逐步有了保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自留种子增多,加上放开经营,出现了种子混杂退化现象。1989年,
贯彻省农牧渔业厅、齐齐哈尔市农业局“关于在实行种子‘三证’管理制度的通知”精神,对
经销种子在全区实行“种子准繁证”、“经营许可证”、“质量合格证”管理制度,加强了种
子的监督管理工作,制止了乱繁、乱卖的问题。1991年到1995年,蔬菜品种杂优化程度提高,
面积扩大,产量提高。1991年杂交化面积602亩,1992年杂优化面积756.4亩,1993年杂优化面
积990亩,1994年杂优化面积1 984亩,1995年杂优化面积3290亩。

  引进优良籽种 1978年,昂昂溪引进旅大五缨水萝卜、北京1号甘蓝、哈尔滨油豆角等
蔬菜新品种。

  1980年,昂昂溪从山东、辽宁科研所引进黄瓜新泰、夏丰新品种。从牡丹江、佳木斯蔬菜
科研所引进白菜牡丹江1号;佳白1号、2号。

  1989年,引进金丝瓜、齐茄二号早熟品种,番茄东农704品种。

  1991年,全区引进嘉兴雪韭和791。

  1992年,昂昂溪乡农技推广站引进了绿菜花、结球生菜、木百菜、空心菜;引进番茄西粉
三号、八五三,黄瓜81—6(龙杂黄七号),辣椒湖研1号、4号,美国西芹。

  1993年,昂昂溪乡引进了柳叶笋、北方榨菜、茼蒿、津南实芹。

  1994年,昂昂溪乡引进结球莴苣和大白菜春季品种;引进棚室黄瓜津春3号、津春4号、中
农5号;棚室番茄L402、渝杭2号、棚室茄子齐杂茄2号、龙杂茄2号、沈茄1号。露地番茄L402、
西葫芦早青一代;春种大白菜春夏三,北京小杂60,秋白菜鲁白七号、龙协白1号、龙协白2号;
早甘蓝中甘11、8398;晚甘蓝晚丰、吉秋;红萝卜红丰1号、红丰2号;菜花温州特大、日本雪
山等。

  1995年,全区继续引进杂交种,蔬菜种子杂优化程度达30%。

   1992~1994年昂昂溪区引进主要蔬菜新品种表
表3—6



1995年昂昂溪区蔬菜主栽品种一览表
表3—7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夏菜商品量对比表
表3—8 单位:亩、公斤、吨



续表3—8—1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夏菜生产品种对比表
表3—9 单位:吨



1973~1995年昂昂溪区蔬菜生产播种面积与产量表
表3—10 单位:亩、公斤、吨



续表3—10—1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春菜生产品种面积与亩产量对比表
表3—11 单位:亩、公斤、吨



续表3—11—1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春菜生产品种产量与商品量对比表
表3—12 单位:吨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秋菜生产品种产量与商品量对比表
表3—13 单位:吨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秋菜生产品种面积与亩产量对比表
表3—14 单位:亩、公斤、吨




1975—1995年昂昂溪区蔬菜商品量统计表
表3—15 单位:吨



续表3—15—1



1990、1995年昂昂溪区庭院经济状况表
表3—16 单位:栋、亩、个



二、粮豆作物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的昂昂溪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劳动生产积极性有很
大提高,粮豆作物发展很快。

  1958年,粮豆作物总产量为425.11万公斤。成立人民公社后,受“瞎指挥”和自然灾害影
响,粮食生产开始下降,经过几年的调整,到1965年粮食生产有所回升,并且开始推广优良品
种,水灌面积也随打井增多而增加,玉米、水稻等产量均有较大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粮豆生产发展缓慢,亩产降低到52公斤。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
特别是传达贯彻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后,粮豆生产开始回升,1974年平均亩产达97.5公斤。
1978年耕作技术有较大改变,普遍推广深松耕法,施农家肥占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二强,水灌面
积增加至总面积的60%,粮豆作物平均亩产达110.5公斤。

  1980年以后,粮豆面积有所增加,同时推广优良品种,耕作方法不断改进.应用防御春旱
及低温早霜栽培技术,科学种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对粮豆增产起了很大作用。1987年推广“
两育三化”2.1万亩,并推广了玉米、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新技术。1988年粮豆种植面积达56782
亩,平均亩产328公斤,粮豆总产量达18510吨。

  1995年粮豆作物面积达73900亩,亩产为253公斤,总产量为18673吨。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表
表3—17 单位:亩、吨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表
表3—18 单位:亩、吨


  
续表3—18—1



  水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昂昂溪区农村水稻种植采用撒播,深水漫灌,大水串灌
的方法,平均亩产近100公斤。1957年,开始选用优良品种北海1号。昂昂溪乡稻田村大量开垦
荒地,种植水稻,普遍采取机械灌溉、除杂草、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平均亩产达120公
斤。

  1959年至1961年,因自然灾害和水利工程不配套等原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逐渐下降。1962
年后面积产量逐渐恢复。

  “文化大革命”期间,水稻种植发展一度缓慢,1977年后有所增加,五福大队、稻田大队、
大五福玛大队种植水稻的农户较多,到1982年水稻种植面积为8800亩,种子实现良种化。1985
年,开始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到1987年水稻旱育稀植面积达5600亩,播种面积达12400亩,
平均亩产量为145公斤。

  1991年,中共昂昂溪区委将“开发低洼涝地,发展水稻生产”作为农业发展战略中的五个
开发之一,注重开发中的实际效益,重新调整了水稻开发中的优惠政策,认真推广水稻“旱育
稀植”等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了新开发水稻的亩产量,全区仅水稻一项,总产量就达到898万
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48%。

  1995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为20450亩,平均亩产量167.9公斤,总产量达3434吨。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水稻产量表
 表3—19 单位:亩、吨



 续表3—19—1



  玉米 解放前,昂昂溪区农村玉米种植品种较少,耕作方法较长时间没有改进,产量较
低。

  1956年,榆树屯玉米种植面积较多,由于采用了新的一埯双珠栽培法,平均亩产提高到89
公斤。

  60年代初期,玉米种植开始推广黄金顶、白金顶等良种,种植面积增加,耕作技术开始采
用合理密植,混种方法。1965年后,玉米良种的引入成为重点,此时齐深2号杂交种和英粒子
为主要良种,玉米产量有所提高。

  1973年,全区玉米播种面积为2200亩。1979年,水师营人民公社实现良种化,开始用化肥
做底肥和追肥。1981年,玉米面积一跃至25441亩,平均亩产350公斤,总产量达8914吨。玉米
耕作技术也有较大改观,推广低温处理和用掺纯腐殖酸钠浸种、扣种、机播和埯种相结合,并
采用早疏苗、早定苗、早铲趟和隔行去雄等促早熟措施。1988年,玉米播种面积20196亩,平
均亩产312公斤。

  1990年,玉米种植基本实现良种化。1995年,玉米播种面积37265亩,总产量达11 242吨,
平均亩产298公斤。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玉米产量表
 表3—20 单位:亩、吨



 续表3—20—1



  其它作物 昂昂溪区除种植水稻、玉米作物外,还种植了小麦、大豆和其它经济作物。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大豆产量表
 表3—21 单位:亩、吨



 续表3—21—1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小麦产量表
 表3—22 单位:亩、吨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粮豆作物产量表
 表3—23 单位:亩、吨



 续表3—23—1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杂粮产量表
 表3—24 单位:亩、吨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甜菜作物产量表
 表3—25 单位:亩、吨



   昂昂溪区部分年度瓜类作物产量表
 表3—26 单位:亩、吨



 续表3—26—1



  三、耕作制度与方法

  1946年前,昂昂溪农民种植作物以清种为主,有少量混种、复种,耕地主要用旧式犁耕地,
轮作倒茬也有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新式农具推广和农业机械应用,开始更多地推广先进的耕作
栽培技术。

  1955年,粮豆作物在清种、密植的基础上,农民开始采用增产效果好的混种、复种方法,
如玉米带大豆、小豆、绿豆、麻籽,蔬菜复种面积逐渐增多。

  1963年,轮作倒茬普遍应用,轮作方式主要有谷子—大豆—高粱,玉米—谷子—大豆—土
豆等。蔬菜种植采取合理密植,不断改变水肥条件,混种、复种面积增加至60%。

  1971年,昂昂溪人民公社首次在1000多亩小麦茬上复种稷子成功。

  1980年,播种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化。农民对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播种顺序提高认识,根据
土壤含水量、地势和作物出苗对温度、湿度要求不同,灵活合理安排播种顺序。甜菜、葵花耐
低温,可以适当早播;玉米容易粉种、烂种,提倡催芽种。播种方法多样化,大豆推广垄上精
量、半精量播种;玉米提倡催芽、挑芽,精量播种。对于低洼、干旱无墒不能适期播种的地块,
采取选用早熟品种晚播。

  1982年大力推广抗春旱保春种一次播种保全苗技术,播前整地得到重视,对秋翻未耙或整
地不好的及土豆茬、甜菜茬的地块,在冻融交替时进行顶凌对角线方法耙地,采用耙、耢、拖、
压连续作业,达到地平、土细,紧密保墒,对伏秋翻起垄地块在土壤化冻5厘米深时震压一
次,使垄台平细紧密,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对玉米、大豆、菜田等原茬地抓住冻融交替,进行耢冻茬子或浅趟耲茬,给垄体盖蒙头土。
耲茬地块,适应刨净拣净根茬,注意防止打茬管和大搬家,及时耢地,做到刨、拣、拉、耢连
续进行,避免失墒。

  1989年,昂昂溪乡采取塑料棚多茬次间作、套种立体化栽培,被应用的栽培模式主要有:
越冬菠菜一早春黄瓜一秋菜花,越冬菠菜一春番茄一秋菜花,越冬菠菜一早豆角等。轮作、间
作能够有效地利用保护地气候资源,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及效益。昂昂溪乡159.9亩塑料棚保
护地,就增产蔬菜35万斤,增收13万元。

  1990年后,推广了一批技术先进实用、经济合理有效、生产可行易用的好项目,如高畦地
膜栽培技术、营养钵育苗护根技术、茄果类进棚技术等等,多茬次栽培应用更广。1993年,昂
昂溪区所辖昂昂溪乡、榆树屯乡、水师乡均建立起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站,为田间作业提供科学
管理依据。

  1995年,在昂昂溪乡农村推广了九项粮食增产新技术,其中水稻旱育稀植面积达13200亩,
蔬菜增产新技术也达九项,推广面积5410亩,占全区蔬菜总面积的53.1%。

  四、籽种改良

  1946年前,昂昂溪农民种地,由于种子质量不纯,常年产量低。

  1947年后,农民对种子仍采用传统自癣自换、自贮、自用的方法。1950年后,农业主管部
门积极引进良种,进行引种试验,试验成功的品种则在本地大力推广,对作物增产起到了良好
的推进作用。引进的粮食品种主要有:水稻查哈阳1号、合江1号;玉米英粒子、黄白金顶子;
大豆丰收4号、东农1号等。蔬菜品种有:辣椒大薄皮椒、小油椒;苏联旱黄瓜、山东刺黄瓜等。
1958年后.全区良种播种面积达20%以上。 1965年由于良种大量的引入和推广,种植业产量均
有明显提高,新引进优良品种有水稻牡丹江1号,玉米齐综2号,高梁盖地红、大粒红等;黑油
线茄子,长春密刺黄瓜等。“文化大革命”期间,良种推广工作停滞下来,给农业生产带来不
良影响。1976年后,全区农民根据土壤、气候、地势等自然条件,确定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
在选种中,根据区情选用中、早熟品种,特别是选用抗旱、耐湿、抗病的品种,做到了不盲目
引进品种和越区种植。

  1987年,全区栽种的主要作物品种有粮食:水稻合江十九、二十一、二十三;大豆嫩丰十
一、合丰二十五;玉米嫩单三、六号,白单九。蔬菜:黄瓜长春密刺、九月青;巴彦青椒、茄
门椒;芹菜实心、空心;齐研柿、鸡心柿;齐茄1、2号;早油豆、双季豆;中心翻白菜、齐白
一号白菜。

  在推广良种的基础上,进行了种子发芽试验,对发芽率太低不适合做种子的品种抓紧调剂
并精选和药剂处理。同时,根据不同作物、不同要求,进行晒种、炕种、盐水选种等处理。

  1992年至1994年引进了大量的良种,为种植业的丰收提供了保证。1995年,良种应用率达
95%。

  五、肥料

  土地所需的肥料主要是农家肥和化肥。解放前,农民所施用的绝大多数是农家肥。解放后
的一段时间内,农村还是以施用农家肥为主,直到我国的化工业有所发展,农用地化肥的施用
量及施用面积才逐渐增多。昂昂溪自施化肥以来,一直坚持农家肥与化肥并施的土壤改良原则。

  农家肥 新中国成立后,昂昂溪获得土地的农民开始改良土壤,施肥量及施肥耕地面积
逐年增多。1958年后,各村屯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土壤改良和增施农家肥活动。农家肥
来源于生产队饲养的禽畜所积的粪肥,农户所积的粪肥。由于生产队所积的农家肥远远不够使
用,为鼓励农民多积粪肥,开展了“五有三勤”活动,即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家
家有厕所,户户有粪坑;勤起、勤垫、勤打扫。农民所积的肥统一交到生产队,按多少给农民
定工分,年终按工分给钱。为使土地状况有所改善,生产队还发动农民冬季挖刨部分泡、沿、
沟肥沃的淤泥,用于改良土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自己积肥自己使用。在积肥
的方式上也有所改变,除正常积造农家肥外,还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改良土壤。

  1990年,为增加农家肥料来源,全区修厕所1182个,建沤粪坑1 670个,组建积肥专业队1
个,配备专用农用四轮车2台,积肥专业户44户,积肥80990立方米。1991年,全区积造农家肥
159256立方米,1992年积造农家肥199800立方米,1993年积造农家肥247400立方米,1994年积
造农家肥250650立方米,1995年积造农家肥19.6万立方米。

  化肥 1946年前,昂昂溪菜田施用化肥量极少。1956年,开始使用硫铵给秋菜追肥,收
效很大,但试验面积小,施用量少。

  六、栽培技术

  1946年前,昂昂溪蔬菜露地栽培多,保护地栽培少,极少部分的保护地栽培多采用简易风
障阻畦,清种多,复种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栽培技术不断发展,以清种为主,合理密植、复种、间种、套种
和保护地栽培相结合,增加了蔬菜的产量。

  密植 1958年,昂昂溪区采取缩垄增行技术,将菜田垄宽缩至1.5尺左右,改变了大垄
稀植、低产浪费地力的现象,茄子、辣椒由每亩2000株增至2660株,牛心菜每亩由1 000株增
至2330株。1964年,学习北京蔬菜生产合理密植经验,改进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又适当增加。
1986年,采用大棚黄瓜早期密植栽培技术,每亩定植黄瓜达到4000株。1990年,采用番茄密植
栽培技术,每亩定植番茄可达4500株。1995年,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使密植、肥水条件、管
理水平达到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适密、高产、高效。

  复种 1958年后,春菜倒茬定植夏菜和秋菜的复种技术逐渐推广,面积不断增加。1965
年,蔬菜复种面积达10%;1985年土地承包后,蔬菜复种面积增加到20%以上;1988年,春、
夏菜复种面积达到25%以上;1995年蔬菜复种面积达56%以上。

  套种 1958年后,昂昂溪区菜田套种技术仅限于韭菜、小白菜、水萝卜畦硬相互套种。
1964年后,发展到茄子、青椒、小白菜、水萝卜畦埂台沟相互套种。1971年始,在地边、地角
套种向日葵。

  1983年后,在畦耿早甘蓝地内套种油菜,大棚黄瓜地内套种小白菜、香莱等。1988年,在
韭菜地内套种豆角、甘蓝,大棚黄瓜地内套种芹菜、香菜。

  1995年,在大棚黄瓜地内套种油菜、香菜、小白菜,西葫芦地内套种油菜,番茄地内套种
豆角。

  保护地 保护地是蔬菜栽培技术的一种。保护地的种类有风障、阳畦温床,简易温室、
立壕、地膜覆盖,日光温床,塑料棚等。采用保护地技术栽培蔬菜,可使蔬菜生产早春提前,
晚秋延后,冬季亦可吃上新鲜的蔬菜。

  七、防病措施

  1946年前,蔬菜作物病害主要有黄瓜、茄子炭疽病,辣椒落叶病,白菜软腐病等。防治病
害的措施是进行种子消毒,轮作换茬,拔除病株(穗),深埋或烧毁,消灭病残体,消灭病菌寄
生,药剂毒杀等。

  1954年,昂昂溪区办防治蔬菜病虫害训练班,广大农民掌握配制药剂防治方法,用波尔多
液防治黄瓜、茄子炭疽病。

1957年,开始使用硫酸铜液防治黄瓜炭疽病,人工早期拔除马铃薯黑苓病株或挖病薯烧毁。

  1959年,建病害测板点。

  1962年,推广开水烫土,增加光照,大通风,少浇水等措施,预防烫蔬菜幼苗猝倒病。

  1985年,应用叶杀菌剂500倍液防治黄瓜细菌性菌斑病,发病初期喷露,隔7天喷一次,连
续2至3次,取代链霉素,用瑞毒霉、克霉灵等防治黄瓜霜霉病。

  1987年,推广“无公害”大白菜生产技术措施,及“无公害”番茄、青椒生产技术。

  1988年,采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克霉灵可温性粉剂400倍液,80%克
霉灵可温性粉剂800倍液,50%瑞毒霉1市斤药加水1000斤,每隔10天喷一次,防治大棚黄瓜霜
霉病取得很好的效果。采用25%瑞毒素1 000倍液,40%克霉灵400倍液或07ME500倍液防治白
菜霜霉病。用70%百菌清或75%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防治白菜黑斑病。

  1990年,用N14、S52弱毒疫苗蘸根防治番茄毒病,用高压喷枪进行叶喷,防治辣椒病毒病。
用嫁接法防治黄瓜枯萎玻推广茄子护根剂,保护茄苗根系不受菌类侵害。推广秋白菜无公害生
产技术规程,选好茬口整好地,避免与同科蔬菜连作,施足底肥;选用抗病强的种子消毒,适
期、适量播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用50%多菌灵500倍液,防治黄瓜黑星病;用50%
迷克灵,防治黄瓜菌核病;用50%朴海因1 000~2000倍液,防治黄瓜菌核病。

  1991年,采用40%乙磷铅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或用2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用药液60公斤,7~10
天用一次,共用2至3次,防治白菜霜霉病。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叶或灌根,或
用硫酸链霉素100~150PDM喷叶,防治白菜软腐病。用4000倍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氯霉
素、新植霉素喷叶防治白菜的菌性黑斑病。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用5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70%代森锰锌400~500倍液防治白菜白斑病。

  1995年,用综合防治法,防治白菜、萝卜地蛆病。

  八、水利灌溉

  灌区工程 1958年,建成五福玛泵站(现污水泵站),效益面积2000亩,灌区仅用一年便
被弃用。1964年,齐齐哈尔市水利局组织专人对被弃用的五福玛灌区进行勘查,制定改进方案,
灌区改名为金谷灌区。1966年灌区改建工程开工。1967年改建工程竣工。改建后的灌区跨大民
公社和昂昂溪公社故改名大昂灌区。大昂灌区改建后,水田灌溉面积达万亩以上。1973年6月,
齐齐哈尔市乌双引嫩江东灌区开工,灌区受益者有水师营公社和昂昂溪公社(现榆树屯乡)。1976
年8月,乌双引嫩六支干工程竣工并正式通水,昂昂溪共有近万亩农田和2万亩草原及1万多亩
芦苇受益。同年,联合浮船泵站建成,设计灌溉面积1000亩。1978年至1979年,由于六支干渠
存在险段等原因,干渠停止使用。1980年5月,六支干险段整修加固工程完工,6月1日全线通
水。

  1985年,齐齐哈尔市实用技术推广中心在水师营乡发展渔业生产,将六支于水引到水师营
乡,余水流人榆树屯乡南湖。至此,六支干水被全面利用。

  1986年,大阿拉街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泵站抽榆树屯乡南湖水,灌溉效益面积为:鱼地
200亩,水田500亩,苇塘近万亩。1990年后因渠首引水渠和吸水池进水量不足而停止使用。1987
年由于嫩江改道,大昂灌区原有引水管道不够而使灌区抽水困难。齐齐哈尔市水利局投资20万
元对大昂灌区原引水管道进行延伸,当年完工并投入使用。1989年,嫩江洪水将联合浮船泵站
冲毁。

  是年,榆树屯乡后五家子村利用南湖出口排水水源建成后五家子泵站,设计灌溉效益面积
5400亩,因水源不足,实灌溉面积为1 000亩左右。

  1990年,水师营乡崔门村投资近6万元,利用六支干尾水水源建成崔门渡槽,开发水田近
1000亩。是年,联合浮船泵站被洪水冲毁,为确保五福村近千亩水田用水,昂昂溪区投资近3
万元对大昂干堤进行加固,利用大昂泵站供水。该工程当年完工,完成土方近3万立方米。1992
年,榆树屯乡利用南湖围堤建成三岱临时泵站,完成干支渠土方近20万立方米,总投资50多万
元,效益面积3000亩。1995年,齐齐哈尔市政府出资3100万元对江东灌区进行全面改造。是年,
完成南湖围堤加固工程,完成土方近30万立方米。

  机电井工程 1960年前,昂昂溪区基本没有机电井,仅有少量土井。进入60年代,开始
改土井为电井,并新打了一些机电井。1976年,全区共有机电井69眼,灌溉面积达720亩。1977
年至1980年,昂昂溪区连续四年发生干旱,加快了机电井建设步伐。1979年,昂昂溪机电井达
到628眼,井灌面积达到3650亩。1980年,新打井32眼。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各农户
地数较少,机电井的管理工作不到位,部分井房被拆、井口淤塞,机电井遭到严重破坏。1983
年4月29日,大风雪使部分机电井的输电线路受损。1985年,昂昂溪区仅有机电井434眼,浇灌
面积1.3万亩。进入90年代,昂昂溪区大力发展水田生产,机电井发展速度较快,1995年底,
全区共有机电井878眼,灌溉面积2.6万亩。

  喷灌工程 1979年6月,昂昂溪乡黎光大队建成齐齐哈尔市郊第一处喷灌工程,灌溉面
积100亩。1984年,昂昂溪乡中心大队建成一处半固定式喷灌工程。该两处喷灌工程使用3年后
被先后弃用。1995年,昂昂溪区从齐齐哈尔市水利设备公司购入稳动式喷灌设备4套,建成四
处灌溉工程,灌溉面积近500亩。

  防洪工程 1957年,齐齐哈尔市政府决定修建大五福码村至滨洲铁路段堤防,全长12.7
公里,命名大昂堤。1980年为保护该段中农田3.37万亩和近5000农民,昂昂溪乡政府组织近千
人对大昂堤进行维修和加固,共维修加固险段5处。1988年发生大洪水,由于滨洲铁路为透水
路基,使大昂堤几处决口,部分农田被倒灌的洪水淹没,损失很大。

  1989年,昂昂溪区政府决定延长修建1.55公里堤防(昂富公路),抵御了是年发生的大洪水,
没有发生农田被淹及房屋倒塌的灾害。1990年,中共昂昂溪区委、区政府组织全区各单位及受
益村屯、中省直单位及铁路部门对大昂堤全段进行加固,共完成总土方33万立方米。1992年至
1994年,昂昂溪乡组织全乡各村把大昂堤面全线铺上砂石。三年共铺砂石2万立方米。至此,
大昂堤堤防已达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排涝工程 昂昂溪的治涝工程,始于1963年江东涝区防治工程。1964年,昂昂溪区建南
湖围堤,围堤平均高1米,由于质量较差,未被全部利用。同年,开挖铁锋、水师营排干。1965
年,铁锋、水师排干完工,完成土方近6万立方米,工程标准为五年一遇排放标准。同年,建
成铁锋、水师排干木桥八座和涝区配套工程城市二道堤防。

  1968年,加固南湖围堤工程完工。至此,大民排干,铁锋、水师排干排水可人南湖。同年,
完成涝区配套工程,乌裕尔河堤防。1969年,开始修建南湖出口排干,南湖出口排干起于南湖
下湖铁路桥,经后五家子泡子、霍托气泡子、前五家子,止于特勒,全长7公里。1989年,对
南湖出口排干进行整建,次年完工,完成土方近10万立方米。

  1989年,在南湖出口排干修建前五家子、霍托气桥,当年完工。至此,整个排水出路畅通。
1991年,由于内涝严重,开始对菜田排水问题进行整治。到1993年,菜田排水工程完工,共完
成排水渠52公里,土方近6万立方米。

              昂昂溪部分年度水利灌溉情况表
 表3—27                             单位:万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