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一)
北安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西南麓,地处松嫩平原的边缘地带,是铁路、公路的
枢纽,是东北地区战略要地。土质肥沃,农产丰富,是黑龙江省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全县总面积7193平方公里,人口44万。全境为丘陵性平原,东部是小兴安岭山脉的延续
,属于山区,西部系丘陵地带,只有乌裕尔河两岸有小块低平甸子地。北安素有“六山一水
三分田”之称。总面积中,森林山地占40.6%,丘陵地占51%,平原地占8.4%。东部山地均在
海拔400米以上,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绝大部分为土山。北部丘陵地带均在海拔300米以上
,地势较高,坡度缓慢,地形较为平坦。南部丘陵地带在海拔300米以下,地势平坦开阔。全
县总土地面积10789690亩,其中耕地3846666亩,林地3647827亩,荒地2879440亩,水面801
75亩,其他面积335582亩。
全县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结冰期为11月初,解冻期为4月初。最低气温-42.2摄氏度,
最高温度37.6摄氏度,年平均气温0.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500-600毫米,集中降雨时间在
7、8月份。四季不均,冬季长达6个月,夏季只有2个月。由于地势较高,冬季、春初、秋末
,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偏北风多,降水量少,空气干燥,气候寒冷。春末、夏季、秋初
多受南来暖空气和河套、蒙古低压影响,偏南风多,气温高,降水量多而集中,空气湿润。
由于北安县所处纬度高,冬季光照时间短,夏季光照时间长,冬季8时日出,下午3时日落;
夏季3时30分日出,下午8时日落。光照最长是1967年,为2885.3小时,最短是1970年,为24
32.3小时,年平均日照2624.2小时。光照强度每平方厘米为100-110千卡。初霜一般年份在
9月16日左右,终霜在5月21日前后,无霜期南部平均120天左右,北部平均110天左右。因日
照时间较长,为发展农业、林业和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高寒、黑土的特点,最适
宜大豆、土豆、甜菜、亚麻的生长。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野生植物资源54科230余种,主要有大小叶樟、苔草、三棱草、靰鞡
草等。山产品有木耳、蘑菇、猴头、榛子、橡子、蕨菜、金针菜。药材有人参、黄芪、党参
、五味子、一轮贝母。草原资源按植物群落分为2类4组6型,草原面积252万亩,年产草量为
33.3亿斤。森林资源现有森林面积55656公顷,其中天然林40000公顷,人工林15656公顷,森
林覆盖率为23%。天然林以杨、桦、柞树为主,人工林以落叶松、樟子松为主。野生动物资源
有貉子、狐狸、熊、鹿、犴、狍子、獾子、狼、野猪、鼬鼠、麝鼠、松鼠等。还有珍贵动物
:水獭、猞猁。鸟类有10目30科150种,占全省鸟类种类的39%,多为候鸟,留鸟只有10种,
占鸟类总数的6%。有雉鸡、乌鸡、鹌鹑、野鸭子、雁,各种山雀,还有珍禽飞龙。水产资源
有自然水面6万亩,其中河面1.7万亩,泡泽水面2.3万亩。鱼类资源有8科15种,有白鲢、花
鲢、草根、鲤鱼(以上多为人工养殖)、鲫、鲇、山胖头、柳根、泥鳅、葫芦籽。供鱼类生存
的浮游生物有5门22种,贮量为25.69毫克/升、浮游动物有3类13种,贮量为15.73毫克/升。
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谷子、水稻、糜子、大麦、燕麦、荞麦、高粮及小杂粮。经
济作物有甜菜、亚麻、线麻、向日葵、白瓜子。蔬菜主要有马铃薯、白菜、萝卜、甘蓝、胡
萝卜等。瓜类有西瓜、甜瓜。1982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386斤,大豆平均亩产252斤,土豆平
均亩产1440斤。大面积种植甜菜的历史较早,不仅产量高,而且含糖率也是全省最高的,平
均亩产1.2吨,最高达1.5吨,含糖率平均在18%左右,最高达21%。
北安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居住,是游牧民族生息活动的地方。到800多年前
的金朝时期,社会经济已有相当发展,这里是曷苏昆山谋克的治所。金政权在攻占辽宋旧地
后,将大批女真人南迁,明清时代已无人居住。特别是清朝时期,因系“祖宗肇迹兴王之所
”实行封禁。直到宣统3年(1911年)在海伦设稽垦局,出放龙门、安古、乌裕三段毛荒,民国
元年(1912年)10月1日黑龙江省行政公署批准在龙门设招垦局,辖龙门、乌裕、安古三镇地段
。民国3年(1914年)改为龙门设治局,民国4年迁到新龙门镇(后称龙镇)。民国5年(1916年)升
为龙门县,序列二等县。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于民国6年(1917年)7月14日改称龙镇县。
民国18年(1929年)因分数不及额降为三等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国21年(1932年
)4月龙镇县公署被土匪烧毁,同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龙镇县,12月县公署迁至北安镇,仍叫
龙镇县。伪康德5年(1938年)12月24日将县名改为北安县,从伪康德6年(1939)1月1日起执行
。伪康德6年(1939年)6月1日建立北安省,省会设在北安街(指定街,比市小,比普通街大),
直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解放后,1945年11月14日成立黑龙江省政府,省会设在北安
。11月24日成立北安县政府。1947年1-9月成立黑嫩省,北安为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
地。1947年9月恢复黑龙江省,省政府仍驻北安。1949年5月15日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省
会迁至齐齐哈尔市。
通北县民国2年(1913年)设立稽垦局,民国4年(1915年)改为通北设治局,民国6年(1917
年)升为通北县。1956年3月1日并入北安县。
德都县1958年8月1日至1963年8月31日曾一度并入北安县。
1960年1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北安市,1963年6月批准撤销北安市,恢复北安县、德都县,
同年9月1日分设北安、德都两县。全县辖2个镇、12个人民公社、168个生产大队、545个生产
队。还有县辖农场3个、畜牧场1个、林场8个。境内以汉族为主,与满、朝鲜、回、蒙古、苗
、瑶、彝、壮、达斡尔、鄂温克、布衣、土家、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同胞和睦相处,共同建设
社会主义新北安。
(二)
北安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1932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入北安后,全县人民就开展
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日伪在北安地区的军政警宪特机关林立,统治森严。但这并没有削弱全
县人民的对敌斗争意志。1938年7月间,抗联姜主任曾率人到口门子屯(属胜利公社革命屯大
队,日伪并屯时已取消)买过物品。不久,群众就到山里给送去三麻袋物品。1939年5月、10
月间,抗联周云峰等2人到李殿芳(革命屯)开展群众工作。1940年6月周云峰与李殿芳屯群众
于万录、于万珍取得密秘联系,并将一名负伤的同志交给群众护理。不久就在这里建立起抗
日救国会。以抗日救国会会长张国清、妇女救国会长张广英(尚大嫂)为首的革命群众积极参
加抗日活动。以后,四平街(新安大队)、宝元兴(新发大队)、赵掌包(新立大队)等3个屯子也
建立了抗日救国会。救国会多次为抗联买东西、送东西,有一次送粮食十多石、靰鞡160多双
,棉衣140多套,还有其它许多物品。抗联队伍从1938年到1941年,在本县活动频繁,给敌人
以沉重的打击,先后袭击了诚实村(石华公社)警察分驻所、宋家站(通北镇)警察署、辰清警
察分驻所。打开龙镇飞机场(毁飞机一架)和龙门火车站。
1933年旧历十月十六日发生了日本侵略军血洗张景芳屯(石华公社永胜大队)事件,日军
以抓“马胡子”(抗日人员)为名,残杀该屯75人,过路群众33人,总共死在日本侵略军枪刀
下108人。
1940年10月31日(阴历十月初一)发生了李殿芳屯大逮捕事件。由于抗联叛徒尚连生的告
密,10月31日早晨天还没亮,由大特务郝喜山、范东阁、杨宝珠带领许多日本兵、伪警察队
,到李殿芳屯进行大逮捕。当时共逮捕33人。送哈尔滨判刑,多数死于狱中,少数人到“八
·一五”解放才获得自由。
1945年“八·一五”解放后,11月份先后成立黑龙江省工委、北安中心县工委和省、县
民主政府。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紧紧依靠党中央的领导,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建立了巩
固的人民政权。国民党、政治土匪从没占领过北安。北安是老解放区,是东北根据地的巩固
后方。在解放战争期间,北安、通北两县有2700多人参军,有500多名民工出担架队、大车队
。并大量捐款、物资,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三)
建国33年来,北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总产值1981年比1949年增长2.6倍,平均每年递增4.3%。1949年粮食亩产量152斤,1982
年达到238斤,等于1949年的1.57倍。1949年粮豆薯总产量1.24亿斤,1982年达到2.13亿斤,
增长72%。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949年为245万斤,1981年达到1.45亿斤,增长4.7倍。粮食总
产量平均增长率为10.5%。现有拖拉机822台,机耕面积100.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5%。畜牧
业也有很大发展,1981年全县生猪存栏达6.27万头,为1949年的3.3倍。1982年农业生产战胜
了严重自然灾害,夺得了较好的收成。粮食总产量达2.14亿斤,交售粮食6300万斤,为征购
任务5500万斤的114%,但比上年实际交售的商品粮下降55.7%。农业总产值8576万元,农村三
级经济总收入4200万元,人均集体分配收入为110元,比上年下降32.1%。虽然粮食减产,集
体减收,但多种经营有了新发展,总产值达2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社员家庭副业收入人
均达到100元。
建国后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建国前仅有粮油加工,铁、木、皮等手工业作坊。1949年全
县工业总产值只有217万元,1982年地方国营完成工业总产值7307万元,增长32.67倍。产品
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比较显著。列入计划的46种主要产品中,有80%的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其中手用钢锯条、螺钉旋具、液压千斤顶、红方、粉丝等评为省优质产品。
基本建设有了新的发展。纳入1982年全县基本建设计划的148项,当年交付使用的有136
项,占建设项目的92%。投资额761万元(含各级自筹、贷款、技措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额
657万元,占投资计划的86.3%。
财贸工作也有很大发展。1981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3779万元,比1949年增长21倍。1982年
城乡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14240万元,比上年增长3.3%。农副产品收购完成8434万元,比上年
增长8.7%。外贸出口完成143万元。城乡储蓄额达到2664万元,比上年增加522万元。财政收
入比上年增长11.5%,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均取得显著成就。到1982年末,全县共有
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技人员142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98人(工程师以上38人)、农业技术人员
222人(农艺师以上37人)、卫生技术人员625人(主治医师以上60人)、教学人员281人。建国初
期全县有小学55所。到1982年,县属各类学校190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20所
、小学165所、技工学校1所、职业中学2所、聋哑学校1所。中央、省、地直单位办各类学校
177所,其中普通中学31所、小学141所、职业中学5所。县属教职工2684人(教师2301人),其
中中等专业学校31人(教师20人)、普通中学892人(教师738人)、小学1659人(教师1464人)、
职业中学66人(教师54人)、技工学校36人(教师30人)。在校学生62244人,其中中专300人,
普通中学15850人,小学43986人,技工学校300人,职业中学1004人。全县人口的文化程度,
6岁及6岁以上人口数387981人,其中大学毕业1635人,大学肄业或在校139人,高中51533人
,初中93341人,小学150310人,文盲、半文盲91023人(6-11岁者20371人)。全县共有电影
放映单位8个,年观众达300多万人次,农村电影放映队116个,放映场次达10010次;还有评
剧团、文化馆、图书馆各1处。在医疗卫生方面,全县有县属卫生机构26个,其中医院17个,
门诊部(所)9个。医院床位554张。卫生工作人员117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16人(医生336人
,其中副主任医师5人)。全县每千人有医生0.8人,护士0.3人,床位1.2张。广播、电视也有
很大发展,城乡有90%的户有收音机、广播喇叭,25%的户有电视机。
建国33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显著的改
善与提高。解放前,由于敌伪的统治,地主的剥削压迫,广大人民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解
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尤其是农村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以后
,出现了勤劳致富的各种专业户。农村住房条件大为改观。50年代是草泥拉哈房,60年代是
一面青房,80年代后新建房多是砖瓦结构。城乡消费品的旧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被新三大件: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所逐步代替。使用家用电器的户越来越多。随着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也延长了,据1982年人口普查材料全县平均寿命为65.35岁。

回顾北安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她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的。各行各业取得了重
大成就,人民经受了革命斗争的锻炼,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信不移。
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县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认真总结了有益经验,吸取了前进中
的教训,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一步利用开发本地人力
、物力资源,开拓进取,为建设繁荣富强的新北安,不断开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