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第一节 气候特征 爱辉县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常为势
力强大的蒙古高压所控制,在它的影响下天气严寒而干燥;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
,降雨集中,光照时间长;春季多偏南大风,降水少,易发生干旱;秋季则降温急剧,常有
早霜危害。
由于爱辉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的影响,形成了县境内一年四季
气候特征的显著变化。县境内复杂的地形,又造成同一季节各地的气候差异。
一、气温
爱辉县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为-0.4℃,高温的1975年年平均气温为1.4℃,低温的19
69年年平均气温为-2.4℃,二者相差3.8℃,反映了气温的年际变化也是较大的。1月份为最
冷月,多年平均气温为-24.3℃,低温的1961年1月平均气温为-27.7℃。7月份为最热月,
多年平均气温为20.4℃,高温的1974年7月平均气温为22.4℃。极端最高气温是1970年6月27
日,达37.7℃,极端最低气温是1980年1月12日,达-44.5℃。气温平均年较差为67.9℃,最
大年较差为76.4℃。1964年5月2日气温日较差大25.7℃。
受地形的影响,年平均气温以二站、大岭、新生等地最低。沿江平原地带年平均气温较
高,为0℃至1.0℃,小兴安岭东侧为-1.0——-1.5℃,岭脊为-2.0℃左右,岭西侧为-1
.5~2.0℃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日期平均为4月11日,最早是1968年的3月25日,最晚是1969年
的4月25日,二者相差一个月;月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终日平均为10月18日,最早是1963
年10月3日,最晚是1967年10月30日。平均初日与终日间隔日数为191天。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日期为5月19日,最早是1967年5月6日,最晚是1964年6
月5日;终日平均为9月17日,最早是1978年9月5日,最晚是1959年9月29日,平均初日与终日
间隔日数121天。≥10℃活动积温平均为2,120.3℃,一般可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要的热量。
高温的1970年≥10℃活动积温为2,372.8℃,而低温的1964年为1,777.3℃,造成严重的低
温冷害。
二、降水
爱辉县降水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519.9MM。1972年为754.0MM,而1964年仅降水389.
7MM。夏季6-8月是爱辉县降水集中期,占全年降水量的65.7%,秋季次之,春季少于秋季,
冬季最少。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7%。7月为全年降水量峰值月,多年7月平均降水
量为135.6MM;1月为全年降水量低值月,多年1月平均降水量为2.2MM。但各月降水量的年际
变化很大:1962年7月降水量298.4MM,而1960年7月降水量仅14.6MM,相当于该月常年值的十
分之一。1980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一个月内仅降水13.7MM,造成严重的伏旱。1967年5月降水
151.4MM,超常年平均值的3倍多,造成了严重的春涝,而1979年5月降水量仅有11.7MM。个别
秋涝年份9月份降水仍可超过100MM,给小麦收获带来很大困难。大雨、暴雨多集中在夏季,
降水强度大,1963年7月29日降水量达107.1 MM,1小时降水量达53.9MM,近似常年5月份降水
量;1975年8月3日10分钟降水量为20.6MM,近似常年4月份降水量。
爱辉县平均降雪期为212天,最多为232天(1964-1965年),最少为192天(1976-1977年
)。降雪平均始于10月6日,最早始于1977年9月18日,最晚始于1971年10月22日;平均终于5
月6日,最早终于1970年4月10日,最晚终于1974年5月23日。最大积雪深度33厘米,出现于1
973年。在降雪特点上,有时在严冬季节日月星辰可见,天空仍雪花纷飞;有时伴有大风,气
象上称之为大风雪或暴风雪,常冻死牲畜,冻坏行人,阻塞公路;春秋交替时节,常常是雨
雪并降或交替下降,道路积水成冰,或形成雪凇和雨凇,压断电线,折断树木,破坏力极大
。
由于受复杂地形条件的影响,构成了爱辉县不同地域的降水差异。西沟至神武屯一带年
降水量为550——600MM,大岭、三站、北师河一带年降水量为550——620MM,爱辉县北部新
生、滨南及张地营子公社北部年降水量为500MM左右,其余各地年降水量为500MM。爱辉县在
作物生长季节的5——9月的降水分布是黑河以北地区基本差异不大,黑河以南呈东南向西北
递减。大岭5——9月降水总量为486.9MM,二站461MM,西沟474.8MM,团山子427.1MM,即以
黑嫩公路沿线降水量较大。春季降水量最大的区域是张地营子公社北部,而秋季降水量最大
区域是西岗子公社西部及种畜场一带。
三、风
爱辉县全年盛行西北风,但一年之中各风向频率变化亦很大。冬季由于受强大的蒙古高
压影响,西北风频率最大;夏季由于环流形势的改变,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东南风频率有所
增加;春季西南风相对多一些。
风速以春季平均风速最大,夏季最小。全年平均风速3.8米/秒。七级以上大风主要发生
在春季,加上大暴雨前后发生的大风,每年平均有十次左右七级以上大风。据气象部门记载
,1962年曾发生过瞬时极大风速达40米/秒的大风,1982年7月4日19时46分在黑河发生30米/
秒大风,大风将黑河地区气象局三楼房盖全部卷走,在空中运行近百米后落地。许多居民住
宅的房盖、粮囤上盖被掀掉。
四、霜
爱辉县无霜期较短,平均无霜期为125天,1959年最长达144天,1966年最短为103天。平
均终霜在5月16日,最早终霜1967年5月4日,最晚终霜1976年5月26日。平均初霜在9月18日,
最早初霜1966年9月3日,最晚初霜1974年10月7日。由于爱辉县地形复杂,因此各地的霜期差
异很大。1964年二站7月13日来霜,西沟9月9日来霜,团山子9月7日来霜,而黑河气象站则为
9月10日来霜。
爱辉县无霜期的分布是沿江平原为110——125天,小兴安岭东为100——110天,位于岭
上的二站、大岭等地为80——100天,新华、七二七、张地营子公社北半部为80——100天,
岭西为85——100天,新生公社北部、滨南林场无霜期仅为80——90天,是爱辉县无霜期最短
的区域。
五、雷暴
初春以后,暖空气势力渐强与北来的冷空气交逐产生雷电现象。爱辉县平均雷暴期为13
2天,1975年雷暴期最长为176天,1964年最短为89天。最早4月14日闻雷,最晚6月18日才闻
雷。最早9月4日即终雷,最晚10月15日尚可闻雷。夏季有时雷声滚滚,持续不断,有时短促
而清脆,有时冗长沉闷,人畜被雷电击伤或建筑物、树木被破坏的事时有发生。
六、结冰、冻土
爱辉县地处中高纬度,结冰日期甚长,每年平均结冰期为227天,最多为239天(1975——
1976年),最少为210天(1972——1973年)。结冰始期平均为9月27日,结冰最早始于1966年9
月9日,最晚始于1972年10月13日。结冰终期平均为5月11日,最早终于1971年4月30日,最晚
终于1962年5月23日。隆冬冰层最厚可达2米左右。
爱辉县多年平均冻土深度为233公分,最大冻土深度1960年7月8日为298公分。平均冻土
开始时间为10月12日,平均冻土解冻时间为4月8日,一般至每年7月冻土才能完全解冻。
七、相对湿度及蒸发
爱辉县相对湿度及蒸发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风大,升温快,光照强,蒸发量
大,相对湿度最小,有时竟达到零,平均相对湿度为57%,比年平均值小11%;夏季由于降水
充沛,植被繁茂,平均相对湿度达76%;秋季平均相对湿度为69%,与年平均相对湿度相等;
冬季虽然降水少,但白雪覆盖地面,光照时间短,蒸发量小,因此空气平均相对湿度达72%,
居各季的第二位。
爱辉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80.6MM,比年降水量的二倍还多。19
77年蒸发量为1,365.1MM,1971年6月蒸发量为302.5MM,接近夏季多年平均降雨量。
八、地温
爱辉县春季及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迅速。1974年7月29日地面极端最高温度竟达
57.2℃,冬季相反,地面辐射降温强烈。1980年1月13日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低达-48.8℃。地
表层温度变化剧烈,日较差可达45——50℃,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变化越来越小,并趋于
稳定,3.2米以下的地温基本稳定不变。
九、日照
爱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光照的季节变化,日照时数的变化是夏长冬短;辐射强度的变化
夏强冬弱。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55.8小时,12月日照时数最少,为156.2小时,6月最多
,达282.4小时,7月仅次之,但日辐射总量可达每平方厘米700卡以上。夏季日照时间虽长,
但正处雨季,因而日照百分率只有53%,冬季日照时间虽短,但由于寒冷干燥,云量少,日照
百分率却能达到68%。
冬至前后昼最短,日出为地方时8时整,日落为15时57分,昼长仅7小时零57分,夜长达
16小时零3分。夏至前后昼长夜短,日出为地方时3时48分,日落为20时15分,昼长达16小时
零27分,夜长仅为7小时零33分。
爱辉县地处东经127°27′,与北京时差是提前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