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庚子俄难”中与沙俄侵略军的斗争

第二节 “庚子俄难”中与沙俄侵略军的斗争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腐败无能,世界各殖民主义列强更加疯狂
地侵略和掠夺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中国爆发了声势浩大
的义和团反帝运动,并很快扩展到黑龙江省。6月7日,沙俄驻华公使格尔思向沙俄政府发出
密电,建议“只有列强有力、坚决的合作才能制止运动”,第一个抛出各帝国主义联合镇压
义和团运动的罪恶主张。这个建议立即得到沙俄政府的采纳,他们不仅派出大量军队参加八
国联军,直言不讳地供认自己是“列强之首”。而且,单独出兵东北,叫嚣“一定要使满洲
成为第二个布哈拉”。6月2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命令黑龙江一带俄官:“即日起兵……即往
东三省及北直隶等处”镇压义和团。接着,“军事动员的告示贴满了海兰泡”(今俄境布拉戈
维申斯克)。7月,瑷珲义和团在副都统衙门西院设立坛口。达斡尔族的文祝山、汉族的陈永
寿等几百人参加了义和团。女青年组织起红灯照,并明确地提出“打毛子兵”的口号。
7月8日,沙俄阿穆尔总督格罗戴柯夫照会黑龙江将军寿山:“海兰泡有俄兵数千,欲借
道瑷珲、卜奎至哈尔滨保护铁路(中东路)”,当即遭到寿山的严正驳回。7月中旬,正当义和
团在京、津地区奋力的抵抗八国联军疯狂进攻时,沙俄认为时机已到,从全国调集17.7万人
,分北路、西路、东北路、东路、东南路、南路进攻中国的东北。其中,北路由连年刚波夫
负责从海兰泡入侵瑷珲,先后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进而进兵
江右,火烧瑷珲城。此时,沿江各族群众沿公路逃难到齐齐哈尔,沙俄侵略军亦烧杀抢掠到
齐齐哈尔。由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是庚子年,当地群众对此称之为“庚子俄难”,或称
为“庚子跑反”。此时,清政府对黑龙江沿岸也加强了兵力部署:分为东、北、西3路,瑷珲
为北路。黑龙江将军寿山命瑷珲副都统凤翔为北路翼长,统帅新军12个营、制兵2个营和嫩江
援军2个营。新军又分后、左、中、右4路,每路3个营、2尊4磅钢炮。沿江从大黑河屯西五道
豁洛,南到富拉尔基,挑挖战壕150多里。清军4尊无敌将军炮、12尊神威炮把守各处要隘。

7月14日下午1时,伪装后的俄船“米克哈依”号满载枪支弹药,拖着5艘空驳船由下上往
。行至瑷珲城北25公里四道沟时,驻防清军要求靠岸检查。此时,又有俄军炮舰“色格楞”
号飞速上行,并停泊在“米克哈依”号旁侧。俄上校科尔什米特带5名士兵下船,恶毒辱骂中
国人为“乌合鼠辈”,叫嚷:“你们敢把我怎么样!”。随后命令起航。当船离岸时,科尔
什米特悍然命令俄军向清军开抢开炮。中国部队被迫还击,激战半小时,打死俄军20人、打
伤10余人,科尔什米特左手腕骨被打断,后狼狈逃走。从此,揭开了瑷珲保卫战的序幕。
7月15日下午3时,黑河屯附近江面上,有俄兵百余人驾小船多艘,伪装游泳,并渐渐逼
近黑河。当统领崇昆山从望远镜中发现俄船上装满枪支弹药时,立即指挥清军开枪射击,击
毙沉江者多半。俄军诡计败露后,派出炮舰2艘向黑河一岸炮击,陆上“连环枪炮齐发”。双
方激战3个小时,到黄昏停止了战斗。
一、海兰泡惨案
海兰泡(现今俄岸布拉戈维申斯克),蒙语“哈喇泊”的转音,意思是黑泡。1854年(清咸
丰四年)1月11日,沙俄政府批准穆拉维约夫在黑龙江航行。穆拉维约夫下令快速建造“额尔
古纳号”和“不勒喀号”两只船,并派涅维尔斯科伊乘“贝加尔号”船先行,目的是发现黑
龙江从南到北能否行船。这就是说,沙俄到1854年(咸丰四年)对黑龙江一无所知。而当穆拉
维约夫5月乘“额尔古纳”号船沿江下行时,首先发现的是安巴萨哈连(大黑河屯),约50户人
家,继而发现精奇里江东岸有很多中国村屯。继续下行,又发现了瑷珲城,有500多户、200
0多居民。在瑷珲城上方是码头,有30余只军用船。离瑷珲半俄里的地方,又看到了“堡垒”
和几门刷了红色、用桦树皮遮盖的大炮。穆拉维约夫为了霸占黑龙江,先后移民150户、200
0余人。1856年(咸丰六年),又在精奇里江黄河屯建立了乌斯季结雅哨所。1858年5月,穆拉
维约夫强迫奕山签订了不平等《中俄瑷珲条约》。在赴瑷珲谈判之前,为预祝自己的成功,
将海兰泡命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报喜城)。由于战略位置重要,沙俄政府不惜投资,迅
速地把它建成阿穆尔州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前,有人口3.8
万人、房屋3700户。其中,一半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山东省黄县、掖县人。在这里,中国人
开办的大小商号就有500余家。其中,华昌泰、同永利、永和栈为最大。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海兰泡的中国居民从种种迹象中看出事态的发展,有少数人
悄悄地迁至右岸。6月29日,《阿穆尔边区报》发表社论说:“保障他们(中国居民)能够一如
既往那样和平安逸地生活下去”。军事头目也假惺惺地说:“在我国领土上对于和平的各国
人民均不加害”。但在其背后,发枪给俄国人,防范“强盗的骚乱”,并挑起对中国居民的
仇恨。在沙俄政府的煽动下,海兰泡掀起了抢中国商店、殴打中国居民的恶浪。7月15日,在
“无例外地逮捕所有中国人”的命令指挥下,俄军封锁了黑龙江渡口,扣留了全部中国人的
船只。7月16日晚,沙俄当局派部队闯人中国人的住宅,逮捕3000多名中国人,商店也被抢劫
一空。之后,“把中国居民象关进兽栏一样赶进警察署”,后因人多而转移到精奇里江边的
莫尔金木材加工厂。夜里,不甘心受迫害的中国人与沙俄士兵展开搏斗。其中,有50多名青
年人逃出来。
7月17日,100余名沙俄士兵将3000多名中国居民押到黑龙江边,俄兵强令中国居民下水
渡江。下水者有的很快被淹死,多数不敢下水者拥挤在江岸上。开始俄兵用皮鞭赶打,后来
索性抡起军刀、利斧砍杀。就在江岸上一片哭叫时,从岸上冲下一队骑兵,一阵枪击,水中
、岸上的人群全部被杀害。《瑷珲县志》(民国九年)记载:“二十一日(即公历7月17日)午前
11钟时,遥望彼岸,俄驱无数华侨圈围江边,喧声震野。细瞥俄兵,各持刀斧,东砍西劈,
断尸粉骨,音震酸鼻,伤重者毙岸,伤轻者死江,未受伤者皆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满江
洋。有随浪力拥过者八十余名,赤身露体,昏迷不能作语”。
到21日止,先后4批、5000余人同遭沙俄杀害。
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江东六十四屯位于黑龙江中游左岸,从精奇里江(今俄境结雅河)口起至孙吴县的霍尔漠
津对岸止,南北长214里,东西最宽90里。这里世居着满、汉、达斡尔等民族,因1881年(光
绪七年)后这里曾有过64个屯子,人们俗称这块土地为“江东六十四屯”。
江东六十四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在这里设失宝赤万户府。1368年明朝
建立后,奴尔干都司曾辖许多卫、所、地面和寨。其中,萨哈连地面就包括这个地区,而当
时黑龙江流域唯一的一个城寨-忽里平寨也在这里。1616年,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派大臣
在这里收服了“萨哈连和十一寨”。其中,就有忽里平寨。1634年(明崇祯七年),这里的达
斡尔族头人巴尔达奇归服清朝,多次率众进京朝贡。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萨布素率满
、汉、达斡尔等族官员在瑷珲城(江左)建立黑龙江将军衙门。1858年(清咸丰八年),签订了
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按此不平等条约规定:“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江以南至霍尔漠
津屯,原住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归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
人等和好,不得侵犯”。但不久,沙俄往江东六十四屯地区大量移民,“未数年,致有二三
十村迫近我乡”,他们圈地、开垦。虽经双方多次会晤,几次立书定界,而沙俄政府又几次
出尔反尔,直至撕下伪装,赤裸裸地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将其霸为已
有为止。
7月17日晚,正当沙俄匪徒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到处烧杀抢掠之际,自报奋勇的义和
团和爱国清军官兵组成一支突击队。他们分3路于18日凌晨齐集黄河口(精奇里江和黑龙江汇
合处)附近博尔多屯,成功地“包抄俄军后队500余名”。武器精良的俄军从梦中惊醒,双方
“枪刀拨策,钉铛有声”,酣战4个小时,俄军败退。突击队利用缴获的小炮向俄军轰击,“
俄兵尸横遍地”。18日晚,胜利返回黑龙江右岸。海兰泡惨案的同一天,俄兵越过精奇里江
(即结雅河)进犯江东六十四屯。他们见人就杀,遇屯就烧,还把抓获的中国人“聚集一大屋
中”放火活活烧死。沙俄侵略军野蛮行径迫使江东六十四屯居民涌向黑龙江边,寻机渡江赴
右岸。其情景“黄童离家长号,白叟恋产叫哭,扶老携幼,逃奔瑷珲(江右新瑷珲)。对过长
江(新瑷珲城江岸笔直,人称10里长江)阻梗,绕越不能,露守江滩,群号惨人”、“船少人
多,拥挤非常”、“奔命投生,争夺不已,号泣吵嚷之声直奔右岸。”右岸负责摆渡的霍振
芳统领毅然决定抓集商船摆渡难民。当即抓集商船20余只,同水师营战船计37只,“抢分夺
秒,飞棹如梭”。官医王志义“自发义备,从旁演说见义勇为故事,激励士兵昼夜接渡。”
19日,正当军民摆渡最后一批难民时,沙俄一支马队赶来,“排枪向船齐射”。船舵手见势
危急,“即拨舵顺下流斜渡”,使船上同胞幸免遇难。
沙俄侵略者每进一屯,便“举火烧平,愁烟蔽日”。20日,他们将抓来的中国居民驱赶
到黑龙江边,强行把人赶进江里。更有甚者,把中国居民的辫子绑在一起,5、6个人一串,
7、8个人一伙往江里推。有不从者,便用刀、斧砍杀;对会水浮出水面者,举枪射杀。“江
东六十四屯”经过沙俄血洗之后,中国居民被杀害7000余人。亲身经历这一惨案的陈秀山老
人说:“六月二十四号(公历7月20日),那天下雨打雷,江里的尸体都漂上来,象冰排似的流
了二三天。水面上浮着一层油,江水都不能吃了。”一位沙俄军官写下了他在黑龙江上所见
的情景:“一具具中国人的溺尸在黑龙江宽阔的江面上浮游,好似在追逐轮船”、“很难估
计我们这一天看到了多少尸体。但是根据判断,仅在一个小沙嘴上,我们共数出150具尸体,
这个估计并不多”。
三、瑷珲保卫战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7月23日,沙俄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给驻哈巴罗夫斯克的格罗杰科
沃中将拍发沙皇御笔“同意”的特急电报:“皇帝陛下认为应该夷平瑷珲”。
8月1日,沙俄侵略军向黑龙江右岸发起了总攻。2日凌晨3时,由弗里曼上校率领西伯利
亚第二炮兵中队4个连、8门炮和阿穆尔哥萨克兵团的半个骑兵中队,从黑河西侧五道豁洛首
先偷渡。接着由1艘轮船、1艘驳船、58只小船、5条平渡船和12条木筏运送8个连、8门炮渡江
。从五道豁洛偷渡的俄军,身穿清军服装,打着清军的旗帜,冒充漠河金矿护矿兵插到黑河
的阵地。当地军民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仍鏖战4个小时,后因敌我力量悬殊而退至四嘉子。
3日,俄军伤亡太重,原指挥官被撤职,改由亚历山德罗夫少将指挥。天一亮,四嘉子战斗打
响,“枪炮烟火,蔽日无天,我冲彼撞,混战至午后”。接着,俄军冲进卡伦山。卡伦山的
军民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当俄军连长沃尔科夫骑马率
军冲进阵地时,清军炮手单世俊毅然占燃了炸药,把俄军炸得人仰马翻,沃尔科夫当场丧命
,单世俊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8月4日,沙俄又增调万余人,以木筏载骑兵,以军舰载步兵,由东、南、北3面水陆对瑷
珲发起围攻。瑷珲抗俄战士3000余人“分三路死力拒敌”,相持6个多小时,午后1时俄军攻
进瑷珲。8月5日,瑷珲军民把每所房屋当堡垒,与俄军展开了巷战,使俄军“几乎每座房子
都要经过激战才能占领”。有的官兵纵火焚屋,宁肯烧死也不肯投降。佐领王庆不幸被俘,
俄军对他“生而脔割”,而王庆“骂声不绝”英勇牺牲。最后退出的300名清兵,在城郊与沙
俄侵略军进行顽强的战斗,最后全部牺牲。英雄的瑷珲城“四向焚烧,满城烟火,鸡犬飞嚎
,数千余房,燃尽为墟”,唯一剩下一座魁星楼。沙俄侵略者终于实现了沙皇“夷平瑷珲”
的罪恶目的。
8月19日,阿穆尔总督格罗杰科沃中将兴高彩烈地致电沙俄陆军大臣、侵华总参谋长库勒
巴特金说:“50年前,涅维尔斯科伊曾经在阿穆尔河(黑龙江)的北岸插上俄国国旗,奠定了
这条大河上俄国领有地的基础。现在经过苦战之后,我们占领了南岸,完成了将阿穆尔河合
并为俄国领土的伟大任务。从此,阿穆尔河由国界河流变成了纯粹的国内河道”。格罗杰科
沃的一席话,无疑将一些人脸上蒙的不同颜色的面纱撕得一干二净,有力地驳斥了夷平瑷珲
“是个别将领和士兵的报复情绪”的无耻滥言。
四、大岭伏击战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8月5日瑷珲失守后,北路翼长凤翔率千余名清军退至北二龙,
与齐齐哈尔义和团首领张拳师和义胜军两个营汇合。北二龙,又称嘎屯,北据瑷珲城42公里
,是瑷珲通往齐齐哈尔的咽喉要地。汇合的清军和义和团在匡安岭摆下了战场。匡安岭,又
称团山、疙疸山,在北二龙东北3里处,高120米,山势险峻,路东是沼泽。俄军夺路南下,
必经此制高点。
6日,战斗打响了。张拳师率领200多名义和团“(猛)奔往”、“短兵相杀、上下数次”
,进行激烈的拉锯战。俄军企图驱骑兵攻打沼泽地对面的清军阵地,但是“军马无能为力地
陷在沼泽之中”,大炮也陷入泥坑。最后,义和团和清军冲下山来,获得全胜。
北二龙阻击战的胜利,使爱国军民赢得时间,军民迅速转移到北大岭。
北大岭(即现今大岭)在瑷珲西南130公里,是黑河盆地和松嫩平原的分水岭,也是省城齐
齐哈尔的北方屏障。此地群山环绕,路当要冲,是中国军民同沙俄侵略军必争之地。中国军
民仅利用3天时间,在八里桥至大岭间修筑8华里纵深的袋形阵地,在道路两旁的山头上,挖
修射击坑、壕堑。
8月10日上午,俄军“前布马队,尾列步兵”,沿山下大道疾驰而来。俄军刚踏进袋形阵
地,南部埋伏的清军误认时机已到,速开炮射击。俄军立即停止前进,转而过河扑向南坡。
在八里桥小河对岸担负“扎口袋”任务的500名鄂伦春健儿一齐开枪,俄军纷纷倒在水里。瑷
珲副都统兼北路军翼长凤翔亲临岭上督战,他从早晨8时到下午6时,亲自开枪射击400余发。
他左腿右臂多处重伤,命亲兵扶他上马,用左手举枪射击。他三次上马又三次堕马,但仍然
坚持战斗。8月15日,凤翔终因流血过多,于塔溪站殉国。余部700人“奋勇直前”、“勇气
百倍”、“俄兵死伤无数”、“败退三十余里”。
16日,俄军调来大量援军,再渡向中国军民扑来。先用20门大炮轰击,后督马队分头抢
岭。双方展开了白刃战,死伤无数。正在这时,部分俄军绕岭北树林处“偷越岭上”,使中
国军民腹背受敌。激战中,统领崇玉、营管瑞昌和德春先后牺牲。最后终因“外无援军,内
乏弹药”而败退。战士李德峻主动要求掩护突围,孤身1人断后。傍晚,当沙俄侵略者把他包
围时,他临危不惧,先后开枪击毙4人,然后突围成功。
大岭失陷后,瑷珲各族“流离难户,东突西闯,乱若蚁翻。有乘车骑马者,有步履负包
者,人口马嘶,拥挤南向奔逃,遗落车箱细品布满沿途”。沙俄骑兵冲入难民群中,东砍西
杀,死者无数。据《瑷珲县志》(民国九年)记载,瑷珲“居民约五万,庚子之劫,死于兵者
十之二,死于疫者十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