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其它少数民族

第三节 其它少数民族


一、满族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散居于全县各乡镇的满族共357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6%
。其中以逊河镇辖境内为最多,共633人,占全县满族人口的17.7%,散居西兴、三合、卜达
敏、宁家屯等各村。奇克镇(县城)629人,占全县满族人口的17.6%。松树沟乡488人,散居于
兴盛、松树沟、二龙河等各村。车陆乡465人,散居于宏伟、车陆、库尔滨等各村。干岔子乡
345人,散居于干岔子、新发、河西等各村。其余散居于逊克农场各生产连队共288人,克林
乡各村165人,宝山乡各村125人,新鄂乡各村109人,新兴乡各村49人,阿廷河乡各村13人。

全县满族90%多来自瑷珲县,他们的祖先是清政府为抗御沙俄侵略,于清康熙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1683、1684年)从宁古塔(宁安)、吉林、盛京(沈阳)等地征调来瑷珲戍边的官兵,
其家属就地落户,居于瑷珲各地,也有定居江东六十四屯的。据葛氏满族老人讲:“我们葛
哲勒氏先人,原籍沈阳,康熙年间被征调来黑龙江,在瑷珲城作清代军官。部分后裔定居江
东六十四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制造江东六十四屯血案,葛氏家族为避难逃来瑷
珲县下马场屯定居,后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移居奇克……。”据伪满康德六年(193
9年)伪满档案《农业事情》记载,清光绪末年(1908年)前后,始有两三户满族人由瑷珲县桦
树林子迁来奇克落户。以上两种说法基本是一致的。
逊克县满族也有“佛满洲”(即指原女真族)和“伊彻满洲”(指其它民族归附满族的)之
分。满族的姓氏均已汉化,主要有关(瓜尔佳拉氏)、臧(萨克达氏)、陶(托阔罗氏)、吴(乌扎
拉氏)、姚(满姓未祥)、富(富察氏)、邵(伊尔根觉罗)、于(依尔库勒氏)、洪(满姓未祥)、白
(蒙棍氏)、何(赫舍里氏)、杨(尼玛奇氏)、葛(葛哲勒氏)等姓。
满族人现在粗通满文者,只有松树沟乡北振村老农杨银寿一人。满族人的老年代表人物
,也还希望他们的后裔能有人学习满文,以保存本民族的文化。现在60岁以上的满族人,多
数会说满语;50岁以上的部分满族人能听懂或会说部分满语;满族儿童能听懂老辈人讲的简
单生活用语,有的满族儿童学会用满语说出自己的年龄、属相等。
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基本上已经与汉族相同。现在仍然保
持满族风格的主要有如下几项:一是在部分老年人中,仍笃信佛教或萨满教。二是对祖宗祀
奉极其虔诚,至今仍有祭祖和续宗谱活动。农历七月十五和腊月(十二月)三十要上坟烧纸祭
奠先人,会见族中长者,必须行打千礼(右腿下屈,双手搭在左膝上)请安。三是满族人不吃
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据传说:满族人先祖老罕王(指清太祖)在战争年代,
一次战斗后睡卧荒野,险被野火焚身,幸为随身爱犬以身濡水而得救。因此,满族人视犬为
恩物,受到珍重。四是满族人临危时,必待其心脏停止跳动后,才为死者穿衣移置灵床上,
认为人死在炕上是“死得其所”,与汉族人认为人死在炕上是“糊涂人”的观念恰恰相反。
五是葬殓死者的棺材使用有7对椽子的起脊式尖顶棺,保持了满族的特有风格。
二、朝鲜族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记载,全县朝鲜族共36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6%强。其中
以干岔子乡为最多,共162人,占全县朝鲜族人口数的44.8%。其次是新鄂乡72人,奇克镇64
人,逊克农场39人,零星散居其它各地者合计仅有25人。
民国18年(1929年)逊河设治局档案记载,境内有朝鲜族31户,共127人,其中男75人,女
52人。他们是民国12、13年入境的。据干岔子乡朝鲜族村党支部书记金银珠口碑资料介绍,
这批朝鲜人原来侨居黑龙江左岸沙俄境内,迁来逊河县蒲拉口子屯落户聚居。民国22年(193
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逊克县后,发现该屯居民支援抗日联军,竟将所有居民百余人全部杀
害,无一幸免。这一惨案,至今尚未查到有关档案资料,但据传说,事实确实如此。
伪满康德9、10两年(1942、1943年),日本侵略者以开拓团名义,从南朝鲜的庆尚北道,
强迫360户农民约1700人来逊克县落户开荒,称之为“开拓民”。安置于松树沟逊毕拉河左岸
一带,划分为6个居民点,分别命名为一至五部落和新部落。其中新部落(今松树沟乡之福民
村)又是开拓团总部驻地。1945年“九三”日本投降后,绝大部分自行回归南朝鲜故乡,流落
到孙吴、德都两县的约30余户,因病留居者仅二三户。朝鲜族开拓团终于星散。
1949年,原来住在逊河区小公河屯的4户朝鲜族单身汉,为避挺进军残匪骚扰,搬来干岔
子区驻地附近南4里处落户,垦荒种稻,是为现在的朝鲜族村的发祥地。自1951年至1954年,
先后从瑷珲县西岗子区的新华村,以及孙吴县和乌云区,陆续迁来多户朝鲜族人。至1957年
已经形成了一个拥有36户、138人的朝鲜民族村,1953年当选为逊克县农业生产互助组模范村
,1955年当选为黑龙江省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模范社,1957年当选为黑龙江省卫生模范村,
1958年当选为黑河地区文艺活动模范村。
1985年朝鲜族村居民共76户,其中朝鲜族27户、118人。祖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
安北道、咸境北道的占总户数的2/3,祖籍南韩的占1/3。其中来自南韩庆尚北道、原属伪满
开拓民的有3户。现在朝鲜族村有金、朴、沈、姜、洪、白、李、郑、全、权10个姓氏,以金
姓为最多。他们与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在一个村里。
朝鲜族现在的住房居室已完全汉化。在衣着方面,男人服装与当地汉族无异,唯老年妇
女仍保持民族特色。特别是每逢年节和喜庆日,妇女大多喜着艳丽的长裙、短袄民族服装,
结婚的新娘尤其如此。
他们仍保持着传统的歌舞聚会的风俗,每逢重要年节和盛大喜庆日子,全村男女老少,
身着盛装欢聚一堂,边宴饮边歌舞,必尽兴而后散。
他们丧葬习俗的特点是:使用薄木做棺材,全以卯榫结构,不用铁钉,不刷颜色。深葬
须达1.5-2米。
现在的青年人,已不甚注重自己民族的传统习俗,与当地汉族习俗渐趋一致。
在这里30岁以上的朝鲜人,特别是老年人,他们在本民族内部交谈,多使用本民族语言
。30岁以内的年轻人,很少使用朝鲜语,儿童们能听懂朝鲜语,但会讲朝鲜语、懂朝鲜文字
的很少。老年人迫切希望他们的子女能掌握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自1983年起,朝鲜族小学开
设了朝鲜语文课程,从而保障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继承和应用。
三、达斡尔族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达斡尔族共340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4.35‰。其中县
城奇克镇111人,逊河镇58人,车陆乡37人,干岔子乡和松树沟乡各34人,新兴乡24人,新鄂
乡21人,逊克农场18人。姓氏主要有何、杜、索、吴、德、沃、郭、宁等姓。
全县达斡尔族,都是民国元年(1912年)前后由瑷珲县迁来的。他们的先世来历,据《爱
辉县志》记载:“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由吉林、宁古塔官兵及增派的达斡尔官兵1000人
,携带家属赴黑龙江屯田驻守。爱辉区域今日的达斡尔族,多是当时征讨沙俄的官兵后裔”

据退休干部索智(女)说:“我们索家祖籍瑷珲县坤河屯。民国初年迁来奇克特落户,至
今已有70余年,是最早来奇克落户的达斡尔族。”据奇克特居民葛老太太说:“我娘家是达
斡尔族,姓吴,原籍瑷珲县东霍尔莫津屯。民国10年(1921年)迁来逊河,在珩琅口子(今松树
沟乡新立村)落户,起初只有四五户达斡尔族,到伪满年间已发展到20多户。还有东对头屯(
今逊河镇三合村)、麒麟屯,都是当时达斡尔族较集中的地方。”
据达斡尔族老人德玉峰、索智(女)、葛老太太等人口碑资料证实:伪满康德10年(1943年
),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对达斡尔族的奴役和统治,全县大部分达斡尔族(约五六十户),被强制
迁往嫩江北岸的伪满兴安东省巴彦旗前达拉滨地方(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红雁公社)落
户垦荒。1946年6月,逊克县解放后有部分户返回逊克县。
现在达斡尔族,仅有极少数老年人会说达斡尔族语言。他们固有的民族习俗已被忽视或
遗忘,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已同当地汉族无异。
四、回族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回族共31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其中县城奇克
镇92人,车陆乡72人,逊克农场53人,逊河镇52人,干岔子乡20人,新鄂乡11人,其它各乡
均不足10人。他们是不同时期来自省内外大、中城市的贫民。现在全县回民有韩、马、沙、
白、尤、石、朱、李、张等姓。
他们的职业,现在县城有两家回民饭馆,从业人员不过10人,其余多为公职人员。在外
乡镇的回民多以农业为主。最早来逊克县的回民,约在建置初期(1911-1913年),在奇克、
逊河两地,各有二三户回民以经营饮食、皮革业为主。
据伪满康德3年(1936年)出版的伪《省政汇览第三辑黑河省篇》记载:“清宣统三年(19
11年)有30余户回民迁来奇克特,拨给荒地3500垧。”但有关这批回民的来历以及后来外流时
间、去向等情况,尚未查到历史资料,也未查到他们的后裔有无留在逊克县的。
1955-1956年,由哈尔滨市迁来一批移民,其中有十几户回族。安置在县城奇克镇内的
有马、韩、杨等户,安置在车陆乡库尔滨村的有7户。
据逊河镇回族老人白聪代介绍:“民国10年(1921年),逊河稽垦局第二任局长蒋宾旭是
回族人,他来逊河接任时,带来了几名回族亲信朋友,安插在局内作为自己心腹属员。因为
地方行政长官和主要职员都是回族人,所以又有许多亲友来投靠他们,到民国13年(1924年)
逊河街的回民已达七八十人,是回族人口集中的地方。当时在蒋局长的倡议下,由全体回民
集资,在逊河街修建了清真寺。至今清真寺遗址尚存,早已改做民需用房。伪满时期这里的
回民大多星散外流了。”
现在逊克县回汉两族互通婚姻者屡见不鲜,坚持民族内婚的极少。过去婚娶、丧葬都要
请教长(阿訇)主持仪式,现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遇有丧葬也把请教长主持葬礼视为对死
者尽礼。结婚仪式与当地汉族习俗无甚差异,唯有丧葬一项仍保持以白布裹尸、土葬深埋的
回族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