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939年-1947年

1939年-1947年



  4月下旬 县公署指令在营房、学校四周和街道旁栽杨树1万株,在西门外造林3垧。

是年 县城成立了利华牙院。

  是年 兽医张玉清由富锦来绥滨立桩开业。

   1940年(伪康德7年)

  5月 县公署成立了公医诊疗所。

  是年 成立兴农合作社,金融合作社。

   1941年(伪康德8年)

  6月 公医诊所做了第1例阑尾炎手术。

  12月 冯焕章任县长。

  是年 成立民用电话局。

   1942年(伪康德9年)

  是年 王仪芝联合布商成立农业货栈。

  是年 城区成立第一家忠琪接生站,为群众实行新法接生。

是年 绥滨县汉医会成立。

  ①张寿:李兆麟

   1943年(伪康德10年)

  5月 成立县医院。

  春 县成立康生院,为鸦片嗜好者戒大烟。

   1944年(伪康德11年)

  5月 成立邮电局。

  6月 全县出“勤劳俸仕”队200余人去鹤岗煤矿挖煤。

8月 潘文朋任县长。

   1945年(伪康德12年)

  春 全县出劳工200余人被迫去鹤岗煤矿下坑挖煤。

  8月9日 夜间苏联陆军小股部队渡黑龙江占据联合村、中兴屯、日伪军政人员乘船从松花
江仓惶逃窜,伪政权瓦解。

  8月10日 苏联陆军大部队上午渡黑龙江向县城进发。

  同日 由本县绅士组织临时治安维持会。伪绥滨街街长吴昌龄任会长。

  8月11日 苏联陆军下午2时30分占领县城,海军3时到达县城,绥滨全境解放。

  同日 治安维持会利用日伪遗弃的武器、弹药组织了30余人的民众警察队维持社会治安。

  9月5日 县成立保安中队。

  9月12日 富锦县大同盟派刘世英来绥滨县组建绥滨县大同盟。

  10月19日 恢复绥缤县公署。吴昌龄自称县长,收拢旧官吏,建立工作机构。

  10月20日 苏联红军从绥滨县全部撤走,绥滨县由地方自行管理。

  11月下旬 中央合江省工委派于华烽同志来绥滨县开展工作,命于华烽任中共绥滨县委书
记兼县长。

  11月15日 建立公安局,下设行政、审讯、侦察3个股。

  11月21日 三江行政专员公署改为合江省政府,绥滨县归合江省管辖。

   1946年

  1月1日 绥滨县政府成立。

  5月 中共合江省工委派赵振华带领150名青年干部组成的工作团来绥滨县处理日伪遗产,
把日伪的满拓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共分地5 800垧。

  5月 在县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共有250人参加会议,会上协商选举于华烽为绥滨县
县长,吴昌龄为副县长。

  4月25日 县政府动员全体邮电技工抢修过江高架电话线路。

  5月 县政府修建苏军烈士墓。

  5月51日 自称“中央军”的田久江匪部来民主村、 庆连村、同庆村驻扎,准备进攻县城,
6月3日拂晓遭到合江省军区第三军分区五团袭击,毙匪38人,俘虏260多人,缴获枪200多支,
子弹200发,此外还有一些战马。匪首田久江率残部向萝北逃窜。

  6月中旬 绥滨县民运工作委员会建立。随即, 组织民运工作团到连生区开辟农村土地改
革工作。

  7月 成立绥滨中学,于华烽兼校长。

  9月8日 东北军政大学派教务科长唐纯一等组成80人的土改工作团来县,并进驻绥东区开
展土改工作。

  12月 张子超任中共绥滨县委书记,于华烽任县委副书记兼县长。

  12月 合江土改工作团在绥东区建立了由11人组成的绥东区农会。由农会发动与组织贫下
中农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是年 设立东北贸易公司绥滨办事处。

   1947年

  1月 设城区、绥东、福兴3个粮谷交易市场。

  2月7日 撤销富锦中心县委,成立合江省三分区地委,绥滨县委改属三分区地委领导。

  7月6日 合江省三分区地委撤销,绥滨县委直接受合江省委领导。

  8月5日 县召开劳动英雄大会,各村派1—3人参加。

  同月 广大翻身青年农民踊跃报名参军,仅10天时间,参军人数达579名。

  同月 县成立税务所。

  夏 绥滨县荣誉军人学校在县城建立。

  8月末 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区(大同)、二区(绥东)、三区(连生)、四区(集贤)、五区(北岗)、
六区(福兴)、城区区委员会。

  10月 县委动员区、村干部全力领导好秋收。同时,进行平分土地的准备工作。

  10月19日 于华烽离任,王行先接任县长。

  10月 许铁民任县委书记。

  冬 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来绥滨县检查工作,县委书记许铁民汇报了土改工作情况。

  11月30日 县民委召开贯彻《土地法大纲》和平分土地的动员大会。民委提出:“依靠贫
雇农,紧紧团结中农,地主、富农一扫光”的行动口号。

  12月24日 县民委向全县农民发出平分土地的号召,全县普遍开展了平分土地运动。

  12月 为支援解放战争,全县组织担架15副(80人),马车10辆开赴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