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名由来
第五章 地名考
第一节 县名由来
绥滨县地方在辽代就有奥里米部之称。管辖着周围广大地区。当时奥里米部很繁荣,有万
户人家,几万人口,绝大部分是女真人。
到金代奥里米部仍很繁荣。金廷为了加强内地的统治,从奥里米部迁走大量女真人充实到
内地。金末元初时,元对奥里米地区连续征讨,剩下的女真人也不得迁往内地,仅剩下少量赫
哲族在这里过着游猎生活。元明两代在这里设有奥里米驿站。
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清政府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人到“国家肇兴之地”的东北三
省居住,将奥里米视为“龙兴之地”,除少量赫哲族游猎此地外,绝对禁止其他民族居住。清
咸丰十年(1861年)取消封禁政策,实行半开放,才有汉人移居到东北黑龙江各地。松花江下游
也有汉人迁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汉人高德才兄弟四人带领全家从呼兰来到今绥东镇南
临江村西处定居,此地后来被称为高家屯。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实行全部开放,特别是
宣统二年(1910年),奥里米地方开始放荒后。内地各族人民大批迁来,开始住高家屯,后来者
多数住今绥东一带,绥东一带渐渐繁荣起来。并有绥东城之称。同年在高家屯设巡检署,民国
2年(1913年)设警察事务所。民国 3年(1914年)设佐治局均以高家屯命名。 民国 3年(1914年)
《内务部为请照准黑龙江省各县要津地方拟遵章设置县佐呈》称“萝北县属之高家屯等佐治局
一律改为县佐。其县所属即称其县某处县佐,以便识别。惟萝北县之高屯地方,原属姓名屯,
若据以定县佐名称,似欠雅训。又据同年_11月21日《龙江道公署为甘井子等八处改设县佐的》
中称到“……高家屯佐治局及请改倭西门佐治局等八处一律改为县佐,惟高家屯名称似欠雅训,
该处原名绥东城,拟改绥东城县佐”。民国 5年(1916年)设立县佐时即改名为萝北县绥东城县
佐,从此“绥东”做为地名开始使用。“绥东”为绥抚东方的意思。民国 6年(1917年)成立设
治局时仍用绥东设治局这一名称。由于绥东设治后,来往行人日益增多,松花江上下航船都到
绥东南松花江岸停泊,为方便百姓设治员程汝淋于民国 9年(1920年)向省请示在绥东南江岸停
船地方设码头“绥滨埠”,从此该码头就称为绥滨埠,民国15年(1926年)9月1日绥东设治局迁
到敖来密,今绥滨镇敖来村。民国16年(1927年)在敖来村东 1公里处建城,将治所迁往新城。
民国18年(1929年)1月9日黑龙江省长公署令改绥东设治局为绥东县。同月23日《黑龙江省长公
署为绥东县改名令龙江道知照的训令》中称:“查绥东设治局改升为绥东县。并委任杜少陵为
该县知事,均经分别咨行各在案。兹查绥东二字与热河之绥东县重复,查该县城东旧有绥滨埠
为东行孔道,应即改称为绥滨县,免与国内旧有县名重复;顾名思义亦属相宜”。绥滨县名就
此正式产生,延用至今。“绥”为安抚、平安的意思。“滨”是水边的意思、绥滨县即为安抚、
平安的濒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