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作物 一、粮食作物
民国和伪满时期的农作物布局,品种及产量基本相同,属传统农业时期。以种植大豆为主,
其次为玉米、小麦、高粮、谷子等。由于积温不稳定,延迟性低温冷害频率高,所以,还种有
早熟杂粮作物。稷子、縻子、荞麦和稗子等。以此来补求无霜期短和播期拖后的问题。据伪满
康德2年(1935年)调查,全县播种总面积10 835垧,大豆占总播种面积的35.6%,玉米占总播种
面积为18.1%,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16.2%,高粮占总播面积的6.4%,谷子占总播种面积的4.4%,
杂粮占总播种面积的 19.3%。伪满后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气候发生了变化。杂粮作物面
积开始显著下降,而小麦面积却明显上升,几乎与大豆面积相等,并占据了商品粮的主导地位。
小麦成了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极小,仅有烟叶(黄烟)、芝麻、苏子等少量油料作物。
田间管理不善,虽是新荒初垦的肥沃土地,但粮食产量很低。据1933年统计;大豆垧产2 100
斤,小麦1 700斤,玉米2 800斤,高梁 1 700斤,谷子1 500斤,大麦只产1 200斤。经济作物
烟叶产1 000斤。油料作物芝麻、葵花子产1 000斤。青麻产900斤,线麻产600斤。
康德2年(1935年)作物
表4—10 单位:垧
注:垧产量:大豆 3石、高粱2.5石、谷子2.5石、玉米4石、大麦2石、小麦2.5石、黍子3
石、稗子3石、烟草1 000斤、青麻700斤、线麻600斤,芝麻1.5石、瓜子1.5石(见康德2年12月
末伪绥滨县公署调查)。
建国初期,全县农业生产仍以粮食生产为主。
50年代,粮豆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 95%以上。在粮食作物中,大豆种植面积占总
播种面积的42.7%,年均种植28.6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3.3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 20%;玉米
年均播种面积12.9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9%;谷子年均播种面积为6.67万亩,占居第四位。
占总播种面积的9.8%;高粮播种面积仅1.5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2%。播种面积为3.65万亩,
占总播种面积的0.6%。这个时期,农业生产仍以自给经济为主,小麦、玉米、谷子是人民的主
要食粮、剩余部分,人们就把它作为饲料。
60年代,由于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促使粮食作物面积有所增加,大豆面积 (21.93万亩),
由50年代的42.6%,降为37.7%;小麦面积(15.3万亩),由50年代的20%,增至21.7%。谷子面积
趋于稳定。水稻面积由50年代的0.6%增加到1.2%,但后来因受瞎指挥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水
稻面积逐年下降,直至断种。
70年代,粮食作物中大豆面积却有所下降。从60年代的37.6%降到31.7%。玉米、小麦种植
比例稍有增加,玉米增到27.3%,小麦增到 22.7%,谷子增到11.8%。由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水稻面积又开始逐年增加,70年代末增至1.6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4%。
80年代,水稻的种植比例逐年进行调整。1985年,水稻面积已增至 9.8万亩,占总播种面
积的 10.8%。大豆面积开始回升,已增加到36.4万亩。但小麦面积却降到12.8万亩,玉米面积
降到20.75万亩。
党和政府历来对粮食生产都十分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发展粮食生产。在建国后的37年
(1949—1985年)中不断增长。1949年粮豆薯总产8 316万斤,亩产154斤。1950—1952年三年国
民经济恢复时期,粮豆薯总产10 868.6万斤。亩产 172斤,其中,1952年粮豆薯总产12 591万
斤,比1949年增长 51.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在农业互助合作化的推动下,
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五年平均粮豆薯总产9 384.4万斤, 亩产129.2斤。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1958—1962年),只因高指标。高征购以及“五风”影响下,再加上自然灾害,挫伤了农民劳
动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1960年粮豆薯总产2 327万斤,比1956年11 097万斤下降80%;
公社农业人口人均粮食 327斤,比1956年人均粮食1 184斤下降27.6%;“二五”期间五年平均
粮豆薯总产4 746万斤,亩产108.2斤。三年(1963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粮豆薯平均
总产8 156万斤,亩产158斤。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至1970年)粮豆薯平均总产12 928万斤,
亩产179.2斤。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至1975年),粮豆薯平均总产15 850万斤,亩产204.8
斤。第五个五年计划其间(1976至1980年),粮豆薯平均总产17 601万斤,亩产 216.6斤。第六
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至1985年),粮豆薯平均总产10 326.96万斤,亩产191.8斤。在此期间,
虽然遭受了严重的洪涝和旱灾,但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农民的艰苦奋斗,农业生产仍获得
较好收成。
二、经济作物
绥滨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葵花籽)、麻类(亚麻、线麻、青麻)、甜菜及烟叶等。亚麻属
于商品生产,其它麻类以自给为主。亚麻种植的历史较长,但由于不能就地加工,又无力外运,
因而始终徘徊在 2 000亩上下。甜菜是绥滨的适种作物。绥滨是黑龙江省高糖区之一,甜菜种
植已有35年的历史;直至1984年绥滨甜菜面积已发展到 4.4万多亩,占耕地面积的4.6%。1985
年甜菜面积降到 1.2万亩。烤烟生产发展较快,1967年才只有18亩,但到1985年就发展到2.31
万亩。全县经济作物生产,自1980年开始才加快发展速度。1980年经济作物只有1.4万亩,1984
年就增加到7.61万亩,但1985年又降到5.48万亩。
绥滨的其它作物主要有蔬菜、瓜类等,以绥滨镇和大同乡的几个村为主,并以供应城镇居
民食用为目的。农村自留地及庭院等小面积栽培属于自给性生产。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13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1.2%。
绥滨镇现有蔬菜面积263亩,复种后合计面积为365亩,全县四季蔬菜上市110万斤。
瓜类各村屯均种植。并且薄膜大棚育苗与平种结合,上市较早。全县种植面积为 3 898亩,
历年上市35万斤,满足了城镇居民食用。
1949—1985年绥滨县农作物每亩产量表
表4—11 单位:市斤
绥滨县农作物总产量表
表4—12 1949—1985年 单位:万斤
1949—1985年绥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表
表4—13 单位:亩
1949—1985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表
表4—14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