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耕作制度

第三节 耕作制度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前,绥滨是一片无人垦殖的荒地。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
在这里凭渔猎为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有汉人来此定居,并用锹挖镐刨从事农耕,后又
用木制农具耕作。当时种植的一年一荐的小麦、大豆、玉米和谷子等。在耕作上,虽然摆脱了
“刀耕火种”的原始方法,但是仍比较粗放。主要是以畜力耕作,用木制“弯勾犁”扣种,杯
耙杯种,扣杯交替。谷子、高粮为杯种,用点葫芦点籽。一至二人踩格子,后用人扶拉子复土,
随后轧磙子;小麦用对犁豁沟,二人点籽,马拉大拉子复土,随后用动辘碌镇压;大豆、玉米
为扣种,先破茬,后掏墒两犁成垄,人工手摅籽,一至二人踩格子,随后轧辘子。少数农户因
畜力较弱,则采取“压老沟”、“靠山杯”、“压外犁眼”、“一犁挤”、“原垄簪”等方法
耕作。50年代初,耕作方式仍沿旧制,扣杯交替垄上耕作,并采用豆、麦、玉米三区轮作方式。
50年代末开始使用机械耕播,从而使耕作体制由传统式开始向翻扣结合,垄平结合的新型耕作
演变。

  轮作调茬是有农事耕作以来,逐渐形成的,有的已改进,有的至今还在沿用。在播种时禁
忌重茬和迎茬,“谷子重茬禾易发黄”,“大豆迎茬易火龙秧”。实践证明。凡是种重茬 (小
麦茬) 迎茬的作物,均有程度不同的减产。农民说“宁种重茬不种迎茬”。迎茬甚于重茬。60
年代后,为了解决土地板结问题,采取小面积翻地办法,根据土质状况确定深翻或浅翻,以达
到疏松土壤,提高产量的目的。但在1958年的“大跃进”的年代里,无限度地提倡深翻。不少
地方用人工深翻竟达 3尺之多,这就严重的破坏了耕作土层,造成了人为的减产。70年代初,
推行“浅翻深松法”,既可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抗旱保墒,又能促使农作物发育,效果较
为显著。

  一、生荒耕作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耕作方法也在不断地演变。自有农事耕作到50年代初,生荒开垦后当年
下种均用豆杆子簪种。50年代末期,只因农业机械不断增多,机具配套比例不断增加,耕作方
法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荒开垦后,用机引重耙横顺耙耢,把地整平耙细,并用拖拉机或
畜引农具扣种大豆。其产量一般接近熟地,而有的则超过熟地。生产力的改进,不仅促进了耕
作制度的改变,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二、连作制

  在同一地块连续几年种植同一作物。忠仁公社集贤生产大队,在同一地块连续几年种植由
罗马尼亚引进的双交玉米11,并获较好收成。小麦也有类似种法。70年代初,各公社推行间、
混、套、伏、穿的耕作方法,效果也较为显著。

  三、轮作制

  在50年代前,轮作方法有四种:

  大豆(扣)—谷子、高粮 (耲)—玉米(扣)—小麦(耲)。大豆 (扣)—小麦、谷子(耲)—玉米
(扣)—高粮。玉米(扣)—大豆(扣)—谷子、小麦(耲)。谷子、小麦(耲)—大豆(扣)—玉米(扣)。

  四、新的轮作制

  进入80年代,由于提倡科学种田,在耕作上又有了新的变革,即根据地理条件和气候差异
在全县划分为三个农作物种植区。因区种植,推广合理的接近现代化的耕作制度。

  一区:地处黑龙江沿岸,系平原草甸土类,温凉多雨,是小麦、大豆、玉米的主产区,其
轮作方式是:大豆 玉米 小麦 小麦 薯类。平翻起垄或搅茬杂粮原垄翻压或耙茬经济作物。

  二区:分布在蜿蜒河一带,系低平原草甸土、白浆土类,温和湿润。是玉米、水稻、小麦
等农作物的主产区。其轮作方式是:大豆小麦马铃薯玉米。杂粮平耙,耙茬起垄,经济作物秋
打垄,耙捞、顶浆打垄。

  三区:南部松花江沿岸,系平原草甸土类,温和少雨。是水稻、玉米和大豆的主产区,其
轮作方式是:小麦大豆玉米。经济作物,平耙,杯。原垄耙平起垄。

  土壤耕作制度以三区轮作发展到作物周期轮作,小麦玉米大豆,小麦小麦大豆。

  大豆玉米小麦(指在一块地三年轮作一次作物),调作物生长布局,达到合理轮作周期。

  五、复种轮作制

  本县的复种轮作,在70年代曾试行过间作复种。即玉米与大豆间作,高粮与谷子间作,在
种间作横穿带,地镶边,隔行高矮间。实践证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增产效果较为显著。混作复
种,70年代在个别地块曾搞过玉米、高粮与大豆、谷子混种。传统复种方法,即地头。地边带
麻籽。

  六、套作复种

  本县在蔬菜生产中,有的菜队和农户为节省土地,在茄子、辣椒生产后期的垄沟或行间、
畦间种秋香菜、胡萝卜、菠菜等,也收到较好的成果。还有人在小麦地后期,栽植提前培育的
玉米苗,因没有管理好,效果不显著,没有推广。

  七、旱田改水田

  本县地势较为低洼易涝,并有比重较大的白浆土。1958年井灌试种水田取得成功后,于1971
年又相继建立了 2座电灌站(提取江水),至今还是井灌和提取江水灌溉兼施。1985年水田已发
展到9.8万亩,占农田面积的11%。这对本县农作物单产的提高,总产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推
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