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六节 农田基本建设




  一、土壤改良

  绥滨自1964年后,开始组织社队开展土壤改良工作,每年平均拉煤灰和河淤土20多万立方
米,改良渗透性弱的白浆土和沙性大的暗棕土,增强其释水性、通透性以及有机质。直至1985
年,全县已拉煤灰和河淤土45万多立方米,使15万亩土地得到改良。

  二、肥料建设

  (一)农家肥

  农家肥是养分丰富的有机肥料,它不仅使土壤肥力持续的时间长,而且还能促使农田表土
疏松、透气、增温和保墒。

  1985年前,因大部分耕地开垦年限较短,绝大多数农民只依靠土壤自然肥力进行生产,很
少施肥。特别是土地改革以前,农村有 40%的农民靠租佃土地耕作,采取掠夺式生产方法,一
般很少施肥。既或地主本身,也只把人畜粪掺土、沤好、倒细,送到地里就算完事大吉。本地
曾有“北大荒油汪汪、不上粪也打粮”之说。新荒初垦确实如此,但耕作已久,不上粪却是过
时之谈。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政府号召积肥,要求各村建立“一有三勤” (牛马有舍、猪羊有圈、
鸡鸭有架、人有侧所,户有灰坑,勤起、勤垫、勤打扫)。接着又提出建立“三专队伍”(专人、
专畜、专车)。人民公社化后,政府又提出 “十有五勤”,新增的五有二勤是,队有积肥场、
积肥员、积肥车、户有积灰仓、积尿池,勤检查、勤评比。这些措施,对积肥确实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

  1960年后,政府又大力提倡生产队建设造肥场,大造颗粒肥。当时小麦平播均拌种肥,谷
子和高粱均摅口肥,玉米普遍垵种把粪。江北326个生产队均有大粪堆,多则500立方米,少则
300立方米。

  1970年后,县委号召高温造肥,养猪积肥,以肥带粮,鼓励社员大养其猪。大多数社员和
家里辅助劳力,利用一段空隙时间捡粪。按等论分,优质优分,因而出现了人人捡粪,户户养
猪的积肥热潮。此后又动员社员家家扒炕,队里出坯、出分,以新换旧增加肥料来源。全县各
公社大搞压绿肥、挖沟坑、泥塘臭泥积肥的运动。当时的沟坑边、路两旁、泥塘、草甸子、臭
泥堆、绿肥堆,触目皆是。虽然积肥声势较大,数量较多。但是按施肥面积需求,还是远远不
够用的。本着少肥多用、巧用的原则,一些生产队将大部分肥做种肥、口肥和垵种把粪施用。
这样,仅能使 40%的耕地一年得一茬粪。1983年后,实行土地承包,多数农户卖牛马购小拖,
积肥也随之急剧减少,以化学肥料取而代之。

  (二)化学肥料

  建国初期,由于国家生产的化肥少,成本高,施用技术性强,因而农民曾一度不愿使用化
肥。1956年,曾在高级社搞过施用化肥试点,但仍然没有推广。1965年本地才开始施用化肥,
当年只用化肥56吨,亩均施肥仅0.17斤。1970年,绝大多数生产队施用化肥获得了较好的经济
效益。年用化肥1 137吨,亩施肥2.9斤。1984年后,全县出现了“化肥热”,因买不到化肥发
生争执上告事件时有发生。此时小麦、水稻全部拌化肥或施撒化肥,亩均施肥8.8斤。

  绥滨常用的化肥有硫酸胺、硝酸胺、尿素、复合肥、碳酸氢胺、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
三料、氯化钾等。1952年后曾用过菌肥,大豆根瘤菌接种,但由于缺乏技术指导,效果不明显;
1973年开始推广钼酸胺大豆拌种和喷洒,效果较好。

   绥滨县历年化学肥料使用统计表
  表4—19 单位:吨






  三、水利工程

  (一)防洪工程

  建国后,全县人民沿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岸修筑防洪大堤144公里,完成总土方6 248万立方
米,其中松花江原堤防自十道坝至大桦树段长105公里,松花江新堤(向阳堤)自永兴至303草场
段长21.14公里。原堤的农田防护段已达防10至2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全段建排水闸9处,灌溉
进水涵闸 3处,按国家三江平原治理方案,黑松三角洲堤防,县属兴建段西起大桦树,东止田
家亮子。全长18.2公里,已完成土方94.6万立方米,已建排水涵闸2处。

  黑龙江堤防自三号至田家亮子段,由二九○农场承建。全长37.257公里,设计土方为254.05
万立方米,至1985年已完成土方218.36万立方米。

  黑松两江堤防已造堤防林2 490亩,长度为70公里。

  (二)治涝工程

  建国后,累计完成治涝土方1 029.9万立方米,其中秒流量 3米以上的排干9条,累计完成
土方 551.8万立方米。先后完成了治理蜿蜓河大型涝区及风向、敖来河、绥东、联合、东胜、
中兴、老龙坑等7个涝区的主要排水工程,效益面积已达30.4万亩。

  (三)灌溉工程

  万亩以上大型灌区有敖来、兴安2处,设计效益面积4万亩,实灌水田2.83万亩;小型泵站
29处,设计效益面积1.5万亩,实灌水田已达1.48万亩;全县已配套机电井651眼,实灌水田5.5
万亩。

  四、综合治理

  (一)方、条田建设

  1972年,全县开展起以方、条田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县委书记亲自到忠仁公社集
贤生产大队试点,进而向全县推广。结合治涝、灌溉工程和营造农田防护林带,组织动员社队
串换零星插花地块。要求是:平川地建方田,低洼地建条田:方田标准长和宽各 500米,条田
标准长 500至1 000米,宽100米。验收标准是“南北一个向,东西一个样;路渠似网格、田块
成长方;路沟相结合。两旁树成行;电杆立路旁,不占田中央。”至1979年,全县共建方、条
田3 750亩。

  (—)骨架路建设

  本着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灌溉工程和交通林带建设的需要,为达到田成方、渠成条、林
成带、路成线、电成网的标准,县委组织农业、农机、水利、林业、电业、交通、气象、水产
等8个有关部门,成立了规划工作组,从1975年8月10日开始,在全县11个公社进行踏查了解;
并根据中央(1975)21号文件的“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的精神,规划出骨架路条,总长 157.2公里,总土方64.4万立方米。其中滨北路,南起绥滨镇
北至黑龙江边,长41.2公里,土方21.6万立方米;北新路,西起北山公社东止绥东公社新兴大
队,长36公里,土方13.9万立方米;永胜路,北起忠仁公社永和大队,经连生公社长安大队,
穿过蜿蜒河,直奔大同公社胜利大队,全长25公里,土方12.3万立方米;二永路,北起忠仁公
社永福大队,经莲花桥过蜿蜒河。途径永德、永胜、永成直奔北岗公社永乐大队,长18.3公里,
土方 3.6万立方米;建东路,由新建公社至绥东公社,西起北岗公社建设大队,往东经永胜直
到连生公社,长17.7公里,土方6.83万立方米 (此路全长80公里,新建公社至建设大队有绥滨
农场的路可利用。连生公社至绥东已有公路);向同路, 西起北岗公社光芒大队地抢子,往东
经永乐大队北直通大同公社吉成东为止,长16公里,土方6.18万立方米。滨北路已于1976年全
部完工,其余5条已部分完工,共修筑长度59.2公里,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