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
第三章 农业机械
第一节 机构
一、农业机械局
1964年,绥滨农业机械管理总站成立,地址在现在化工社院内。工作人员由富锦与绥滨农
机人员组成。站内设有办公室、机务管理股、生产管理股、财务股等。
1963年,站内又增设半化股(半自动化股)。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农机系统先后成立6个“造反团”,对“当权派”进行
了批斗,领导靠边站,形势混乱。
1968年,县农业、水利、农机、畜牧、气象等 5个单位合并一起,成立农村社会主义服务
站,下设农业机械革命委员会。
1970年 3月,农村社会主义服务站宣告解体,同时将农机革命委员会改为农机科革命委员
会。1974年,在修造厂路北建筑办公楼1栋,次年迁入新楼办公。
1978年,为了提高农机技术,加强对农机安全管理,科内又增设了农机监理站。
同年农机科革命委员会宣告撤消,恢复农机管理总站。11月农机总站改为农机科。
1984年 2月3日,农机科又改为农业机械管理总站。1985年12月3日,农业机械总站又改为
农业机械管理局,现有职工32人。
二、管理分站
1959年,绥滨拖拉机分站。连生拖拉机分站成立。
1964年5月,成立大同公社农业机械管理分站。1965年春,成立绥东、忠仁、北岗、中兴4
个农业机械管理分站。1966年,成立福兴公社农业机械管理分站。在此之前,农机分站的任务
主要是管理好农业机耕队、管理好农机具,为生产队代耕和代运。1969年,新建公社农业机械
管理站成立。1970年,各公社农机分站一律改为农业机械管理站,农业机械由社有社营变为生
产大队所有,生产大队经营。因而农机管理部门亦相应地由经营型变为管理型。
1974年,东方、向阳、北山等公社农业机械管理站同时成立。
1984年,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农机管理站改为农机管理服务站,在体制上变
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事企合一,实行管理、服务一条线。管理人员的工资开70%,其余30%通
过服务增加收入弥补。经过一段实践。管理、服务一条线办法弊端甚多,重服务(抓钱),轻管
理,营机户的农业机械带病作业无人过问。于1985年末,把管理与服务分开,实行管理、服务
两条线,从而重服务、轻管理的倾向得到了解决。
1985年,全县12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共有职工 128人。全年活跃在农村,走乡串户,
负责农机修理、供油、供件、技术咨询、多种经营等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农机修造厂
1959年秋,在绥滨镇建立 1处修配所,承担本地农机具的修理、保养和加工简单的零配件。
1965年 4月,修配所改为修理厂。1968年春,修理厂又改为修造厂,此时职工已有12.1人。
直至1985年全厂职工已发展到280人。
四、农机物资供应公司
农机物资供应公司,乃是1962年富锦县农机物资供应站,在绥滨设立的农机物资供应点。
1964年3月25日,根据省农机局指示精神,建立绥滨农机物资供应站。
1972年,县农机物资供应站,下设忠仁、连生、绥东、北岗和新建等 5个农机物资供应网
点。
1976年,农机物资供应站改为农机物资供应公司。
1985年,全公司共有职工64人,其中干部10人,职工54人。
五、农机校
1974年以前,农机培训工作均由农机科机务管理股负责,定期召集各公社驾驶员到县城培
训。这种培训方式既不方便,又增加生产大队的经济负担,同时教学质量还不高。
1975年,为加强培训工作,县农机科建一所1 000平方米的二层教学大楼,1976年3月,农
机驾驶员培训班成立,有干部和教职人员7人,班内设食堂。
1977年 9月,培训班改为农业机械化学校。受训人员由1974年的300人,增加到700人。教
学方式采取长训、短训、以会代训,理论授课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和考级、考票相结合等
多种形式。1976年—1985年,共举办43期各类农机人员培训班,受训人员达4 933人。
六、农村农机小修厂
1969年,建立忠仁公社农机小修厂。1970年,建立绥东公社农机小修厂。1972年,建立连
生、北岗两个公社农机小修厂。4个农机小修厂共有修理人员34人。
1984年7月16日,撤消了连生小修厂,并对忠仁、绥东、北岗3个农机小修厂进行了体制改
革,变国营企业为集体企业,制定和落实了承包责任制。1985年全县共有农机小修厂 3个,修
理人员34人。小修厂体制改革后,修理人员不再守门待客,他们背件下乡,走村串户,提高了
服务质量,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加了服务项目。
七、农机具研究所
1971年2月,农机具研究所建立。
1981年3月,农业机械化学校和农机具研究所合并,一套人马,两个牌子。
1984年3月,研究所又与农机总站生产技术股合并。
1984年11月14日,农机总站进行了体制改革,农机具研究所再次合并于农业机械化学校,
一套领导班子,设有专人负责农机具研究工作。